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是“上海:党的诞生地”系列会议的第三次会议。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主办,上海市历史学会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协办。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代表主办方致辞。

会议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该领域专家的重视,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的5位国外学者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江西、广东、吉林、黑龙江以及上海等地的学者5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历史关联、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中的人物、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以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朝鲜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等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何异同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开幕式由上海音像资料馆提供的视频《共产国际与中国》拉开序幕。该片记录了中国代表参加共产国际、济难国际、农民国际等国际会议的历史情况,是中国共产党活跃于国际共运舞台的历史见证,留下了中共早期领导人以及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的珍贵影像。
会议从宏观角度阐释了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的关系。与会代表通过讨论共产国际代表对中共建党的贡献、社会主义思潮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共建党的影响及国产国际与中共建党前后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培养等论题,强调了共产国际对中共建党的作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纳塔丽亚·玛玛耶娃探讨了共产国际东方革命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对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她还提出参加中共一大的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真名为弗·阿·内伊曼,这是学界第一次研究得出尼科尔斯基的真名。

会议重点聚焦于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中的人物。学者们讨论了维经斯基、张太雷、马林、杨明斋等人为中共建党做出的贡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李蓉研究员认为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第一次登上共产国际的讲台,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她把建党前后的情况报告提交给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特别是以后中共创建史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美国首都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潘佐夫也对张太雷提交给共产国际三大的书面报告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张太雷是领会共产国际统一战线政策的第一个中国布尔什维克,也是第一个关注革命军队作用的中共领导人。韩国国民大学金秀英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光寿对维经斯基使团首次来华期间的使命、工作进行了具体地梳理,指出维金斯基与中共建党的联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馆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玉菡则注重研究为何是尼克尔斯基和马林参加中共一大会议,而不是由1920年4月就来到上海工作推动上海、北京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维经斯基参加。
最后的圆桌会议使本次会议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学者们就“如何进一步拓展党史研究”展开热烈探讨。引言人旅英学者李丹阳女士和俄罗斯高等经济学校副教授达丽雅·阿林切娃分别介绍了她们的研究成果。在不断的探讨中,学者们一致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抱有严谨的态度,从历史事实出发,不断加强对史料的挖掘,同时应加大国际交流,形成合作开发档案模式,进一步推进对中共创建史的研究。
这次会议对于深入挖掘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历史关联,科学把握共产国际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进一步深化中共创建史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链 接:
中新网:中外学者在沪研讨“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
东方网:中共一大与共产国际有何关系?“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青春上海:中国共产党首次亮相共产国际舞台是哪些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