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发布日期: 2006-06-29      浏览次数: 5360  


中心学术委员会   

1.组   成:
 主   任:孙   逊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委   员: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思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熊月之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朱晓进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2.职   能:
  学术委员会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权威机构。审议中心作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方向及其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负责重大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凡是申报教育部或其他省部级课题的申报书与成果报告书,均由学术委员会预审;凡是横向课题或中心自立课题,学术委员会为终审机构);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全国性重大学术活动。

中心领导成员   

 主   任:杨剑龙

 副主任:苏智良 潘建国

   名誉主任:孙   逊

研究室及其研究领域   

1.当代都市文化研究室(主任:杨剑龙 教授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对当代都市文化的研究,此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当代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当代都市文化与都市形态、当代都市发展与大众文化研究等三方面。

当代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研究:杨剑龙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立足于从文化视角观照文学。论文《论上海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从上海文化的视角研究上海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的意义。论文《论新时期文化思潮与文学创作》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视角研究新时期的文学,其发表的研究上海“论语派”的系列论文,从自由主义文人的视角研究三十年代论语派小品文创作的内涵与风格,深入拓展了对“论语派”的研究。朱晓进立足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的文学,其国家社科项目、国家教委项目都深入地研究了在政治文化语境中三十年代文学的特征。薛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左翼思想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左翼思想与文化的视阈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拓展了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的视野。

当代都市文化与都市形态研究:杨剑龙的《东西文化交汇中的上海》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视角观照上海文化,并以此分析上海人性格中的长与短,从历史与现实的视野中研究上海文化与上海人性格之间的关联。倪伟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在文化的视阈中研究现代人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刘士林的《走进实物交换的时代》、《消费时代的文化记忆》、杨剑龙的《关于“七十年代”作家的讨论》、张宏的《都市情欲的面具》、等都从现代都市文化的视角研究当代都市人的性格与追求。

当代都市发展与大众文化研究:杨剑龙《论文化比较的方法和意义》、《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形态》研究都市发展中的大众文化的现状。张宏的《大话文化的游击战术》、《小资的精神幻象》研究都市发展中的大众文化特点。刘士林的《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异化与危机》、90年代的娱乐文化研究》、《当代文化趣味的粗俗化》、倪伟的《情色想象的政治》、《符号消费的文化政治》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研究大众文化。

本方向立足于对当代都市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既回溯历史,又观照现实,对于都市文学、都市形态、大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审视都市文化,努力在现代都市文化的建设中从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发现与建树。

2.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研究室(主任:苏智良 教授)

      本方向的研究主要在于国际都市文化比较、世界文化与都市发展、全球化与当代都市社会三方面。

   国际都市文化比较:中心2000年举办了“上海、香港都市文化比较国际研讨会”、2001年举办了“上海、台北城市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对都市文化作了深入比较与研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智良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慰安妇幸存者的调查与研究”立足于中日历史与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地研究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产生与历史,其参加国际法庭对日本性奴隶制度的初审活动,及其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都具有国际性的影响。许纪霖发表的《文化大都市之梦》对于香港长期殖民教育下文化人缺乏宽阔的视野和国际眼光导致作品缺乏大气象、大格局作了批评。江宝钗发表的《台湾性、中国性与世界性》从文化比较的视角研究台湾的文学教育。

   世界文化与都市发展:中心2002年举办了 “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 国际研讨会、“新视野中的古代史”全国学术会,从世界文化的交汇的视角研究都市的发展。裔昭印出版的著作 《世界文化史》、《文化视阈中的研究》都深入研究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嬗变。许纪霖出版的著作《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在现代世界文化的视阈中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等思想问题。陈卫平出版的著作《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从世界文化的背景中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全球化与当代都市社会:中心2002年举办了“中国社区学院管理、发展”、“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女性史” 国际研讨会,在全球化视野中对于社区管理、中国女性史研究作了深入的研讨。叶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影响”从全球化视阈研究世界历史,其发表的论文《全球化市场与当代国际政治走势》、《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选择》、《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等,都以全球化视角研究当代社会的问题做了深入研究。邵雍的著作《中国秘密社会》深入地梳理与研究中国秘密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本方向立足于从全球化的视阈对国际都市文化作比较研究,在对都市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综合研究中以总结都市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中心正着手“上海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与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研究丛书”“外国都市文化理论译丛”、“海外上海史研究译丛”等课题的研究,期望进一步拓展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的研究。

3.都市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潘建国 教授)   

     本研究方向集中了一批上海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近三年来主要围绕上海通史、上海城市生活史、上海民间社会史、上海出版印刷史、上海方言等课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承担了多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1、完成了十五卷《上海通史》的编撰工作。作为一个名播海内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迫切需要一部全面反映城市历史的著作,熊月之教授领衔编撰的《上海通史》(十五卷),正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内容涵盖了上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各个领域,是目前最为权威、最为详尽的上海史著作。该书出版后广获好评,先后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00)等奖项。

   2、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近代以来,上海中西文化结合、古今传统贯通,形成了多元交汇的独特城市社会生活。熊月之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2)《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生活》、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2001)《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课题,对上海城市生活的形态、生成史、文化意义等,进行系统考察;苏智良、邵雍教授则以研究近代上海的秘密社会而著称,其《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中国秘密社会》等论著,研讨了上海的帮会、民间社团与政治、社会的关系。

   3、上海出版印刷史研究。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出版印刷中心,潘建国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上海出版文化的研究,承担了上海市“十五”规划中长期课题“清代后期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2001)、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上海艺文志》”(2002)等项目,对近代上海出版机构、出版业、出版文化与文学传播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有《清末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档案所见1906年上海地区的书局》、《晚清上海五彩石印业考》、《上海书业“正心团”与小说查禁》等论文。詹丹博士承担的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书刊图像化与上海文化传播研究”,则从图文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出版业与文学传播之间的学术联系。

   4、上海方言研究。上海是个移民的城市,语言成分颇为复杂。刘民钢教授承担上海市曙光基金项目“上海方言语言学数据”(2000)、上海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上海移民方言与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2001),对上海语言的形成历史、外来因素、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考察与研究,发表有《试论上海方言的形成》、《上海话的底层》、《上海外来方言研究》、《上海方言全浊声母再研究》等论文。

中心信息资料室   
张  蕾   胡海英(兼)
具体任务是:
(1)建设好图书资料室;

(2)编辑刊行《都市文化通讯》;   

(3)“都市文化研究网”日常更新维护。

中心办公室
张  蕾

负责处理中心日常事务和对外交流联系事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