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研究员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日期: 2010-11-02      浏览次数: 1678  


我中心研究员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已公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剑龙、熊月之、宋莉华分别获奖。
杨剑龙的《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获著作类三等奖,该著获得2007年上海市马列出版基金资助,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出版。该著以回到历史原点的方式,全面探究了论语派小品文创作的缘起、内涵、风格、笔调等,并对于林语堂、邵洵美、俞平伯、郁达夫、老舍等代表人物的文学观念与小品文创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作为自由主义作家论语派的创作与东西方文化的关联,对他们在传统中发现现代、对西方文化的取舍、人生哲学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评析。本书还对《论语》杂志的基本面貌、编辑理念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原创性,推进与深化了论语派的研究。
熊月之的《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获著作类三等奖,该著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成果深入剖析了上海从开埠到解放100多年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并存、交流、融合、合作、矛盾、斗争的基本形态,探讨了非正常状态(集中营)下的外侨生活。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理性考察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学术专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近代上海城市生活的历史画卷”。
宋莉华的《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获论文类二等奖,该文原载《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该文认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端于西方儿童文学的译介,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19世纪中叶以后,传教士加强了儿童读物的编译与出版,主要包括福音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寓言、世界各国经典童话,不仅内容使人耳目一新,其艺术手法也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对中国作家具有某种示范性和启示性,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的萌发。在倡导儿童文学的同时,传教士也把西方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带进中国,对中国的儿童教育发生了一定影响。(季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