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发现上海红色纪念地达到1000处

发布日期: 2018-07-01      浏览次数: 592  

630日,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上海:党的诞生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今年的主题是“近代人物与中共建党”。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此次会议也为庆祝党的生日而意义重大。

会议的一大亮点是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发布了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1000处上海红色纪念地。这是迄今纪念地最多最全的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地反映早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活动与奋斗历程。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正在解读1000处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

  

致力于更加全面丰富的上海红色景观

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经认定650余处革命历史遗址和遗迹。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上海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集中力量进行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现基本确认上海红色纪念地有望达到1000处,这将构成上海一道独特的“红色”风景线。“本次新考订出的红色景观也有唯一性、稀缺性的特点。尽管有的在史料典籍中有所记载,但此前多未引起关注和重视。”苏智良教授这样说。在原来600处的基础上,新挖掘和考订出的近400处红色纪念地,每处纪念地都经过实地探访和考察确认,广泛征询老上海市民的口述认证,并与史料互证。同时,相对于上海目前已广为熟知的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等来说,新考订的近400处红色景观有李白故居暨秘密电台旧址、上海地下党秘密钱庄等,更加全面系统地丰富、弥补了从前上海红色景观的不足。此外,新考订出的红色景观的时间上限提至1916年,即不仅仅局限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臻这个时间节点后的历史。因为中心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前期众多历史事件和运动的酝酿铺垫才得以完成,譬如与之息息相关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结合网络时代,传播红色文化

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表示,这些革命纪念地的时空信息准确,可以做到用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精准定位,具备互联网发布的基础。新考订出的红色景观中还加入了历史图片或摄影图片,增加了公交、地铁线路信息,希冀更为直观地展现红色景观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尽可能方便公众参观访问。苏智良教授还进一步建议,在纪念地线上、线下挖掘和保护工作中,应丰富完善纪念性铭牌;对已消失的建筑,可通过二维码+手机APP再现历史信息和场景;对于重要纪念地,有必要继续建设纪念馆、博物馆;此外,还可加大红色纪念地的跨省联动。千处纪念地信息将集结成《日出东方——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一书,由世纪出版集团推出。它将全面而系统地记录和展示民国期间上海所留下的红色革命踪迹,同时附上红色革命纪念地完全地图,成为迄今纪念地数量最多最全的全新研究成果。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的1000处上海红色纪念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