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06-12-01      浏览次数: 2348  


2006111820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学合作,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意在对于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作深入的研讨,来自国内外近百人参加了会议,著名学者吴福辉、吴中杰、孙逊、王安忆、王纪人、王文英、王保生、杨剑龙、刘勇、王尧、吴秀明、袁进、殷国明、陈子善等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从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都市文化理论与研究方法、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建国初与近年的都市文学、文明对立与城乡叙事、中外都市文学比较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都市文化的研讨成为主题之一。孙逊对于中国城市面貌趋同化作了深入的文化思考,指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面貌、城市流行文化、城市生活方式的趋同倾向,形成了大同小异缺乏个性的文化趋同性,提出应该注重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化其作为都市文化的底色。王纪人认为当前中国都市文化呈现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迭加的态势,要加强对都市文化时空复合性和混杂性以及分层和文化模式的研究。吴中杰认为上海文化的特点不在古代的灿烂,而在近代的辉煌,它努力摆脱对于廊庙的依附,而直接面对市场,呈现一种求新倾向。殷国明分析了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现代社会中已无法逃避女性诱惑的追逐,突出地表现在都市生态之中。蔡毅分析消费时代都市文化,他批评消费时代的文化的各种表现。刘士林分析与都市文化研究相关两大话语谱系,认为文学的“文化研究”为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

都市文学的研讨成为基本主题。吴福辉提出应区别都市文学、市民文学、市井文学、通俗文学等概念,认为研究都市文学应将都市的市民性、精英性、民众、知识分子文化和国家政治等一并考虑在内。王文英认为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上海成长为东方的巴黎,也就产生了富有东方巴黎神韵的文学。杨剑龙认为在商业文化的确立、外来文化的引进、文化传统的继承中,逐渐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征,使上海文学更多了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人性内涵,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嬗变。刘勇以“京味”文学与北京文化的关系为例,阐明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提出“京派”完全不等于“京味”的见解。汤哲声指出在海派文化、津京文化、港派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海派小说完成了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国际视野。袁进认为韩邦庆是近代最早描写中国现代都市的小说家,开创了都市叙述的新风气。栾梅健认为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意识、艺术结构、文学语言等的创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张鸿声分析了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指出新上海被作为社会主义公共空间加以展现,从而丧失了其“本地”的意义。

城乡文学的对立与互动成为又一主题。逄增玉梳理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中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城乡二元对立,不断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徐德明认为近5年的小说叙述乡下人进城的故事,构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自在的文学运动。高玉认为沈从文批判的主要是集中在精神层面的现代都市文明“病相”,其“湘西小说”和“都市小说”具有“互文性”。施战军认为“上海书写”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消解,“北京书写”的文学实绩应予以充分的研究,沪外的“城市文学”的兴起,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乡土文学”向“城市文学”的根本性位移正在发生。

虽然,在都市文学研究方面仍然有诸多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在从文化研究视角探究都市文学时,往往不能贴切地分析研究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次会议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