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讯丨“全球视野下的公共卫生与都市文明”学术研讨会通讯

发布日期: 2023-12-19      浏览次数: 51  

为了凝聚医疗史研究学者的共识,搭建沟通交流的医疗史学术平台,推动全球视野下公共卫生与都市文明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深度发展,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0231111日至111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全球视野下公共卫生与都市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召开。大会吸引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29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学者的热情参与。

会议采用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和圆桌讨论总结等形式。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做了题为《历史视域下的公共卫生与都市文明——以粪秽处置与水环境为中心》的主旨报告,从粪秽处置和水环境的变迁引入近代公共卫生变革,他认为近代城市形象变得“体面、丰富、便捷、秩序”,卫生发生了从养生到公共卫生”的变化,“生命政治”因负有对民众生命和健康等的责任而推动了近代公共卫生机制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让政权获得干预生命的合法权利,提出“现代性”于医疗卫生史的思考,指出学术研究现实意义的实现要建立在基于学理而做出的深入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以《都市健康与卫生文明——以<海关医报>为中心》为题,通过对医报中记录中国大部分都市卫生建设状况的材料研究,重点探讨了上海近代海关检疫制度的建立、疫病理论与卫生体系之间的关系、都市文明与城市健康涉及因素以及如何理解“Health在晚清的意义,提出了晚清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卫生建设需求是否一致及是否可以直接借鉴西方卫生史研究的方式和思路两个思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季庆英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发表讲演,从国际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切入引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和发展轨迹,重点探讨如何应对现代社工发生的新变化,并从上海市医疗机构社会工作部门设置、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三个方面审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发展,指出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要与医疗发展同步、与城市发展接轨。北京协和医院蒋育红副教授以《从纽约到北京:兰安生与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的发展》为题,重点概述洛克菲勒基金会对我国公共卫生护理发展和卫生教育的积极作用,从全球视野观察中国公共卫生护士的发展。上海健康医学院那立欣教授的报告题为《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群体健康认知和行为的调查研究》,聚焦新冠期间居民饮食和疫苗接种,通过饮食调查和疫苗接种调查,指出公众具有较高获取疫情、营养和免疫知识等信息的意愿,但在信息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公众对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疫苗疫病特异性方面认知有所欠缺,提出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既对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公众健康意识和行为的提升。

除主题报告外,大会根据论文主题,设置三个分会场、七场小组讨论。主题包括“近代城市建设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机制的多元演进”“医务社工与都市文明”“社会治理与公共卫生”“药物治疗的近代演进”“公共卫生史的理路、方法”“环境史与医疗史”。来自中国史、世界史、中医学、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各自熟悉的领域开展深入讨论,涌现出了一批跨学科、跨国别、长时段且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选题。

圆桌讨论核心议题是“公共卫生与都市文明研究的视角、路径与可能”。本次会议策划人姚霏指出,都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与稳定,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命安全、社会生活正常的秩序乃至经济政治领域的和谐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的公共卫生体系转型经验有待总结,全球范围内以城市为主体的公共卫生史有待进一步梳理,因而“全球视野下的公共卫生与都市文明研究”议题的提出可谓正得其时。本次大会突破把公共卫生作为理解全球化进程视角的传统藩篱,而将公共卫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如何在公共卫生理念和实践影响下开展在地化改造,同时对近代公共卫生是否能够成为评价衡量都市文明的唯一标准进行反思。余新忠、李传斌、闵凡祥、刘小朦、刘希洋等17名学者畅所欲言。闵凡祥从都市化的视角,提出都市文明、科学革命与医学结合的背后是医源性灾害的频率和规模日益增大。人类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转变过程中,各种医疗技术、医疗机构等涌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疾病,给医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刘小朦从公共卫生和都市文明相结合出发,总结了三个概念:空间、景观、物质,提出学者可以通过对医院空间亦或城市空间的研究来考察医学理论和都市公共卫生的发展,同时指出从物质文明视角研究都市公共卫生,大型卫生基础设施不可忽略。刘希洋以自身生活体会切入,指出卫生已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业化以来出现的集中居住形态,城市被划分为各种功能区,这一空间划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极大改变,人们正在构建一种新的生态体系,肯定了以社会生活视角来研究公共卫生的必要性。

会议最后,姚霏指出,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公众对医疗相关话题日益重视和关注,国内也涌现大量有关医疗社会史、公共卫生史的研究成果。参会学者们从关注疾病到关注人,将研究视线从中国传统疫病转向现代公共卫生,用国际视野关注现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发展和都市文明进步,还提出关注现代药物和具有人情关怀的医务社会工作等观点,从不同领域拓宽公共卫生和医疗史研究。公共卫生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医疗社会史研究不仅为我们如何看待疫病提供历史视角和思维,更是对当前公共卫生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希望经由本次会议,让学术界看到以全球化视野研究公共卫生和都市文明的必要性,倡议更多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共同思考西方医学理念和实践如何实现本土化,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晏彬、夏羽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