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学: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

发布日期: 2006-06-28      浏览次数: 2977  


“都市文化学”是在当代城市化背景下新兴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对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理论框架和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问题进行学术探讨,不仅有助于都市文化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与深入的学术研究,也可以在实践意义上为当代人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减少自身异化、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一种理性的方法、观念、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联合主办的“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近日在上海-苏州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社会科学报》、《文艺研究》、《学术月刊》、《人文杂志》等媒体也派代表参与了本次论坛。

 

都市文化学的世界性和前沿性

 

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逊指出:国际性大都市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发挥着世界性的作用。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超越了行政区划的界限。与此同时,文化不仅发挥着相对独立的作用,同时还变成了经济乃至政治的一部分。由于都市和文化的结盟,都市文化应运而生,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都市文化研究具有前沿性,是因为它所面对的都市文化经验与问题几乎都是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未遇到的,这是提出建立“都市文化学”的根本原因。所谓世界性,则是指都市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少数发达国家早已感悟到,长期以来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农业文明包袱、城市化程度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强烈地感受到。如何面对城市化,是全世界都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竞相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和口号,但概念十分模糊。这就提出了建立都市文化学的迫切任务。

上海师大副教授钱文亮指出:“都市文化学”学科的发生语境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后现代性与全球性,但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它的“中国性”。这也是我们的“都市文化”学科能否为全球性的“都市文化”研究提供本土经验、显示本土价值与特色的关键所在。

上海师大校长俞立中教授提醒与会者:到2020年将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尽早拥有都市文化的话语权。他认为,都市文化学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都市虽然是文化的集中之地,但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之处。从这个层面切入,可以分析、化解许多都市社会问题;二是全球化背景的需要,在大都市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可以研究什么是我们的城市精神状态、如何保持我们的城市特色等;三是都市文化建设和机制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研究可以阐释都市文化特有的双刃剑性格,为政府决策工作提供理性基础。

 

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架与层面

 

上海师大教授刘士林将都市文化研究分为五大结构要素的层面:一、都市,二、都市文化,三、都市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四、都市文学与艺术,五、社会的都市化。其结构关系可以相应表达为:都市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必须依托的“物质条件”或“社会基础”。没有都市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都市文化生产出来。都市文化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同于乡村文化、城镇文化、中小型城市文化,通过历史分期、文化类型研究等可以建构出都市文化的知识谱系。都市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是当代都市文化的集中表现,传统的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既自觉地屈从于政治要求,也受制于一个时代的经济生产力。但在消费文明与都市化背景下,,文化生产获得了“自律性”及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反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看重的物质生产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开始了边缘化的位移。都市文学与艺术则是都市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感性表现形态。社会的都市化与都市文化的生产与文化不同,后者属于“内部研究”,而前者则属于“外部研究”,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很大区别。这五大要素结合起来,大体上标识出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结构形态。

中山大学高小康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社会学和都市文化学整合的多重视野。其基本学术框架可以包括:一、城市发展的历史与形态演变,二、当代都市的规模特征,三、都市形象,四、都市生活方式与市民理想,五、当代都市的城市精神。

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指出,城市和人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重要学术问题,西美尔、芝加哥学派、芒福德等学者对此都有相关研究,可以作为国内都市文化研究的基础。城市群的大量出现是20世纪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城市文化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主导性文化生产模式;因此,都市文化研究最有利于探索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明前景,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文学术参照。



上海师大教授、上海作协副主席王纪人强调:都市文化时空复合性的研究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城市文化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但历史并未割断,历史在城市建筑的空间上物态化和凝固化了,在非物质的精神文化方面仍在延续,例如不同城市的市民性格、风俗习惯乃至方言俚语等。王纪人认为,都市文化研究可以在性质、比较、样态、都市人等层面展开,特别是“都市人”决不能忽略,否则都市就成了空心化的。

俞立中介绍说,华东师大也有一个“城市研究”中心和有关课题,他们按照建设部的要求,切入点主要在人口规模、城区面积和城市功能等方面。我们的研究体系不要与之“撞车”,要确立自己的范围和重点,注重文化角度,注重人文环境及如何培育都市人的素质和品质,而不要把研究规模搞得过于庞杂。

 

“都市”与“文化”的关系及研究的方法论

 

“都市”与“文化”是都市文化研究的两大块,如何界定他们的概念、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也是本次研讨的热门话题。刘士林指出: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其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国际化大都市与当代“大都市群”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成为全球性的国际枢纽与中心。都市文化既是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也是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他认为,都市文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理论,因为在城市化背景下,影响人“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自由发展”的矛盾已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中小城市转移到国际化大都市,而由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在低级的原始和谐状态或不发达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达成,这就决定了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都市社会空间中谋求其现实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越出大众文化、文化批评等“通俗学术形态”,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理论与思想任务

上海师大刘旭光副教授把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研究概括为:一,把城市作为一个考古对象,对其进行历史还原。二,把城市作为一个舞台,对特定时空的历史事件的研究。三,把城市当作一个已完成的产品,通过收集数据研究它的功能属性、形式与结构。四,对城市进行系统和生理学式的解剖研究。五,把城市当作一面镜子,以它的存在状态来反映与分析诸如城市与全球化、城市与国际贸易、城市与后现代文化的产生等问题。六,把城市作为一个博物馆,对它的每一部分进行玩赏。七,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对城市人的方方面面进行审美品评。八,把城市作为一个意象,如对“文学中的城市”的研究。九,对城市进行哲学与意识形态研究。十,对城市进行生态研究。第十一,对城市进行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第十二,把城市与人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研究。第十三,对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流行时尚的研究。最后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形态学研究。他认为,应避开对都市的科学化、政治、经济、地理学与管理学的研究,把重点落实到真正意义的“文化”中去。

王纪人针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当代都市”的提法,指出可以修正为“以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当代都市”。因为后工业城市意味着“去工业化”,传统工业衰退,制造业转型;产业结构的重组,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信息社会的建立等等。

刘士林认为,目前的都市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他们没有触及都市文化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时尚文化等“浅表”。这就有必要以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作为研究都市文化的总方法论,这个方法论的精华在于逻辑地把握事物的最高环节。这也为人们处理各种城市文化理论与方法提供了“钥匙”,只有在每一种方法与知识谱系中都抓住其逻辑上的最高环节,才能保证都市文化研究在学理上的先进性,不至于淹没在各种城市话语的“汪洋”中。他还指出,把资本的概念引进城市研究也很必要。城市是权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最集中的场所,甚至也是身体资本相当活跃的场所。应该充分吸取当代文化研究等学科的长处,重视都市文化的有机性和整体性研究方法。

俞立中辨析说:都市文化研究既要有宏观研究也要有微观研究,前者指综合性概括和叙述,后者指要素性分析和诠释(如都市雕塑、音乐、戏剧等)。他用三个英语介词in(内部研究,如都市、城市群落等),on(上部研究,如政府行为、城市的各种组织形态、城市化进程等),from(来自于都市的辐射影响研究,如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来解释这种关系。它强调,重点确立以后,我们的体系就清楚了。

上海师大副校长陆建非教授认为,不宜把都市与城市合在一起讨论,世界大都市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比如巴黎是时尚中心,伦敦是教育中心,东京是政治中心,纽约市经济中心等,上海和北京的定位是什么要有研究。上海没有真正的工业化时期,但有殖民地时期。对于诸如英语中的down town(商业区)、urban(与郊区相对的概念)、city (城市,中性概念)和metropolis(大都市)的含义要有准确的理解。他建议:在编写都市文化的著作时,要按照国际规范列出英语摘要,中英对照的目录、索引、词汇表,最好能图文并茂,许多说不清楚的地方往往一看图示就明白了。

 

都市文化学的本土特征和未来展望

 

孙逊认为,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不受商业原则单独支配、能够吸引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参与和共享的文化,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摆在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面前的实践问题。这不仅是文化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另外,如何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凸显我国城市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处理好当代都市与传统、外部世界的关系,母语与外语的关系,母语中普通话和地方话的关系,也应当引起高度关注。这是中国都市在文化上屹立于国际舞台的标志。

刘士林指出,中西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渊源不同:西方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与文学学科关系密切。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及其成果构成了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而晚近十年开始的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则为中国文学研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更明确地定位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上。由于都市文化研究本身在学科上的空白,才为在“文化研究”中已获得一定研究经验与方法工具的中国文学,再次介入这个新的学科领域提供了契机。

 

与会代表还就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对都市的影响、都市的文化功能、长三角城市文化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音乐、唱片、建筑、文学等都市文化的要素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次论坛同时推出了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滕守尧、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等分别以《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结构性比较》、《割裂与联通:艺术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性格与文化传统》为题作了精彩讲演。同时,本次学术论坛还正式启动了对都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的上海市重点学科规划项目——《都市文化原理》的研究与编写,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将携手合作,努力使都市文化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前沿学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