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创新”托起文化大都市

发布日期: 2007-09-06      浏览次数: 1944  


  文化大都市的托起,离不开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唯有三大创新,才能生成并拥有“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内涵,使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都市文化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着力促进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努力打造创意之都。”两段话语,为上海今后五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画龙点睛般的圈点,如椽大笔,寓意深刻,给人以鼓舞和振奋。
  上海的发展,需要文化托市,只有加强文化的“软件”建设,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步伐;上海的发展,需要文化大都市的定位,只有从世界级城市形态的角度来思考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上海才能成为国际精美的一张“城市名片”。文化大都市的托起,离不开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唯有三大创新,才能生成并拥有“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内涵,使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都市文化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用“文化大都市”理念来规划上海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党代会报告里属首次。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这里的“高级”至少有如此含义:它是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或活动中心。文化大都市价值标准由于受到人类现代理念的影响,如,追求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对称走向非对称、从普世性走向个性化的价值选择和偏好,使得其表现形式有如下特征:其一,都市文化的开放性。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城市文化开放理念,如有着高频率、全方位的国际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活动。其二,都市文化的包容性。其三,巨大的城市文化呼吸功能(即吐故纳新)。对最新时尚的国际文化、科技发展成果、审美理念能够作出迅速反映,并且有着正确地鉴别和吸收消化能力。其四,拥有鲜明的、个性化的都市文化特征。既有着当下世界发展本质的文化反映,又有着地域文化象征意义、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的文化元素的显现。
  理解大都市文化的学术创新、艺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最根本的是“创新”二字。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级都市文化形态,从它具有象征符号和典型特征来说,乃是人类对人口相对密集的聚落所进行的自觉设计的创新结果。上海大都市文化形态的发展动因,直接来自不断被开发、不断被提升的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物质文明发展有多快,城市精神文化需求的变速就有多快;城市物质文明开掘的社会生活内涵有多深,城市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就会有多深。
  践行大都市文化的学术创新、艺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要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努力:第一,要拥有世界历史进程的眼光。对外开放是上海的历史传统。今天,我们要抓住世博契机,努力加大国际居民的比重。加强同国外金融业与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企业与文化媒体,培植更多的物质与文化的出口产品。第二,要有引领时代潮流的紧迫感。上海一直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基地,中国经济文化的前锋。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吸收国际资本与先进科技文化,再现上海文化名牌辉煌,重振“海派”文化特色,使上海时尚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的发源地。第三,善于吸纳融合。历史上的上海就是移民城市,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优良传统。今天的上海人需要有更广阔胸怀,更大气的精神。第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政府在发展城市文化战略思路方面的创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