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

发布日期: 2010-09-02      浏览次数: 1882  


2010年6月27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主持,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学者齐集一堂,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今年是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原副校长王铁仙教授70寿辰,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在贺信中说,王铁仙教授长期在华东师范大学担任校领导,对学校事业发展功勋卓著。他博而后精、笔耕不辍、著述等身,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王纪人先生在致辞中说,王铁仙先生在瞿秋白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时期文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果与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论题的选择体现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刻反思与开拓,该论题的研究必将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与拓展。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认为,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传统问题,也是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清理传统文化、反思现代文化对发展新世纪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铁仙教授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国文化在“五四”时期发生的现代转型至今已近一个世纪,留给我们两个文化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古代文学传统和“五四”新文化传统。新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以及“国学热”现象,有忽视甚至否定“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梳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新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努力建构既融合东西又有创造的、适合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新世纪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蕴含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合理的思想观念和可贵的民族精神。但其核心部分,是建立在宗法等级思想和“三纲”伦理原则基础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和科学的观念,其终极理想是人的解放。新文化传统坚决反对、断然否定古代传统中的专制主义,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当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中国的两个文化传统进行认真的区分和辩证,坚持以“五四”新文化传统为基础和主流,与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相融通,让那些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对现代性产生补偏救弊的作用,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着难以割断的血缘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关注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关联,尤其在西方中心主义潜在或显在的影响下,我们一定程度忽略了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关联的研究。展开此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也可以影响中国当代作家的阅读视野,甚至可以填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题为“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乡村叙事与民族经验”、“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鲁迅研究与抒情文学”、“观剧评点与叙事传统”、“诗人体验与散文书写”等六场主题讨论,刘克敌、钱虹、陆衡、高蔚、刘忠、王文胜、摩罗、廖增湖、郑崇选、杜素娟、叶诚生、李相银、马宏柏、仲立新、陈占彪、李金凤等40多位从事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者分别发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