“近代上海的外侨,大部分热爱中国,喜欢上海,他们视上海为故乡。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外侨说到他们自己时,就会使用一个英语单词:Shanghailander(上海人)。”
6月2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外侨与上海城市的发展”讲座上,主讲人苏智良教授用这段话作为讲座的开场,吸引了线上线下近百位听众。

苏智良教授是上海市委党史专家宣讲团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首届名师等殊荣。他的研究领域涵盖都市文化和上海城市历史,著有多部重要著作。
在讲座中,苏智良教授以外国人对上海外侨的评价为引,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真实的照片,为到场和线上的听众娓娓道来上海外侨的前世今生,指出大部分外侨热爱中国,喜欢上海,他们视上海为故乡的事实。同时重点阐述了上海从江南小城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关键在于开放二字。

苏智良教授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那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时代。各国侨民的到来不仅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时,来自欧洲、亚洲、美洲以及其他地区的侨民纷纷来到上海,寻求商机和工作机会。他们在上海创办了银行、公司、工厂和商店,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其中既有文化交流的佳话,又有助纣为虐的丑恶。一些日本侨民生活圈子虽与普通中国人隔绝,经济却与中国人密不可分。但是,日本侨民在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煽动下,支援日本军队,他们手持武器,以“自警团”、“在乡军大会”成员的身份协同日军侵略上海。
苏智良教授指出,上海作为一座复杂而神奇的城市,充满着传奇故事。二战期间,最著名的间谍理查德·左尔格便在上海开始踏上了情报之路。尾崎秀实、中西功、史沫莱特、鲁特·维尔纳、张文秋、陈翰笙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名字,都是由左尔格领导的拉姆扎小组的成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智良教授强调,上海还是一座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城市。独臂神父饶家驹,推动建立上海南市安全区,庇护了30万中国平民,为日内瓦第四公约的创立提供了战时平民救护上海模式的典范。此外,上海还是二战时期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大城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共接纳了2.5万名犹太难民,这一数字超过了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这五个国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讲座最后,苏智良教授在回望上海发展时,强调开放是上海国际都市化的关键,提出今后的上海,将继续开放,欢迎更多的外国人来上海学习、创业、生活。
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50多位听众线上聆听,此外还有来自校内外的40多位听众现场听取了报告。一位热爱上海的日本人江田拓雄也特地赶来聆听,他早年毕业于中文系,喜爱上海。他说在苏教授的报告中第一次听到了战时上海难民安全区的故事,非常感动。

这场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22届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并为市民提供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
(文:夏凯琦,图: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