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应邀赴上海博物馆做题为“融合与创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报告。苏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创新过程,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生动的讲演。

图为报告主题
苏教授首先从江南文化的本土根源讲起,指出“江南”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不同时代指代着各异的地理范围。今天我们对江南的界定直接承自明清:即苏、松、太、常、镇、杭、嘉、湖八府之地,并且会扩散到江宁和皖江地区,是东中国最富裕雅致之地。

报告第一部分讲述了“江南文化的本土根脉”
在上海如何从江南地区的“配角”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中心的话题中,苏教授指出上海租界的建立与扩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局的变动以及江南移民的大规模涌入,这三个方面引起的历史变革重构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使得上海从“江南的上海”成长为“上海的江南”。

报告第二部分讲述了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过程
海派文化的诞生是江南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结果。海派文化在原先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合世界各种新的文化成果,汇聚中国各地方、各门类的文化精华,全面推进传统向现代转型,努力在文化上进行独具特色的再创造。海派文化催生了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促进海派文化。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红色文化的基因,始终澎湃在上海人的血脉里,并化为对国家富强、个体尊严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上海人崇洋媚外、反侵略不反科学的开放情怀,培养了上海人刚柔兼济、柔韧刚毅的性格特征。它不断提升着上海城市精神的高度和宽度、厚度和温度。

报告第三部分讲述了海派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报告最后,苏教授用了三个关键词语“沿江、沿海、沿河”来展望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并指出上海文化在海纳百川的基础上,一直在追求卓越,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因而上海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图为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