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黄浦区豫园街道党工委联合主办,思南公馆协办的“二战时期的上海安全区”学术研讨会在思南文学之家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也是上海市社联学术月的活动之一。研讨会聚集了沪上知名的该研究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二战期间上海安全区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当今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战时期上海的安全区是由法国神父饶家驹(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1878-1946)倡议创设的。1937年11月,在淞沪会战战火中,饶家驹通过多方斡旋,在上海方浜中路、民国路(今人民路)内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随后,在南京、汉口、广州等多个城市也相继仿照该模式设立平民安全区,保护了数十万中国难民,成果显著。二战以后,由饶家驹在上海首创的平民安全区模式更是直接促成了战后修订《日内瓦第四公约》并加入战时平民保护的相关条款,对人类文明发展影响深远。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副秘书长蒋杰主持,首先放映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饶家驹》,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饶家驹先生在上海建立难民安全区的伟大事迹。并由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原主任汪珉作题为《<寻找饶家驹>的十年之路》的解说,详细讲述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中共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峰与上海市委外办一级调研员、《上海外事》主编谈会明为会议致辞,高度赞扬了饶家驹神父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强调了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作了题为《中法友谊的赞歌——饶家驹与上海难民安全区》的主旨报告,深入探讨了上海安全区的伟大意义与当今宣传饶家驹事迹对推动中法友谊、推广救助难民“中国模式”的重要影响。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副院长陈一心先生讲述了其父亲陈鹤琴与饶家驹在难民救助上的合作,以及在上海开展难童教育的感人故事;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前所长潘光先生回忆了其父亲、地下党员潘大成与饶家驹先生之间的深厚师生情谊;上海电台资深播音主持人金亚女士则分享了她参与欧洲广播节、传播上海安全区伟大壮举的难忘经历。




研讨会的圆桌会议阶段,上海市委外办一级调研员、《上海外事》主编谈会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孔祥俊,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洲美洲工作处副处长袁智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上海音像资料馆副馆长沈小瑜,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抗战研究会副秘书长蒋杰等来自学界、文博界和新闻出版界等领域的与会者们,围绕2025年如何更好地纪念和推广上海安全区的历史和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二战时期的上海安全区”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也为广大民众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契机,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当通过多种形式铭记和纪念这段珍贵的历史。
(原文转载自公众号“上海抗战研究会”,有修改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