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也是上海人最为重视的节日。过年时节的上海,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上海人过年,既坚守传统,更有不断创新,体现出海派年节民俗的显著特色。
自元明清以来上海便是一座移民城市,市民五方杂处,各地过年的习俗在城市交汇融合,相得益彰,所以上海人过年是海纳百川,美美与共。一桌年夜饭,既有本地的辣白菜、如意菜、三鲜汤、水笋烧肉,又有各地的佛跳墙、海菜菇或夫妻肺片。
上海人过年最看重的是家族团聚,浓浓亲情。大年夜的团圆饭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一顿饭。然后是拜年走亲戚,往往兄弟姊妹轮流请客。如今的许多新上海人,先是年年返乡过年,然后隔年返乡过年,最后便留在上海过年了,因为他们也晋升为父亲母亲,对上海的情感也愈加浓厚。
上海人过年欢喜轧闹猛。近代以来,年初五接财神最是热闹非凡,《上海竹枝词》道曰:“四天年过接财神,接到财神作富人。神笑世人痴想甚,生财有道莫忧贫。”光绪年间开始,上海就流行过年团聚拍全家福,到张园拍张全家照,是很多家庭的优先项目。过年逛城隍庙已有数百年的民俗,不少上海人会去走走九曲桥。当代的豫园灯会,从1995年亮灯,至今已30个年头。近来随着《繁花》的放映,不少市民在津津乐道地回味上世纪90年代黄河路的炮仗红地毯。
上海人过年特别注重文化品位。90年前,上海的电影院已超过巴黎,看电影成为过年的时尚,至今上海春节的票房基本保持全国第一。春节的文化娱乐形式多样,逛书店,游公园,踏春赏花,看非遗民俗,参观博物馆。旅游热,现在到海内外旅游过大年,也成了部分上海人的标配。老外在上海过春节,不少人喜欢来一场City walk,寻访名人旧居,探寻都市胜迹,背包客的身影融入春节的人流之中。
上海人过年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理性节制。贫困年代,母亲们最头疼的年夜饭,会想出各种荤素搭配,红绿相间,甜酸苦辣,既实惠又要扎足台型。市民家家掸檐尘,大扫除,人人理发沐浴,清清爽爽过大年。在饭桌上上海人懂得节制,懂得养生。上海人不太拼酒,不太喜欢大鱼大肉。现在健身过大年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还有观看体育比赛,“春节健身不打烊,相约出汗成风尚”成为时尚。
过年时亲友相聚,既是过往一年的检点、交流与回顾,又是新的一年的美好开端。
(来源:文汇报2024年2月13日第1版;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