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信息报
(2011年第1期)
中心办公室编 2011年4月8日
目录
一 备忘录
二 中心要闻
三 学术交流
四 学术反响
五 新书推荐
报送: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师范大学校领导
发送:校长办公室、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部,校内相关院所、相关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及专兼职研究员
一 备忘录
●编辑继续提请各位研究员:
2.为了增进基地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请我中心各位专兼职研究员老师将各类学术活动、科研成果等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本《信息报》的编辑。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邮箱:wangtong19872006@yahoo.com.cn)
二 中心要闻
●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召开基地建设座谈会
2011年2月28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基地建设座谈会,会议由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主持,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孙逊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苏智良教授、校社科处处长陈昌来、副处长金红出席了座谈会。会议总结了近年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提出了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调整、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的调整的问题,并对于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奖励条例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条例对于科研成果的奖励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大家认识到,在各高校与研究机构对于都市文化研究的日益重视中,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遭遇到了挑战,如何拓展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如何促进中心研究人员展开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的研究,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精心策划的。
●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获世博会荣誉纪念证书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办与举办过程中,杨剑龙教授与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杨剑龙教授不仅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的策划,还分别参加了全部6次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主持了上海世博会公众论坛资料的整理编辑,还参与了《上海宣言》的讨论和闭幕词的起草。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孙逊教授领衔的“中国国家馆展示概念框架内容深化研究”、舒运国教授领衔的“上海世博会非洲展馆预案(24国)”设计等,都为上海世博会的设计与布展提供了思路。近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及执行委员会分别向杨剑龙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颁发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荣誉纪念证书,同时还颁发了荣誉纪念盘。在颁发给杨剑龙教授的荣誉纪念证书上有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岐山先生以及执行委员会主任俞正声先生签名,以表彰其为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作出的积极贡献。
● 上海世博局肯定杨剑龙教授对世博会的奉献
近日,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收到上海世博局的两封信函,对于杨剑龙教授起草世博会闭幕词和整理编辑世博会公众论坛,作了充分的肯定与表示真诚的谢意。来函之一指出:“杨剑龙教授接受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论坛部的委托,参与起草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词的起草工作……”来函之二指出:“杨剑龙教授率领博士、硕士研究生14人,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54个公众论坛的资料进行了细致整理,编辑成60万字的出版文稿。杨剑龙教授在整理编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曾经几易其稿,逐字逐句修改校正,使世博会公众论坛的资料达到可以出版的水平。”
● 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2011年元月14日15日,中国小说学会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这是中国小说学会第11届小说排行榜,评议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建非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于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欢迎,对于评议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认为:小说是人物、故事、环境的三位合一的艺术,小说往往反映出历史与现实的变动,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随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强化,小说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小说的作用将会更加显现,小说将真正回到读者、回到阅读。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陈昌来教授认为评议会的举办将推动我校的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他提出是小说让他认识了社会,是小说让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是小说使他对于现实有所怀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代表学院对于会议的召开、学者的莅临表示欢迎,他提到了上海师范大学过去与现在都培养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家,认为上海与小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为了13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应该创作出更多的小说佳作。
来自全国各地26位专家学者,经过两天的认真讨论、几轮严格投票,评选出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0篇、短篇小说10篇。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主持发布会,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雷达、副会长汪政、副会长何向阳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历来坚持以历史深度、人性内涵、艺术魅力为尺度,不考虑作家的名气,不考虑刊载作品的刊物或出版社,不考虑作家的年龄、性别、地区以及作品题材、商业效益等因素,体现了公平、公正、科学的学术精神。本届排行榜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平民意识,对于社会下层人们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关注,对于他们生活困境与人生追求的描写,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作家们并非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表达同情怜悯,而是完全从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出发,真实地深入地表现出他们的人生。
● 杨剑龙主任主持华东师大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选题论证会
2011年元月26日,杨剑龙主任受邀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十二五”基地重大项目选题论证会议,并主持了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项目论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民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陈志敏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综合室主任陈家海研究员等学者,作为外校专家应邀参加了论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朱自强、副校长范军、教授冯绍雷、宁越敏、陈映芳等出席了会议。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改革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管理改革试点方案,以整体规划、整体设立、整体推进的思路,提出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采取一次立项、分期拨款、跟踪管理”等举措。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许红珍介绍了基地重项目试点的情况,提出基地重大项目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基地研究特色和优势一致、能形成标志性成果的三项标准。论证会分别对于俄罗斯研究中心提出的24个项目、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提出的24个项目进行了介绍和评议,在此基础上专家进行投票表决,分别遴选出15个项目,再由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遴选出12个项目报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在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的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将促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
● 中共长宁区委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进行文化调研
2011年3月3日,长宁区委区政协副主席吴文娟带领一行七人,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进行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调研,政协党组成员王惠宁、政协秘书长陶昌琪、文化局局长张永珍、区政协程小华、杨燕娜、王颖翱等出席座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副主任苏智良、教授詹丹、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郑崇选作为专家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杨剑龙教授主持,吴文娟副主席说明了他们来调研的目的,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提升文化软实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如何发挥上海文化单位和名人资源效应?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活动的运营水平?苏智良教授从苏州河文明的开发、愚园路文化底蕴的开掘、圣约翰大学历史的弘扬等方面,提出提升长宁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议。詹丹教授从文化名人效应、人的文化培养、文化谋略手段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郑崇选副研究员从文化认同感、公共文化体系、市民文化权益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杨剑龙教授从文化个性、文化品牌、文化发展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并提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该关注几组关系:雅文化与俗文化、历史与现实、公共文化服务与校园文化学习、政府主导与民间发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走向全国与走向世界等。文化调研座谈会确立了长宁区委区今后与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合作的基础。
● 杨剑龙教授应邀参加“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
2011年3月25日,由“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在茂悦大酒店举行,出席论坛的有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及金融界、文化界精英260余人,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应邀参加。论坛由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办,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承办。开幕式由虹口区区长吴清主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姚刚、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致辞,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国家发改委财经司司长徐林、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人民日报副秘书长邓亚萍、复旦大学教授钱文中等作演讲。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站落部署,构筑金融界、文化界的高层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资本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 杨剑龙教授向资料室赠送131卷“海上文学百家文库”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主持选编的“海上百家文库”,201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选编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约六千万字的代表作品,编辑成131卷精装本,原价人民币6200元,杨剑龙教授向人文与传播学院资料室赠送了一套“海上百家文库”。
作为该文库的编委之一,杨剑龙教授参与了该文库的策划与选编,他亲自选编了其中的7本,涉及12位作家。该套丛书的出版填补了近代以来上海文学作品的某些空白,对于促进上海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杨剑龙先生认为,人文与传播学院资料室有了该套文库,可以促进教师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
三 学术交流
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学术活动
●苏智良教授参加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读本系列出版资助项目评审
2月27日,苏智良教授参加了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读本系列出版资助项目评审会,这是上海市社联资助的社科普及项目的首次评审。每个获得通过的项目,社联将资助2-3万元,篇幅限6-8万字,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资助项目由于多数教师并不知晓,我院只有一名教师申报。
据悉,社联以后还会继续社科普及出版项目的资助。
● 杨剑龙主任参加上海大世界功能重塑的研讨
2011年1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上海大世界功能重塑研讨会”,邀请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活动部副部长金涛、上海大世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锡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杨启祥等,杨剑龙主任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处处长郭爱军主持,与会专家先后发言。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活动部副部长金涛介绍了上海世博会文艺演出活动的经验,上海大世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锡强介绍了上海大世界修缮改造的情况。杨剑龙主任在发言中指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上海大世界已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无论从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角度,都是上海重要的历史遗产,大世界功能的重塑应该将青年作为主要的观众,以游客为主要对象,适当关注老年人群体,大世界应该注重其休闲娱乐、创新时尚、海派文化、雅俗共赏的特性,在注重娱乐活动的民族性、观赏性、大众性、参与性、游乐性的同时,强调创新特色,使大世界成为展示新节目的舞台,展示新团体的阵地,展示新科技的场所,呈现艺术实验的基地,在继承大世界在芜杂、多元、互动等传统中,融入新的时代因素与内容,打造新时代的文化品牌。
● 杨剑龙教授参加“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问题与出路”研讨会
2011年2月19日,“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问题与出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松江区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上海及外地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杨剑龙教授应邀参加并主持发言。会议由上海市社联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承办,杂志社主编秦维宪主持开幕式,上海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松江区委宣传部长杨峥、华东师大教授杨扬分别致辞。上海作协副主席王纪人、浙江大学吴秀明、华东师大殷国明、南京大学黄发友、《学术月刊》副总编辑夏锦乾等20余人发言。杨剑龙教授作了《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创作》的发言,就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了细致梳理,并对于其长与短进行的评说。
●舒运国教授作“关于中东局势的若干思考”的形势政策报告
3月14日晚18:00,在奉贤校区八角楼一楼,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舒运国教授给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关于中东局势的若干思考”的报告。此次报告是学工部为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当前中东的形势发展,以及针对日前利比亚局势,特地邀请了非洲研究著名学者舒运国教授来作这样一场报告。
在报告中,舒教授就中东动荡现状、原因、中东局势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为同学们进行分析,同时也让同学们正确认识了中东问题,深刻理解中国稳定的重要意。此次报告使同学们从中提高了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讲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报告结束后,舒教授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同学们普遍反映希望以后有更多更好的形势政策方面的报告。
● 杨剑龙主任担任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011年3月26日,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150余人参加了盛会,杨剑龙教授被推选为研究会副会长,苏智良教授被推举为理事,翁敏华教授、汤勤福教授、黄卫星副教授参加了大会。杨剑龙教授曾在江西插队务农,他参与了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发起与筹备,起草了成立研究会的申请报告和研究会章程等。
研究会是经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同意、上海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局批准市级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研究会以“传承知青文化、知青精神、服务和谐社会”为宗旨。成立大会由阮显忠先生主持,会议表决通过了研究会章程和会费标准,选举出首届理事会理事,理事会推选出周鸿刚任会长、叶辛、熊月之、赵丽宏、张刚、杨剑龙、陈保平、黄洪基、朱政惠、金光耀、方国平为副会长,黄洪基任秘书长,龚心翰、周禹鹏、阮显忠任名誉会长。原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翰、原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周禹鹏、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先后致辞祝贺并对研究会提出要求,外省市的一些研究团体、专家学者专程到会表示祝贺。当天上午举办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座谈会,下午叶辛、金大陆做了关于知青历史文化的学术演讲,当晚上演了研究会成立文艺晚会。该研究会的成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会将进一步收集整理知识青年的历史资料,积极开展各种知青历史文化研究活动,加强与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并为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四 学术反响
● 由苏智良教授担任顾问的影片《海上传奇》获得好评
据悉,由苏智良教授等担任顾问、贾樟柯导演的《海上传奇》自上映以来获得好评。《海上传奇》作为院线公映的人文类纪录片,导演贾樟柯邀请了上海史方面的专家苏智良教授担任了顾问,并从100多位受访者中选出18人,请他们亲身讲述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细节种种。《海上传奇》自出品以来,勇获第13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kino pen 奖),贾樟柯导演为中国纪录片第一次赢得了该奖项,这也是《海上传奇》继10月获得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之后再次获得的殊荣。同时这部影片在国际间也持续升温。美国《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加拿大《环球邮报》等国外主流媒体突然聚焦该片,纷纷发表了长篇评论文章。
● 舒运国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运国教授的论文《中国对非援助:历史、理论和特点》,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近日,《新华文摘》2010年第24期以封面标题形式全文转载了这篇12000字的论文。这篇论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研究》的子课题《新时期中非经济合作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舒教授在论文中认为:中国对非援助经历了初始、调整和发展阶段,现已趋于成熟。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中国援非提供了理论基础,“援助是一种相互支援”的理念、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标、急非洲人民之所急的出发点和信守承诺的优良传统则是中国援非政策的特点。中国对非援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并且成为世界上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南南合作的典范。
● 杨剑龙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发表在《中国名城》2010年第10期的论文《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杨剑龙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如何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城市扩展建设中破坏文化遗产,在城市大型工程中毁坏地下文物,在旧城改造中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在整修历史遗址中破坏历史原貌,造成对于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的破坏甚至毁灭。其原因在于:有关地方政府缺乏文化意识,有关施工人员缺乏文物意识,缺乏具有法律规范和效应的严厉惩处,必须从根本上根治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的破坏的境况。
五 新书推荐
●《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
作者:杨剑龙;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5月1日第1版;丛书名:文化与文学论丛;平装:298页;正文语种:汉语;开本:32;ISBN:9787807404385,7807404388。
内容简介:《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运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从宏观论、流派论、创作论、上篇小说论、短篇小说论、文学批评论、文学现象论等多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后的“后新时期文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与文化思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呈现出精英色彩,文学创作以域外文化为模本,在模仿借鉴中解构传统,以探索创新为目的,在求新求变中超越世俗;以形式的实验为主,在走向世界中追求个性。九十年代大众文化具有很大覆盖面,文学创作关注普通百姓的庸常生态,忽视时代英雄业绩的描写;关注当下日常的琐碎生活,忽视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关注语言的生活化世俗化,忽视典雅诗性语言的运用。
《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与《文化的冲突与心灵的震撼》可视为姊妹篇,作者以二十纪八十年代末期为界限,将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分为“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两部著作分别编入了这两个时期文学的研究成果。
●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套装共131册)
责任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6月1日第1版;精装:47684页;正文语种:汉语;开本:32;ISBN:9787532139514。
内容简介:《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套装共131册)》包括《龚自珍·张南庄卷》、《姚燮·蒋敦复卷》、《冯桂芬·郑观应·黄遵宪卷》、《刘熙载卷》、《王韬卷》、《曾朴卷》、《韩邦庆卷》、《刘鹗卷》、《郑孝胥·沈曾植·朱祖谋·况周颐卷》、《吴趼人卷上》、《吴趼人卷下》、《李伯元卷上》、《李伯元卷下》、《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章太炎·刘师培卷》、《梁启超卷》、《包天笑卷》、《王国维卷》、《陆士谔·徐卓呆卷》、《刘大白·夏丐尊卷》、《鲁迅卷上》、《鲁迅卷下》、《苏曼殊·李叔同·姚鹪雏卷》、《叶小凤·恽铁樵卷》、《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卷》、《平江不肖生·顾明道卷》、《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卷》、《徐枕亚·吴双热卷》、《朱瘦菊卷上》、《朱瘦菊卷下》、《郭沫若卷上》、《郭沫若卷下》、《白薇·陆晶清·赵清阁卷》、《张资平·陶晶孙·郑伯奇卷》、《叶圣陶卷》、《范烟桥·程小青卷》、《周瘦鹃·秦瘦鸥卷》、《洪深卷》、《张恨水卷》、《林语堂·徐讦卷》、《朱东润卷》、《茅盾卷上》、《茅盾卷下》、《郁达夫卷》、《胡愈之·邹韬奋卷》、《王统照·胡山源·沈起予卷》、《徐志摩卷》、《丰子恺卷》、《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卷》、《田汉卷》、《庐隐·罗淑卷》、《郑振铎卷》、《彭家煌·叶紫卷》、《瞿秋白·张闻天卷》、《刘呐鸥·穆时英卷》、《李金发·姚蓬子·邵洵美卷》、《阿英·阳翰笙卷》、《夏衍卷》、《曹聚仁·章衣萍·梁实秋卷》、《熊佛西·余上沅·顾仲彝·李健吾卷》、《魏金枝·李俊民·何家槐卷》、《王任叔·王鲁彦卷》、《许杰卷》、《陈毅·夏征农·陈沂卷》、《蒋光慈卷》、《沈从文卷》、《胡风卷》、《冯雪峰·潘汉年卷》、《柔石·洪灵菲卷》、《丁玲卷》、《巴金卷上》、《巴金卷下》、《孔另境·朱雯卷》、《艾芜·沙汀·周文卷》、《叶灵凤·倪贻德·滕固卷》、《刘大杰·陈子展·赵景深卷》、《安娥·关露·白朗卷》、《周煦良·满涛·辛未艾·王道乾卷》、《施蛰存卷》、《戴望舒·徐迟卷》、《陈伯吹卷》、《周天籁卷上》、《周天籁卷下》、《张天翼·蒋牧良·端木蕻良卷》、《于伶卷》、《阿垅·曹白卷》、《杜衡·徐霞村·黑婴卷》、《萧军·罗烽·骆宾基卷》、《陆蠡·丽尼卷》、《陈白尘·孙瑜·姚克·李天济卷》、《周扬·成仿吾·李初梨·彭康·朱镜我卷》、《韩侍桁·章克标·杨村人卷》、《柯灵卷》、《殷夫·胡也频·冯铿卷》、《靳以卷》、《艾青·袁水拍卷》、《丘东平·彭柏山卷》、《师陀卷》、《吴强卷》、《林放·徐铸成·罗竹风·郑拾风卷》、《周木斋·周黎庵·金性尧卷》、《姚雪垠·丰村卷》、《傅雷卷》、《徐懋庸·唐弢卷》、《以群·罗荪卷》、《白危·哈华卷》、《萧红卷》、《蒲风·杨骚·任钧卷》、《辛笛卷》、《王西彦卷》、《杜宣卷》、《周而复卷》、《贾植芳卷》、《无名氏卷》、《苏青卷》、《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浞卷》、《包蕾·贺宜卷》、《潘柳黛·予且·施济美卷》、《王元化卷》、《芦芒·闻捷·肖岗卷》、《菡子·柯蓝·李子云卷》、《蒋孔阳卷》、《茹志鹃卷》、《罗洛卷》、《任大霖·钟望阳·任德耀·洪汛涛卷》、《胡万春卷》、《张中晓·何满子·耿庸卷》、《当代戏剧文学卷上》、《当代戏剧文学卷下》、《当代电影文学卷》、《总目录索引》和《存目:钱锺书卷·张爱玲卷》。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 《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
作者:梁元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6月1日第1版;平装:233页;正文语种:汉语;开本:16;ISBN:9787563398706, 7563398708。
内容简介:《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清末民初的上海为重心,考察近代中国城市在走向现代的历史行程中所产生的急剧变化和所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之中多篇文章皆以“人”为本位,包括城市的管治官员、士绅、商人,以及一般市民,注目点是他们在大时代中所作的调适。除此以外,贯穿《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的还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 《上海黑帮》
作者:苏智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第1版;丛书名:精品上海书系;平装:221页;正文语种:汉语;开本:16;ISBN:7532631524, 9787532631520。
内容简介:最近30年中国的进步是巨大的,这也包含着中国人观念的进步。笔者对黑社会的研究,起源于当代黑社会的萌芽时期。记得笔者与陈丽菲在20世纪80年代末写作《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一书时,当时能找到的中文辞书中,竟然没有“黑社会”这个几乎妇孺皆知的名词的解释,所以我们首先就对黑社会的定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数年之后,政府和法院在多年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黑社会之后,才终于承认存在有组织犯罪,提出有组织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以后又界定了黑社会性质的犯罪。
●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1):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丛书总编:潘世伟;主编:叶辛、蒯大申;作者:卢汉龙、杨剑龙、周海旺等;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月1日第1版;丛书名:上海蓝皮书;平装:308页;正文语种:汉语;开本:16;ISBN:7509720346, 9787509720349。
内容简介:“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文化建设对确保上海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作用更为突出,将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实现“四个率先”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1)》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主题,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各个视角指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和措施,以期对未来较长时段的上海文化建设有所提醒和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201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