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媒体与近代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12-02-27      浏览次数: 1562  


2月24-26日,“都市新媒体与近代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都市人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中日韩三国3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共提交论文27篇。会议开幕式由我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主持,校长张民选教授致欢迎词,对所有参会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欢迎与感谢。日本神奈川大学大里秋浩教授、首尔市立大学韩智恩教授、香港大学李培德教授代表来宾分别致辞。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主持会议主题报告,会议的三个主题报告分别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的《〈申报〉与近代中国》、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孙安石教授的《在上海发行的日本的报刊——以〈上海新报〉与〈上海案内〉为中心》和首尔市立大学都市人文学研究所金承郁教授的《〈银行周报〉(1917-1925年)》。
本次报告会共分四场:都市新媒体与中国社会;报刊与都市文化;报刊与近代社会;电影、广播与近代中国。学者们分别围绕相关主题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本次研讨会中,杨剑龙教授“媒体视阈中《新青年》封面与插图的文化韵味”、邵雍教授“晚清上海画报中的都市妓女”、洪煜副教授“近代报刊与城市文化研究——以近代上海小报为中心的考察”、姚霏研究员“从图像看晚清上海女性与城市空间——兼论图像学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刘畅博士“都市文化视野下的20-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中外代表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围绕着近代中国媒体的概况与发展、报刊与近代政治、报刊与近代文化、城市与媒体、租界与报刊、租界的报刊政策、近代报刊人物等命题,展开了研究,例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根据《江南商务报》的文本梳理,解读了上海近代化历程中社会经济生活层面的冲击与新变;华东师范大学的谢俊美教授则是以《杭州白话报》为例探讨了近代报刊对清末国民性启蒙的重要作用;上海师范大学洪煜博士以上海近代小报为考察中心,指出近代报刊对解读城市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和史料价值。境外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都市生活与文化展开,如千葉商科大学的岩间一弘先生以报纸中的圣诞相关消息来解读上海不同时期的节日消费;早稻田大学的中村翠先生则以《蝴蝶夫人》为考察中心,探讨日本文化对东亚特别是上海文化的影响等。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唐力行教授主持,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中、日、韩三国学者关于都市新媒体与亚洲城市文化研究的首次合作,主题集中,视野独到,对进一步加强国际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日本神奈川大学孙安石教授、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金承郁教授也分别在闭幕式上发表致辞。在两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前往上海世博会纪念馆参观,并走访了代表上海旧城改造经典案例的泰康路田子坊,世博会的盛况与上海城市的新貌都给中外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