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21至2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的第九届海洋文明年会——“清代海上贸易与港口变迁”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山东、辽宁等地高校、博物馆及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享研究新锐成果。本届研讨会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孙光圻、王振忠、叶农、吴巍巍、赵莉等知名专家和优秀中青年学者做主题报告。

本届会议以“清代海上贸易与港口变迁”为核心议题,探讨清代海洋贸易体系和沿海港口变迁对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清代海洋史经历了清初禁海时期、康熙中后期的展海时期、长达百余年的限海时期和鸦片战争之后的开埠时期,海外贸易政策历经曲折反复,给后世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史料,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其说陆以洋分,毋宁说陆以洋合,大航海时代以来,港口作为海上贸易的起讫点,通过航路将不同区域串联为线,又同腹地城市一起将人类文明交织为一张紧密相连的网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与会学者围绕清代港口城镇演变与沿海社会变迁、航海活动与中西文化碰撞、港口地图及绘画作品整理研究、贸易体系与航海制度等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展现了当下学术界在清代海洋史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会议召集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尽管清代海洋政策经历多次剧烈变易,海上贸易的不断开展,沿海港口的对外开放,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大势所趋。以上海为例,今年是上海开埠180周年,上海作为清代江南乃至全国的重要海港,不仅是海洋贸易政策变革的见证者,也是近代港口发展变迁的代表与缩影。五口通商以来,上海在平稳开埠与和平开放中蓬勃发展,由明清县城跃升为国际都市。对清代海上贸易与港口变迁的探讨不仅对推进海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益于今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吸收历史经验,寻求发展智慧。会议闭幕式由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系副主任薛理禹主持,他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本届研讨会注重内容创新与方法创新,各种研究视角与文献史料相得益彰,极大丰富拓展海洋史研究领域,并期待学术界对于近世东亚海域海洋文明网络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探索。


(撰稿,:闫昊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