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15版
正如人各有运,每一座城市也有其命运。杭州与上海近代的此兴彼衰,此消彼长,一定程度上也是近代全球化浪潮中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同命运的缩影当下,杭州和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合作前景。两座城市始终彼此共生,互相扶持,而非互为排斥。
相比上海满目的钢筋丛林,杭州可谓一座山水环绕的城市。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不仅更具多样色彩,也更富自然气息。漫步于高楼林立的都市,抬头望青山,转目看碧水,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随时领略自然之美,对于久居闹市的人,魅力无比。
相对上海人的忙碌, 杭州人无疑更讲究生活情调,享受更为悠闲的生活。自古以来,杭州是一座市民文化繁荣的都市,宋代话本、明清小说中,许多情义缠绵的故事都发生在杭州这座山清水秀的城市。 杭州人春赴龙井品新茶,夏临湖滨赏荷芳,秋至满陇闻桂香,冬上断桥观雪景,四季的生活都富有诗情画意。 尽管杭州市区相比上海要小很多,但更为雅致和宁静,适合慢慢品味。无论在城区的街上漫步,还是在郊外的山水古刹间徜徉,常能听到优雅的丝竹之声,看到悠闲而坐品茗聊天的市民,感受到这座江南都市悠闲自在的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比上海的“新”,杭州显得“旧”。这绝非说杭州的现代化建设滞后,而指的是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兴起于唐,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大兴建设。到宋代杭州更显繁荣,“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即是当时城市景观的写照。南宋时杭州成为首都,一大批南迁的皇室、官员和百姓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使杭州相比其他江南城市更显多元色彩。明清时,杭州与苏州并为江南两大都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杭州城中商贸兴隆,古迹遍布,庙宇佛塔众多,就连郊外的西溪,也是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绝佳融合。 宋元明清的杭州也是一座国际化城市,许多外国人(如元代的马可·波罗)到访杭州,对繁荣的景象叹为观止。当杭州兴盛之时,上海仅是江南一座滨海县城,清代虽已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和商品集散地,但比起苏杭之繁华,可谓望尘莫及。
上海与杭州命运的转折,始于 19 世纪中叶。近代史的序幕,赐予上海宝贵的发展机遇,却令杭州陷入太平天国的战火。全球化和海洋时代到来之际,海边的上海凭借“地当长江吐纳之口,南北洋及欧美往来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近代最早开放的一大通商口岸。正如人各有运,每一座城市也有其命运,杭州与上海近代的此兴彼衰,此消彼长,一定程度上也是近代全球化浪潮中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同命运的缩影。
从古至今,密集的江南水网,沟通着杭州和上海。清末修筑的沪杭铁路,更是把江南城市带的两个中心——杭州和上海紧紧连在一起。杭州人享受上海的工业产品,杭州丝绸、张小泉剪刀和王星记折扇等也深受沪人钟爱。在许多上海人心目中,杭州是不折不扣的“后花园”,是节假日出游观光的首选。尽管由于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杭州与上海城市个性、市民性格有不少差异,有的上海人觉得杭州人偏于保守, 而有些杭州人则觉得上海人过于精明,互有不服不忿,但两座城市长期彼此共生,难以分离。
近年来,杭州把握住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力求使之成为国家首美之地,创新智慧之都、东方品质之城。2012 年杭州的人均GDP 已经超过上海,并在随后几年保持着比上海更高的 GDP增速。自 2016 年以来,杭州在高端人才引进数量上始终超过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列中国第一。杭州在民营经济、信息经济、共享经济方面的增速,让上海也刮目相看;在高新技术、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优势布局,让杭州有了和上海同台竞争的资本。
当下,杭州和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合作前景。 长期以来上海的领先,带动了长三角经济的全面增长;今天杭州的发展,也绝非要把上海压下去,两座城市始终彼此共生,互相扶持,而非互为排斥。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无论是杭州还是上海,人口中外来移民的比例都相当可观。一代代“新杭州人”“新上海人”的融入,越发体现着两座城市所共有的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多元交融的城市文化。随着交通的愈加便利,当下搭乘高铁,通勤仅需一个多小时。如今工作日在杭州高新企业上班,周末搭乘高铁回家休假的上海人越来越多。
在上海工作的杭州人和在杭州工作的上海人与日俱增,也使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越发亲近。今天无论是上海还是杭州,在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日益进步的同时,对于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也都非常重视。无疑,凝聚人文精神、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地方,也会让人更为由衷热爱。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