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红色上海——上海的红色基因》主题讲座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行,本次讲座是对外经贸大学2018年博文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主讲人为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苏智良教授。根据自己在上海史、抗战史、党史等方面多年来的学术研究,苏教授从上海近代城市的发展开始,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为在座师生们细致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背景、不断发展并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过程。

博文讲堂海报
讲座伊始,苏智良教授从宏观背景上向大家介绍了上海能够成为党诞生前的孕育之地的原因,认为正是因为近代上海的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政治优势、思想文化基础、人力资源以及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自1843年上海正式对外开埠,租界的形成为革命者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作为中国近代最繁华的都市,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空间下产生的贫富差异、社会结构分化,则为革命提供了必要的阶级条件,加之1919年后新文化、新思想广泛深入传播,上海最终成为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并于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此后,中共二大、四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等都在上海开展,随着以上海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多次举行反帝大罢工,并于1926-1927年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上海成为党诞生后的早期活动中心。

讲座现场
海派文化积极融合各方文化精华、推动现代化转型的文化特色,以及上海“三界四方”、交通发达的硬性条件,为左联、城市暴动、情报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的白色恐怖时期,周恩来主持的中共中央特科在上海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上海也成为世界各方政治势力搜集情报的中心。1929年,共产国际成员、20世纪伟大的红色间谍左尔格定居上海,他与其他外侨谍报员组成的“拉姆扎”小组以上海为活动中心,运用各种方法,了解日本侵华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支持中国革命,帮助红军。上海独特的城市环境,使其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历程的要地,至今,在上海的思南路、武康路、淮海中路、多伦路等市区各个角落,还保存着周公馆、邹韬奋故居、左联会址等建筑和纪念馆。

苏智良教授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中学师生合影
通过展示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先天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过程中中共党人和共产国际友人在上海开展的英勇斗争,苏智良教授生动地展示了上海在党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红色基因融入上海的城市血脉,代代相承,已转化成上海人民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并始终是引领上海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