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举办“上海、汉城(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05-10-30      浏览次数: 3637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韩两国、上海与汉城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梳理与研究中韩文化的关系,分析与探究上海与汉城文化的异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联合,于200510212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交流与互动——上海、汉城(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学者70余人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主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会议收到50多篇论文,在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流行文化、都市空间、上海文化、文学中的上海与汉城等方面展开研讨。杨剑龙认为上海与汉城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开放性、商业性、多元性,汉城蕴蓄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上海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文化色彩。汉城在发展儒家文化中注重民俗文化的弘扬,上海在关注西方文化中强调现代精神的汲取,政治中心的汉城呈现出大韩民族的执着与倔强,经济都市的上海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宽容与机智。马相武指出汉城改名为首尔,是一种政治现实主义手段,也是民族主义思潮的体现,它体现了一部分韩国人或社会的一种极端激进和彻底否定历史的心态,韩国社会这种要求“去汉”的心理,会给两国交往蒙上阴影。李奎泰比较了汉城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政策,认为“汉城学”已在韩国得到重视,“上海学”还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朴宰雨探究了
“韩流”与“汉流”在东亚的角色与方向,认为这是全球化语境下东亚文化圈内发生特异的文化现象。黄维梁分析两城文化的相似,并着重评说上海英文和中文的应用中的差错。林大根研究了中国电影在“解放”(1945年)以前的韩国,林春城分析了二十世纪上海电影和上海人身份认同研究。杜悦比较了中韩都市言情剧中的不同情爱景观,许剑桥、江宝钗、顾伟丽、萧萍研究了韩剧的特征与独特魅力。曾军从文化研究视野对“海派”与“韩流”作了比较。许正林的上海与汉城报业比较分析,陈伟的中韩围棋文化的比较研究,刘民钢的上海和汉城城市交通系统比较研究等,都从自己的视角比较双城文化。



严明的《汉诗学与朝鲜时调歌辞》、乔光辉的《明初中韩文化交流与〈剪灯新话〉的韩国接受
 》、刘明厚的《上海、汉城戏剧比较研究》、曹树钧的《曹禺剧作演出与研究在韩国》、刘世锺的《殖民地上海和脱殖民地上海的非主流-女性》、金顺珍的《朴太远和施蛰存对汉城和上海的都市认识》分别从文学的视角展开研究。金泰万的《现代化城市釜山的歪曲面貌——错综性》、河世峰的《京城与上海的“近代”:朝鲜博览会(1929)与国货展览会(1928)的比较》,禹东善的《朴泳孝城市与建筑思想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分析。李伦新的《试论海派文化》、钱乃荣的《20世纪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许纪霖的《全球化背景下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高惠珠的《论上海市民心态的精神文化特征》、周中之的《现代海派青年消费伦理观念的特点》、沈善增的《老庄哲学与上海城市精神建设》、孙育玮的《关于上海都市法治文化的理论思考》、张闳的《从上海看现代城市空间秩序》、詹丹的《酒类广告与上海城市文化形象》、周巩平的《上海创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目标、历史与现实因素》等论文,都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上海文化做了研究。

在上海、汉城都市文化比较中,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视角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研讨,在都市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都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都市流行文化的特性与趋势、全球化语境下都市文化的发展、都市文化学的理论与特性等方面,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梳理上海与汉城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关注两个都市文化交往的现实,对于增进中韩两国、上海与汉城学者之间的友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