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园地里耕耘与拓展 ——我的文学生活与学术生涯回眸

发布日期: 2025-11-06      浏览次数: 15  


摘 要    1970年,杨剑龙在江西省靖安县高湖公社插队,那时他的文学生活就由吟诵唐诗宋词开始。1975年,他在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求学并留校任教,后考上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1987年到上海师范大学开始新的工作,1995年出版著作《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199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两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同年年底出版。2003年受邀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开设研究生选修课。2004年,由杨剑龙领衔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他担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出版《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等文化研究著作。杨剑龙在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究学术论题的过程中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文学生活;学术生涯;耕耘;拓展


我曾在我的散文集《岁月与真情》的自序《岁月流逝 真情永在》的开篇说:“人们说岁月如流,是说光阴似箭,在不经意中如小溪般地悄悄流逝。人们说岁月蹉跎,是说虚度时光,在无所作为中时光白白地过去。无论是岁月如流,还是岁月蹉跎,一转眼,我已经渐渐迈入了花甲之年了。”现在,年逾70的我回眸自我的人生,梳理我的文学生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01

  我是1967届初中生。19704月,几乎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报名去江西插队。记得当时我带的行李中,有我自己手抄的《唐诗选》《宋词选》,在无聊的插队生活中有时翻阅吟诵,也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办法,我的文学生活大概由吟诵唐诗宋词开始。

我在江西省靖安县高湖公社西头大队第五生产队插队的五年多里,努力劳动、虚心学习,得到农民的好评。我曾经参加靖永公路(靖安县至永修县)、靖安县沙港电站的修建,并作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组成员,在高湖公社高湖大队蹲点开展工作,获得好评。我还在西头大队完全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协助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们的节目在公社汇演中获奖。我曾经到大山里砍木料砍竹子,在河里放木排竹排,后来创作长篇小说《金牛河》,2008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1975年,我被推荐上大学,当时推荐主要看在农村的劳动表现和农民的口碑。我在江西师范学院(后改为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的三年里,刻苦学习、兢兢业业,1978年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任教,全班一百多人中仅有三人留校任教,我兼任中文系1977级的班主任。在写作教研室任教期间,我创作诗歌、散文等在报刊上发表,创作的话剧《儿女情》获得1981年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汇演创作奖。我发表在《语文教学》1981年第2期上的《深夜也有蝉声》是我撰写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84年,我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跟随曾华鹏、李关元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曾华鹏先生作家论的知人论世和从社会时代角度观照分析作家创作与风格,李关元先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对剧作的条分缕析等,都为我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我此后作家研究的摹本和范式。

由于大量阅读五四时期文学作品,我发现当时不少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关,或受洗加入基督教,或写教会生活,或刻画基督教徒,或借用《圣经》的意象等,于是想以“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为题做硕士学位论文,但被曾先生否定了,后来我想大约当时的学术氛围和我的学识都不易将此论题做好。我选择以“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为题,涉及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作家,其中包括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冯文炳、沈从文、王任叔、黎锦明、许杰、蹇先艾、彭家煌、潘漠华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好评。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发表了《丽尼的散文创作》(《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郁达夫个性心理机制及其小说的感伤基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鲁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6年第2期)、《论许钦文的散文创作》(《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一篇情景交融的诗章——杨朔〈金字塔夜月〉赏析》(《语文月刊》1985年第12期)、《寓悲愤于幽默 集风采于质朴——许钦文〈帐子〉赏析》(《语文月刊》1987年第10期)、《一朵璀璨的扬剧之花——评新编古装扬剧〈血冤〉》(与导师李关元合作,《江苏戏剧丛刊》1985年第2期)。毕业前夕,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和书记来扬州师范学院,希望我能够回母校工作。曾华鹏先生直截了当地说:“剑龙是要留校的,不能去江西师范大学。”我后来去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曾先生很开明地说:“上海是你的老家,你回老家放你去,你如果去江西,就不如留校。”

02

19877月,我去上海师范大学报到,开始我新的工作和学术生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我将硕士学位论文整理修改成单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乡土特色》(《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悲剧风格》(《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8期转载)、《在乡土的沃野里探寻——近几年“乡土文学”研究述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我不断拓展对中国现代乡土作家的研究,分别撰写发表了研究鲁迅、许钦文、冯文炳、潘漠华、台静农、蹇先艾、许杰、彭家煌、王任叔等人的单篇论文,并开始涉猎中国当代作家研究,发表的论文涉及汪曾祺、查建英、何立伟、池莉、席慕容、周梅森、王晓玉、李晓等。我还发表了《中西比较美学的现状与展望》(《江汉论坛》1990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90年第10期转载)、《中西比较美学的现状》(《上海艺术家》1990年第4期)、《建立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学体系之构想》(《天津文学》1992年第11期)、《中国当代小说美学研究的现状与构想》(《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10期、《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6期摘编)、《当代小说:五四审美传统的回归与超越》(《天津文学》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摘编)。

1992年,我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30万字的《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贾植芳先生在序言中认为,这是一部“见解独到、论证严谨的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著作,作者踏实认真的学术态度、深刻深入的学术思维、扎实严谨的学术功底等,都可以在此著中窥见一斑”。曾华鹏、李关元先生在序言中认为,“作者注意将这一流派的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结合,注意使新颖的见解与丰富的资料统一”,“这是一部扎实、丰富、富有新意的书稿”。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尝试用反讽理论、意象研究、原型批评、文化研究、民俗研究等方法研究鲁迅小说,发表了《反讽:鲁迅乡土小说的独特魅力》《论鲁迅的乡土情结与乡土小说》《文本互涉:鲁迅乡土小说的意象分析》《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等论文,产生了一些学术影响。

03

获得硕士学位后,我没有放弃原本感兴趣的“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论题,而是继续搜集资料,研读宗教理论著作。论文《论“五四”小说中的基督精神》在《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发表,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转载,并获第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五四”小说的基督教色彩》发表于香港《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2期,被德国《中国教讯》199345期译为德文全文转载。这激励我继续深入研究此论题,发表了《基督教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江海学刊》1995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12期摘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4期论文选目)、《论鲁迅与基督教文化——为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3期论文选目)。

1996年,我报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被录取,导师为王铁仙教授,开始了我一边当老师一边做学生的生活。1996年,我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我以“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为博士学位论题,分别涉及鲁迅、周作人、许地山、冰心、庐隐、苏雪林、张资平、郭沫若、老舍、萧乾、巴金、曹禺、徐訏、北村、张晓风等15位作家,多个章节以单篇论文形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9976月,我晋升为教授。19985月,我提前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职攻读两年就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22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思和在序言里将该著与美国学者罗宾逊的《两刃之剑》作比较,认为该著“在《两刃之剑》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探索,换句话说,他仍然在填补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1998年,我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综论”,力图从文化角度观照与研究上海文学。

1997年,我加入导师王铁仙教授主编的《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的研究,撰写20世纪90年代部分,涉及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该著2001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撰写的部分大多以单篇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997年,我接受华夏出版社“九十年代文学批判”丛书的约稿,撰写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以近12万字的篇幅全面深入地展开研究,2000年以《现实悲歌:谈歌、何申等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为书名出版,书稿中十章内容几乎都以单篇论文发表。2001年,我参与邱明正主编的《上海文学通史》的写作,主要研究上海“十七年”和“文革”文学,撰写近10万字,其中有的章节作为单篇论文发表。该著100余万字,200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我担任教育部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评委,同年上海师范大学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2002年我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

20037月,我受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邀请,担任客座教授,开设“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生选修课,近30位博士生、硕士生选修该课程。我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施蛰存:中国文坛全方位巨擘》《长寿的痛苦——写在巴金百年诞辰前夕》《谈沪港城市文化》等文章,作为香港《明报月刊》的特约记者,发表推介大陆学术著作与文化信息的文章,并在香港《时代论坛报》发表有关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关联的文章。我将学生的课程论文编辑为论文集《文学的绿洲——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2006年在香港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邀请我做一个学术演讲,我的讲题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五四’时期一个角度的回溯与思考”,5万字的演讲稿于200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在演讲稿的基础上,设计了论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2005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著于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获得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拓展了我的学术研究视野,结识了一些境内外的学者,也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更快地走向世界。

04

2004年,由我领衔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我担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将诸多精力转到都市文化研究。每年申报两项基地重大项目,每年主办都市文化研究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基本采取双城比较的视角,分别主办了上海—台北、上海—纽约、上海—首尔、上海—巴黎、上海—东京、上海—博茨瓦纳等国际会议,拓展了都市文化研究的视域和影响。我被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获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二等奖。为筹办“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研讨会”,2005年我赴美国纽约大学访学,结识学者、了解纽约文化。

2004年担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到2013年卸任,我获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的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上海、纽约都市文化比较研究”“世博会效应放大的瓶颈、问题与风险研究”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项目“世博会与都市文化论坛”,上海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项目“上海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上海侨务理论研究课题“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研究”,世博会主题论坛议题研究项目“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需求与对策措施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上海文化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嬗变”,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文学创作”,上海市教委项目“新世纪初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研究”等。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后,我申请到世博会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的策划,对论坛的主题、议程、嘉宾等方面提出了细致的构想与建议,得到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的肯定。我参加了6场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和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及闭幕式。我主持了70余万字的上海世博会公众论坛的整理工作,2011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我参与了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的《上海宣言》与上海世博会闭幕词的起草,得到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论坛事务部的肯定。

我发表了诸多与都市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结为论文集出版:《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坐而论道:当代文化文学对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在从事都市文化研究的同时,我没有忽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6)、《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再版,新加坡青年书局,2008)、《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获第十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化的震撼与心灵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获第十三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与现实病症的互照》(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我参与了“海上百家文库”的选编,选编了洪森卷,杜宣卷,吴强卷,罗洛卷,胡万春卷,陈白尘、孙瑜、姚克、李天济合卷,芦芒、闻捷、肖岗合卷,共7本,201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主编了两套与都市文化研究相关的丛书:“都市文化研究论丛”(8本),217万字,2013201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都市文化研究读本”(4本),171万字,包括都市文化卷、都市历史卷、都市文学卷、都市社会卷,201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还主编了“文化与文学论丛”(4本),2010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研究丛书”(8本),2012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我主编和参与撰写的著作还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主编、主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2008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出版物二等奖)、《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都市发展与文化保存》(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10)、《论陈赞一的文学世界》(香港陈赞一修会有限公司,2010)、《双城记:上海、纽约都市文化》(格致出版社,2011)、《世博会与都市发展》(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11)、《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老舍与都市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都市上海的发展和上海文化的嬗变》(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瘦西湖畔薪火承传——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上海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05

  在卸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之后,我领衔成立了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当代作家与作品研究中,举办上海当代作家作品研讨会,发表一系列新世纪文学论文,诸如《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新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与思考》《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和隐忧》《“我的青春我做主”——我观“90后”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等。2015年,24万字的学术论文集《新世纪文学论》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另外三部学术著作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阅读与品味:杨剑龙中国当代文学论集》(2015)、《耕耘与收获:杨剑龙中国现代文学论集》(2015)、《书山学海长短录:杨剑龙学术书评集》(2016)。我主编的研究生论文集《鲁迅的焦虑与精神之战》,2013年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3年,30万字的著作《鲁迅的乡土世界》被列入“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该著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后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2016年,台湾花木兰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学术著作《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双眸》。2017年,我主编的40万字的著作《叙事视阈:新世纪长篇小说综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9年,30万字的《文学批评与人文精神——杨剑龙文学评论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主撰了56万字的《上海都市嬗变与海派作家论》,202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

2013年我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全球城市交往规律与上海跨文化交往能力提升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发展》2015年第2期,2016年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2014年我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上海都市嬗变与海派作家论”。2016年我获得了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的‘修身’内涵研究”,成果发表于《上海文化》2018年第12期。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开始对现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产生兴趣,发表了《论〈新青年〉封面与插图的文化韵味》《论巴金小说〈家〉的连环画改编》《论贺友直连环画对鲁迅〈白光〉的阐释》,申请的“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得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我自在《当代小说》2001年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凝望与叹息》后,常抽暇进行小说创作。我创作的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汤汤金牛河》最初节选发表在《芳草》2007年第4期上,2008年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体本《汤汤金牛河》,2008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简体本《金牛河》。郭小东主编的《30知青作家批判书》中,将《金牛河》评为“知青文学另类书写的新秀”。202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小说集《寻猫记》,收入已发表的8篇中短篇小说。2024年,九州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短篇小说集《十指梅花》,收入已发表的中篇小说3篇、短篇小说10篇、小小说5篇。

  我的散文集《岁月与真情》2011年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诗集《瞻雨书怀》201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二本散文集《足迹与感悟》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2024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第二本诗集《纪念碑》也在2024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回眸自我的人生经历与文学道路,从下放知青,到大学求学,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研究现代乡土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到研究20世纪90年代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从研究上海文学、都市文化、论语派文学,到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新世纪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与图像等,我在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究学术论题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学术自留地精耕细作,这是我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一。学术研究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领域,才能有创见有发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从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研究,到研究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到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到研究都市文化等,都在这些自留地里精耕细作,有了一定的成果与影响。不弃涓涓溪流拓宽学术滋养,这是我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二。学术研究应该有开阔的视阈、扎实的理论功底,这必须放宽眼界,学习与自己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栽种与耕耘之物茁壮生长。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我学习研究文艺学的诸多理论与方法,学习民俗学、心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等诸多理论,从而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阈与建构具有创新色彩的研究视野。与时俱进,有清醒的学术意识,这是我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三。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仅理论与研究方法应该与时俱进,论题的选择也应该如此,这必须有清醒的学术意识,在对有关资料的把握中,寻觅论题、寻找角度展开研究,清楚哪些论题有价值、哪些领域值得探究,在论从史出、深入肯綮的研究中,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清醒的批判精神,对于有碍于社会发展人文建设的现象,应该予以研究分析、批评驳斥。作为人文学者,应该具有自觉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发展人文建设的一些问题,提出有益的、有建设性的见解与看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仍然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追求。我没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雄才大略,没有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满腹经纶,我只是如一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一样,在学术园地里勤奋耕耘努力劳作,以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与辉煌的时代。

 (原文刊载《艺术广角》2025年第3期,作者杨剑龙,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