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至12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精心策划举办了“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系列专题讲座,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不同视角,深度解读上海多元文化演变的过程,剖析上海城市品格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2018年12月14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受邀做专题讲座,题目为《城市、空间与中共建党》。

讲座宣传海报
苏智良主任从三个方面展开演讲。第一,上海城市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可能。从城市空间角度来分析,上海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化、新文化以及新阶层的应运而生都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建立提供优势条件,这里面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第二,法租界区位合理、交通便利、房租低廉为共产党最初在上海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无形中起了掩护作用。第三,从具体的几个弄堂场所详细分析共产党最初的活动实况,比如1920年6月,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5人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这5个人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5个党员;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辅德里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渔阳里创办了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培养了中共早期的干部和革命者。

苏智良主任正在做演讲
苏智良主任以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阐释上海如何成为党的诞生地,并在讲座结束后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观众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