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都市中国
都市世界
热点透视
E研究院
English
中国教育报报道“世博会与都市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发布日期:
2010-11-07
浏览次数:
1391
历史上世博会的重心逐渐开始向教育与人文成果转移,近年来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人们在追问什么是美好的城市
美好城市:更多人文关怀 更少精神病痛
本报记者 杜悦
建筑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积淀,上海世博会向人们展示的建筑之美,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次次心灵上的撞击。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的未来,青少年正是实现这一主题最有朝气和活力的可持续力量。受过上海世博会洗礼的中国青少年,将会让世界看到中国未来的表情:自信,微笑,富有梦想而脚踏实地。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落幕之际,国内外一些著名都市文化研究学者齐聚上海。他们观赏世博的角度与常人不同:他们的目光没有仅仅停留流光溢彩、争奇斗艳的各类场馆与建筑物上,而是着重研讨与剖析了城市人文精神层面的问题。他们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忧思以及对都市文化研究这个大学新兴学科如何促进城市发展的关注,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非常富有启迪意义!
城市时代的忧思
地铁上,人们并肩而立,陌生人之间,身体距离前所未有的近,却没有一个人知道旁边人的忧愁和烦恼。这时候,假如你突然说:你有什么痛苦,我来与你分担,肯定把人吓死了!人们会觉得你疯了! ——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梁燕城
阳光下耀眼的玻璃幕墙,直刺云霄的摩天大楼,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巨幅的广告牌和液晶显示屏,挂满琳琅满目的名牌服饰的购物中心……这样的城市“美景”在今天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然而生活在这种城市美景下的人们,为什么少有人表示他比以前更幸福?
这是因为伴随城市“美景”,西方的城市病也接踵而至。
加拿大学者、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梁燕城说,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的问题,用一个名词言之,即马克思早年所讲的“异化”(alienation)。人在社会中,受庞大而无情的制度所操控,必须跟从体制才能生存,但体制又是陌生而非人性化的,为了满足行政需要,人在工作中成为工具,难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此外,人与人的关系亦是异化的,后现代城市交织着不同阶级、族群、外来工人等,人口组成十分复杂,人们对他人越来越戒备,人与人之间 关系越来越疏离。城市建筑中,人都用铁窗、铁闸把自己锁在屋内,豪宅更建成堡垒一样,结果形成民主自由体制下的“枷锁城市”。今日大城市的严峻问题是,城市外貌大致一样,“千城一面”,没有灵性。人的精神和道德正逐渐崩落,而文化的价值亦在消失,城市渐变成精神的荒原。
有学者进而指出,从这个角度上,反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或许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其英文表达显得更明确——“Better City, Better Life”,它不是判断句,更像是一个条件句,只有更好的城市,人才有可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说,目前的城市尚有许多需要完善改进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实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在这样的主题下,上海世博会的一些展览和主题活动都涉及以下3个主要问题,即: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有关世界城市状况的报告,目前全球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的比例将达到70%。快速膨胀的城市化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国目前城市化的比例为43%,表面上看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是,每年中国城市化将增长一个多百分点,其速度之快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举办上海世博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的道路。
上海世博会设置的“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文明艺术”和“城市未来”5个主题馆,以地球、城市、人、足迹和梦想作为基本元素,表达“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取决于地球、城市和人的良性互动”这一根本理念。其中人、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最重要的维度,也就是说,只有以人为本的城市,充分体谅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的城市,让人能感到爱与归属感的城市,摒弃冷漠、隔绝、心灵空虚等城市精神病痛的城市,才称得上美好的城市。
世界需要“彩虹精神”
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有一首歌名是《友谊的彩虹》,场区设计上也秉承了“全球彩虹”这一设计理念……这次世博会倡导的正是“彩虹精神”!彩虹有七种颜色,不同颜色和谐共处,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之一、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
“在这里,人们忘记了战争,抛开了恩怨,和平与友谊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189个国家参加了世博会,这其中一定会有相互对立或者摩擦的国家,但世博会为各国人民增加沟通理解、消除隔阂、促进民间交往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上海市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这样总结世博会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
他指出,较早的世博会往往重视商品或者成果展示,突出一项发明或者一个产品对一个时代的引领作用,常常是少数发达国家唱主角。现代世博会则是面向问题的,围绕一个主题各参展国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最初的世博会,其正式名称当中都会有两个词语:工业(或劝业)和艺术。在当时的世博会上都有艺术馆,工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焦点。那个时候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看一个国家是否卓越,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看工业,一个就是看艺术,两者相辅相成,一方卓越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在中国最早的两届工业博览会(即南洋的劝业会和西湖的工业博览会)上,也都有美术馆。
以后展示的重心开始向教育转移,并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大众教育就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末开始,世博会为促进教育的大众化和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主题是“文化与教育”。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文科馆专门展示了初级教育,显示出当时的主办方对教育的重视。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世博会展示的重心也开始向科技转移。美国为了突出自己在全球科技的领军地位,在1933年大胆尝试用一个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贯穿整个世博会。现在有很多人说,世博会的主题是1933年开始的,这个话只是说对了一半。其实,世博会在1933年以前就有主题了,只是“隐而不宣”或作为一种主旨思想渗透在每一届世博会当中。
世博会精神层面的意义在于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同时也让中国看到了一个多元的世界,在文化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中国不能复制美国的城镇化道路。
高校学者应反哺社会
在世博会闭幕之际,我们应该既考虑如何在上海世博会后延续和放大世博会效应问题,同时对于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要有充分的预测。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是10月30日闭幕的“世博会与都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之一,他是上海“世博高峰论坛”的参与者,也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杨剑龙认为,在世博会闭幕之际,人们应该既考虑如何在上海世博会后延续和放大世博会效应,同时也应该对于上海世博会效应延续放大的瓶颈与问题有充分的预测与考虑,从而打破瓶颈、克服问题,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效应真正得到延续与放大,从而促进上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文化转型。这需要将视野放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中,放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氛围中,对上海世博会效应延续放大的瓶颈问题和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问题给予充分的思考。
具体而言,上海世博会效应延续放大存在五大瓶颈问题:学习型城市定位的错位、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的缺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匮乏、市民水平素质的参差不一、文化发展定位的模糊。只有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上海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走在中国前列,走向世界。
他指出,从事都市文化研究高校学者应当积极参与中国城市的未来规划,有忧患意识,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现状与研究成果,积极为政府献计献策。同许多高校学者一样,杨剑龙教授近年来个人的学术取向,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从纯文学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转向对社会改革与实践的积极参与,这不只是由于个人学术旨趣的转换,更是社会责任感与时代大潮的呼唤。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机遇、问题与挑战并存。很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出现了,许多发达国家城市没有的问题我们有了……从这个角度说,研究城市问题最好的地点在中国。
在他看来,作为高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要努力面向社会,面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以期成为社会的思想库。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6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