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主任出席“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发布日期: 2019-03-18      浏览次数: 585  

2019317日,是上海启航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年。

1919317日上午11时,89名学生乘坐的“因幡丸”号轮船在黄浦江畔的码头鸣笛启航。3天前即314日,26岁的毛泽东护送这些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由北京抵达上海,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魔都上海。第二天(15日),毛泽东与北京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创办者吴玉章一起,兴致勃勃地出席寰球中国学生会等主办的欢送林蔚、欧阳钦等43人湖南青年的活动,并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寰球中国学生会门前合影留念。随后毛泽东和吴玉章等一起来到黄浦江畔的码头送行,同他们一一话别。

19201215日止,两年内先后有1600中国学生从上海启航,远涉重洋、联袂留法,这就是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据资料表明,20批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6650余人在今杨浦区境内的黄浦码头登船出发,其中包含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由此可证实原黄浦码头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从上海出发的一个重要地点。

    留法勤工俭学亲历者家属、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之子、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国中共党史人物

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等,共同为“黄浦码头旧址”铭牌推杆揭牌

     黄浦码头的位置(选自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中的1920年上海地图)

2019年3月15日,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百年之际,就在当年的黄浦码头(现秦皇岛路码头)旧址,上海方面举行了“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2019)学术研讨会。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为专家发言。

                  “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2019学术研讨会现场

苏智良教授认为,上海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中心,是城市发展、文化繁荣、社会活跃、经济起飞等综合因素的结果。第一,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第二,近代上海新知识分子云集和向往之地;第三,上海当时已是中国远洋航运枢纽;第四,作为国际交流中心上海为留法勤工俭学可以提供诸多的便利。因此,上海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汇聚地、出发地和返回地。

                             苏智良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苏教授进一步指出,由上海出发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总共20批,约1600人。其中不少是胸怀抱负、志存高远者。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回国投身革命事业;另一部分人则抱持“科学救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埋首学习,日后在专业领域也多有建树,为祖国和世界文明的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而为他们送行的毛泽东以及胸怀革命理想而奔赴法国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这场波澜壮阔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向西方学习,磨炼自我,培养了一代革命家。

青年学子留法原因各有不同。王若飞希望寻求救国道路,李维汉、李富春、郑超麟、贺果家境贫寒,无力升学;李卓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实业来拯救苦难的祖国;聂荣臻寻找富国强兵的道路,蔡和森个人发展(求学),做革命的社会运动;向警予学习与考察教育事业,蔡畅勤工俭学,争取女界之进化;陈延年、陈乔年受无政府主义影响留法勤工俭学;刘伯坚、熊锐、傅钟勤工俭学,立志学成报国;赵世炎、刘清扬、郭隆真要寻找救国道路;张申府1920年冬赴法国深造,应聘到里昂中法大学任教,兼有筹建中共旅欧组织的任务。

周恩来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开除,决定考察欧洲,寻求救国道路。191910月12日,周恩来到天津的《新民意报》社辞行,18日前往上海。他成为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15届留法勤工俭学生。1920年11月11日(周恩来年谱称11月7日),由上海乘法国邮船“波尔多”号留法国。12月13日前后抵法国马赛港。翌晨,换乘火车抵巴黎,入住拉丁街旅馆,开始了他心向往之的法国留学生涯。

邓小平的愿望是学成报国。他从19201019日到19261月在法国5年余。他先求学,并到克鲁梭钢铁厂、橡胶厂、巴黎雷诺汽车厂等地打工,一度成为出色的钳工,还曾寄钱回家。邓小平后来自己回忆,在法国靠打工入学几乎不可能。他对子女自嘲,自己只有初中水平(后来在莫斯科大学1年),是社会大课堂锤炼了邓小平。在留法期间,邓小平接触的书本从中学教科书,到旅欧小组散发的《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1922年邓小平加入旅欧少年共产党,继续打工维持生活。那时,旅欧共产党几乎没有职业革命家。1925年他被共产党派遣到里昂、克鲁梭,领导和发动党团工作。在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陈延年、李维汉、刘伯坚等的提携下,邓小平虽然是“小老弟”,但坚韧俊逸,勇敢向上。到莫斯科时,人们已经把他看成是老革命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评论我国经济时,多次提到法国那时的先进工业制造技术,如万吨轮、大型船闸、巴黎的地铁、先进的医疗水平和体系(邓小平当时罹患伤寒,因为法国有完善的医疗体系而治疗痊愈)。

二是促进了中国革命的生长。

这场探索救国之路的求学运动,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锻炼出大批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他们在巴黎建立共产党组织。因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重要篇章。

中共旅欧党团组织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衍生物”。旅法华人中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主要是在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形成的,于1921年成立。发起人有张申府和赵世炎,成员有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旅居法国、比利时、德国勤工俭学学生的代表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王若飞、陈延年等18人,于192263日在巴黎郊区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勤工俭学运动的杰出者有陈延年、陈乔年、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刘伯坚、陈毅、李维汉、李富春、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聂荣臻等,他们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领袖。留法革命者成为中共的一支生力军,在早期中国共产党员中,具有留法学习经历而先后入党的党员,最高时占全国党员的20%

三是培养了专业人才。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孕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音乐家冼星海曾留法国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包括《救国军歌》、《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林风眠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与好友林文铮一起考入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后转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卓然成家。任光1919年留法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音乐系学习乐理和作曲。后回上海应聘就任上海法商创办的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成为著名左翼音乐家。

郑大章,1904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撮镇(今属肥东)。其祖父郑国魁系淮军名将,救过李鸿章的命;其父郑伯衡,民国初年曾任内政部长和吉林省省长。青少年时代,郑大章生活在苏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受五四运动强烈影响,立志学好科学振兴祖国。1920年秋,年仅16岁的郑大章负笈西行,1922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193312月,以居里夫人为主席的巴黎大学理学院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郑大章的博士论文,郑大章获得法国国家理化博士学位。1938年底,郑大章和助手、留法时师从居里夫妇女婿约里奥·居里的杨承宗等秘密离开日伪严密控制的北平,到上海租界中继续从事镭学研究。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制出很强的新β放射源,发现了β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性质而改变,由此形成背散射法鉴别不同支持物质其及厚度的理论。

苏教授最后表示,上海作为留法勤工俭学生汇聚地、出发地和返回地,具有独特地位作用。当然,这一运动的许多细节仍需要深入研究。黄浦、杨树浦、汇山等码头,以及学校、旅馆等这些重要的红色文化载体,急需全面调研,整体规划,进行系统的保护与展示。


新闻链接:

新华社:上海: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出发码头旧址成“红色地标”  

中国新闻网:黄浦码头: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见证 

中国新闻网:“黄浦码头旧址”揭牌 铭记留法勤工俭学百年风云

文汇报:一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生从这里出发

解放日报:百年前,1600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从黄浦江畔起航,黄浦码头是重要出发地

东方网:百年前他们从黄浦码头出发留法勤工俭学 今天我们回到这里,为何要重提这场运动?

东方网:“黄浦码头旧址”揭牌 铭记留法勤工俭学百年风云

澎湃新闻:启航之地:留法勤工俭学青年们走出去的上海码头你认识几个

澎湃视频:启航之地:留法青年们从上海码头走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