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是徐光启诞辰460年,值此之际,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合作,围绕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当代上海和中国发展起到的深远影响力等方面开启云上交流。本次大家谈邀请了来自海内外的六位专家,本中心将专家交流视频与文字摘录从今日起至26日分三天进行播放与展示,以飨读者。
专家交流主题及安排
4月24日
孙旭义(意大利利玛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洛尼亚大学教授): 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深厚友谊
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纪念徐光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4月25日
古伟瀛(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徐光启、利玛窦与上海
熊月之(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光启开明思想的现代价值
4月26日
晏可佳(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光启的宗教思想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的若干启示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 文史研究馆馆员): 弘扬徐光启精神——纪念徐光启诞辰460年
大家谈一:《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深厚友谊》
孙旭义:意大利利玛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意大利文专著《感恩祭在中国》《天主实义中福传的人性理由》,意大利文译著《天主实义》,英文译著《〈天主实义〉汉意英三语对观》等,中文翻译著作数本,中文和意大利文学术论文及译文十余篇。曾多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多年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中意国际友好关系,大力推动利玛窦和徐光启二位先贤友谊与信仰的研究和传播。

报告视频文字摘录:
一、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往
提到徐光启,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利玛窦,二人亦师亦友,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比利玛窦小十岁的徐光启,于1600年来南京拜见恩师焦竑时,第一次与利玛窦会面,二人一见如故,这次跟利玛窦的相遇意义重大。后来,他谈到这次相遇时说:“余亦以间从游请益,获闻大旨也”。由此可见,徐光启不仅对利玛窦渊博的知识钦佩不已,更为他的善表与热忱所感动,在西学方面,他受教于利玛窦,深感中国传统学术缺乏逻辑,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倡导数学的应用和普及,他们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其中,一些重要术语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
二位先贤的深厚友谊也告诉我们,今日如何才能活出真正的友谊。因为,不是通过那为获得自身利益的工具性对话,而是借着源自真理的智慧型对话,才能追求更高尚的美善。那些建立在真善美之上的友谊,之所以能够恒长持久,是因为能够敦促人不断地寻求人性和灵性的成长,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事实上,与利玛窦等传教士一起,徐光启本着服务于华夏子孙的真诚精神,以自己的生命及著作跟所有的人慷慨地分享一切。
二、对徐光启的评价
徐光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是中西会通第一人,也是中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先驱和奠基者。他强调利玛窦之学,“大者修神事天,小者格物穷理”。可见,他将“圣学”和“实学”紧密相连,以宗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又以理性科学振兴实业、惠及天下苍生。徐阁老是中国基督宗教史上影响最大、官位最高的士大夫,被誉为中国天主教三柱石之首,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的一生清廉,赈灾、搞实验都是花自己的钱,临终时竟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盖棺之日,身无分文。在仅存的几封家书中,可以看到他的“齐家”之道,不仅约束家人吃亏后也不可多事,还应自食其力,造林养蚕,谨防火烛,“教训诸子尤是契紧”。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更殚精竭虑,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高瞻远瞩、西学东渐、引种番薯、良种水稻等,以实学救国利民,编纂《农政全书》和《崇祯历书》等巨著。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不卑不亢,不仅组织人才团队在灵性、理性、科技等各个层面虚心学习,还提出全面理解后一定要融会贯通,“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一切都是他“修己以安人”、胸怀天下的真实写照。
三、对海派文化的影响
追本溯源,海派文化今日开放而又重视实用理性,深受老上海徐光启的影响。传承扎根于华夏传统文化,融汇江南等多地文化精粹,吸纳、升华外来文化因素,创新国际大都市的风范。其实,今日让新上海人引以为傲的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得益于徐光启的传承。
徐、利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层面的互惠,更在于人文和灵性价值,正如孔子倡导友谊,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鼓励人们实践友仁。事实上,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非以其为终极目的,而是基于科学对美德实践所固有的倾向。因此,在他们身上,科学家和圣贤的身份是融为一体的。“修身事天”的友谊为我们指出那扇通往人们心灵和思想的大门,迈向兄弟友谊和全球互助。
凡愿意建立真正友谊的人,一方面,应懂得观察、思辨,另一方面又能孜孜不倦地服务于建设性的对话。因为,“智慧理性”才是人类公共福祉的基础。徐公是我们后世的典范,希望我们也能拥有他那样的家国情怀。倾慕追随之,是我此刻的心情。
大家谈二:《纪念徐光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2008年起任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198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世界宗教研究》主编、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宗教学会会长,2014年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理事.

报告视频文字摘录:
纪念徐光启和利玛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纪念徐光启,对于思考我们中国的命运和国际社会的交往都能带来很多的启迪。
利玛窦和徐光启的交往,实际上是代表着中西文化的一次相遇、一次交流,其中有碰撞、有对话,但是也有一种交融互渗。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当时基本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况,徐光启应该说是当时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走出来不仅利于中国的视角,而且观看、研究、了解了世界的发展。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往,有深远的文化交流的意义。他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而且也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
在这种交往中,徐光启的历史功绩是非常之大的,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做了这方面的努力。理论上他研究了西方文明的天文学,对西方的宗教、哲学都有深入的思考;实践意义上他比较关注实学。也就是说,徐光启对自然科学、对技术的发展有特别的关注。在这些方面,他和利玛窦都有很好的合作,两人一起翻译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徐光启这种翻译、研究的目的应该说还是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视角。所以,他谈到了欲求超胜,希望中国能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一个比较先进、比较有影响的地位。从这个方面来讲,他强调一种海纳百川、积极学习不同方面的思想、文化的境界。他有一句名言:“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就是说,只要是对我们国家有利的思想文化都应该积极地学习,而不管他的远近。那么,从这方面来讲,要达到“超胜”的话,必须要有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徐光启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走到了一般人甚至是一般知识精英的前面。
那么,今天徐光启的这种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在上海这个地方,应该可以说是中国一个最为开放、最为开明的一个独特的地方。我们说的这个海派文化,在今天能带来什么启迪呢?应该说,上海是因为海派文化才得以崛起,而且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它的独特地位。我个人认为上海及其海派文化有三大特点:一是开放。它是以一种开放性的眼光,所以在上海各种文化交流汇聚,这是非常典型的;二是包容。对各种思想、内容都采取一种倾听、研究、吸纳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做得更好;第三点是强调自强。上海海派文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存在,只有在这种开放包容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自强。
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我们今天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上能够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话,应该好好地研究上海文明和海派文化。那么,其中徐光启的作用,他与利玛窦的交往应该说是给我们了生动的、深刻的历史之课。
(文字根据视频整理,略有删减,未经本中心和发言专家本人同意不得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