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信息报
(2011年第2期)
中心办公室编 2011年7月5日
目录
一 备忘录
二 中心要闻
三 学术交流
四 学术反响
五 新书推荐
报送: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师范大学校领导
发送:校长办公室、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部,校内相关院所、相关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及专兼职研究员
一 备忘录
●编辑继续提请各位研究员:
2.为了增进基地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请我中心各位专兼职研究员老师将各类学术活动、科研成果等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本《信息报》的编辑。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邮箱:wangtong19872006@yahoo.com.cn)
二 中心要闻
● 北京文化战略研究所专家访问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2011年4月8日下午,北京战略文化研究所陶东风、孙士聪、魏家川三位专家专程从北京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访问,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杨剑龙、苏智良、陈恒、刘旭光等人接待并参加座谈。北京战略文化研究所是新近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挂靠在首都师范大学,以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为研究方向。研究所拟聘请许嘉璐、贝聿铭、霍金斯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也被列入拟聘请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之列。座谈会由杨剑龙主任主持,陶东风介绍了北京战略文化研究所成立的缘起与研究方向等,研究所有18个正式编制,分为文化政策、世界城市文化、公共文化三个研究室。杨剑龙教授介绍了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概况,介绍了中心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并强调了中心参与上海世博会的情况。苏智良教授提出了文化研究机构应该注重学术人员、学科方向的多元,强调应该注重形成自己的学术品牌,注重对于重大城市发展问题建言献策。陈恒教授强调都市文化的跨学科性,强调应该注重研究人才的培养。刘旭光教授提出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强化社会咨询的问题。双方提出了今后加强合作的问题,杨剑龙教授提出可以合作建立“京沪文化高峰论坛”,对某些都市文化的问题深入研讨,逐渐形成学术研讨的品牌。
●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基地建设座谈会
2011年4月23日下午,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基地建设座谈会,上
海市教委科技处领导苏忱、上海师大副校长丛玉豪、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
人文与传播学院分党委书记吴沛东等2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杨剑
龙教授主持,副校长丛玉豪在致辞中指出: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在6年多的建设发展中,已经在社会上、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声誉,学
校已将都市文化确定为学校发展的四大学科群之一,希望中心在今后有更多有
创见的成果。杨剑龙主任汇报了基地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与基地“十二五”规划。苏智良教授指出,基地应该更加注重发展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应注重数据
库的建设,注重拓展社会决策咨询。熊月之研究员提出应关注对于上海城市建
县720周年的研究与宣传。朱易安教授提出应注重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陈伟
教授提出应加强都市文化研究与教育的结合。周中之教授强调应加强对于社会
热点问题的关注。朱鸿召研究员强调研究应建立在真问题的基础上,应重视“城
市空间变迁与文化认同”的研究。蒋传光教授提出应加强市民法制意识的研究。
王琪森研究员提出在学术支撑中应注重制高点、前卫性。
上海市教委科技处领导苏忱介绍了教育部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强调了教育部基地是国家队,它应该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贮备、智力支持等,基地应该是凝练学科、占领学术高地、发展后续队伍、涌现研究成果开放型的学术机构。他充分肯定了研究中心在基地建设6年来取得的成绩,也指出在很多方面需要提高,指出要进一步凝聚建设目标,努力提高社会显示度,加强政策咨询引领文化建设,基地需要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有更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座谈会上,丛玉豪副校长、人文与传播学院分党委书记吴沛东分别为基地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研究员颁发了聘书。
● 上海艺术研究所专家访问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2011年6月15日下午,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胡洪庆带
队,上海艺术研究所专家一行4人访问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接待并与到访专家座谈。杨剑龙教授向客人介绍了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有关情况,尤其着重介绍了中心在团队建设、项目策划、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胡洪庆所长也介绍了上海艺术研究所的概况和发展思路。双方围绕着推动学术队伍建设、拓展学术交流等话题展开讨论,就如何促进艺术研究和都市文化研究的联系、互动交换了看法,并企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上海艺术研究所学术研究部主任顾颖、副研究员周巩平、吴筱燕等参加了座谈会。
● 苏智良教授出席市府新闻办关于上海建城问题座谈会
2011年4月27日上午,苏智良教授出席了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上海建城问题座谈会。7位学者就上海建城的时间、标志等进行了研讨。多数学者认为,上海市建城历史始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即公元1291年8月19日,朝廷批准上海建县,因此以1291年8月19日元朝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作为上海建城日,较为合理,上海建城至今年整整700年
● 朱易安教授参加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二十七次常委会议并发言
2011年4月27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召开十一届二十七次常委会议,会议围绕“深化浦东改革,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开展专题议政,政协常委纷纷建言献策。会上,政协常委朱易安教授代表妇联界就加快培育群团组织枢纽性功能提出建议。朱易安教授指出:社团组织的枢纽性功能可能在社会组织发展和培育当中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优势。建议在浦东新区设立培育社会组织枢纽化管理的实验区。(一)出台专门性的政策文件,对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枢纽性功能给予制度化认定和授权,借助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将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职能中的大部分转移给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二)梳理现有社会组织的类型和需求。(三)探索社会组织枢纽化管理在人、财、物方面的具体机制。(四)推动群团组织开展自身能力建设,如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项目创新,从而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五)加强社会资源整合的统筹协调,建立统筹性管理、开放性使用、补偿性租借等机制,为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开展服务管理活动提供资源支撑。
● 杨剑龙教授应邀参加世博论坛文集首发式
2011年4月29日上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文集》首发式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6楼世博国际影城2号电影厅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等参加了首发式,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和公众论坛合作方代表,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宁波、苏州、无锡、南京、绍兴、杭州等长三角城市领导,论坛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新闻界代表等近200人出席仪式。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作为《上海世博会公众论坛》上下册的主要整理编撰者之一,被邀请参加了首发式。
会议由上海世博局常务副局长朱咏雷主持,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在讲话中指出,世博论坛文集汇聚了上海世博会各论坛上的真知灼见,集中提供了世界范围内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鲜活案例和创新理念,具有极高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价值。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致辞中表示,世博论坛是上海世博会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将在世博会历史长河中留下重要篇章,论坛文集的出版充分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的长远思考。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文集》共十册,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作序,文集汇集了60余场论坛上的精彩实录真知灼见,具有极高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价值。其中,主题论坛6册,青年高峰论坛和高峰论坛各1册,公众论坛2册,我校杨剑龙教授领衔与其研究生参与了公众论坛的全程整理校改。上海世博局曾在致信中说:“杨剑龙教授率领博士、硕士研究生14人,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54个公众论坛的资料进行了细致整理,编辑成60万字的出版文稿。杨剑龙教授在整理编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曾经几易其稿,逐字逐句修改校正,使世博会公众论坛的资料达到可以出版的水平。”会议还放映了大型纪录片《上海,2010》,它是全面纪录上海世博会184天举办盛况最详实的一部影片。
● 周中之教授参加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看会议
2011年5月10日至19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中之教授应邀参加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伦理学》集中审看会议,在该次会议上,周中之教授与全国其他12位伦理学教授一起,对该教材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审看,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受到了中宣部理论局领导的肯定。
三 学术交流
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学术活动
● 苏智良教授出席“近代人物研究: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与上海市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的“近代人物研究: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4月5日至4月7日在东华大学召开,来自大陆、台湾、日本的四十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苏智良教授应邀参加会议,并作《程子卿夜闯中共一大会场之考证》学术报告。
开幕式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怡教授主持,校长徐明稚教授出席并作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所长王建朗研究员也分别致辞祝贺会议召开。会议共设大会报告、论文交流和自由发言三个学术环节,提交会议的24篇论文均由专家进行点评。本次会议学术气氛浓,学者层次高,论文质量好,为人物研究拓展了视野,将促进海峡两岸及与同外同行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所长汪朝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部主任唐洲雁、河北大学副校长戴建兵、台湾“中研院”前副所长张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章清、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许育铭、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日本广岛大学教授水羽信男等著名学者等,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台湾及本市的一些学者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 苏智良教授在上海大学演讲钓鱼岛问题
4月7日,苏智良教授在上海大学人文学院举行东方讲坛,作了《钓鱼岛问
题与中国战略选择》的报告。苏教授从“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研究”以及与保钓名士关系的经历,全面阐述中日之间钓鱼岛问题的来源以及我国该做的战例选择。
苏教授从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中日国家力量对比介绍和钓鱼岛的概况:(一)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1895年前5个世纪就有中国人在钓鱼岛附近活动,晚明至清时期的《更路薄》、《顺风相送》等一些古籍记载了中国当时皇朝与琉球国王的朝贡关系时,中国的使节曾多次在钓鱼岛中转,中国是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为之命名的;(二)日本对钓鱼岛的觊觎。1875年日本才开始了解钓鱼岛,到了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岛屿,1945年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日本必须归还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及附属岛屿,可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80年代,日本右翼分子不断登岛,日本政府并把钓鱼岛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手;(三)保钓运动概况。1970—1980年为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海外爱国人士为主;1990—2000年为第二个阶段,主要以港澳台同胞为主;2001—至今为第三个阶段,主要以大陆人士为主;(四)中国政府的立场和对策。主要是以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理论政策为方针,“求同存异”、“维持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我国政府加强了对钓鱼岛附近的巡视,明确表示钓鱼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就如何解决钓鱼岛问题,苏教授认为在外部要搞好与美、俄、韩、东盟之间的关系,在内要搞好海峡两岸关系、做好军事准备、舆论准备、还有国内的稳定。
● 杨剑龙教授参加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工作会议
2011年4月11日,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2011年工作会议在上海社科院召开,杨剑龙教授作为专家被邀请参加会议。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 1月,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化研究机构,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上海设立的权威理论研究基地。会议由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主持,上海市侨办副主任倪俊南宣布2010年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并作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规划报告。与会专家对于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2011年招标课题选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杨剑龙教授认为应该避免选题的重复性,注重选题的拓展性,强调选题的问题意识,适当关心自选题的比率。上海市侨办主任崔明华作有关侨务工作的报告。中心主任童世骏对于会议作了总结。
●杨剑龙教授参加叶辛长篇小说《客过亭》研讨会
2011年4月13日下午,著名作家叶辛长篇小说《客过亭》研讨会在上海海湾园人文纪念馆举行,来自上海的批评家、老知青金大陆、杨扬、王周生、陆新生、周正纲等50余人参加了研讨,杨剑龙教授应邀参加会议并发言。叶辛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知青文学创作,《客过亭》是其第十部知青长篇小说。会议由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金光耀主持,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剑龙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客过亭》描写是年届六旬的老知青们重回第二故乡的寻亲举动,在人生不过是大千世界匆匆过客的思索中,凸现出归还历史之债的内疚与真诚。小说将知青岁月的回眸、返城后的人生与还债的努力交织在一起,在将言情、破案、旅游等当代通俗小说的因素杂糅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并蕴涵着某种人生哲理的韵味。小说在对于一些具有类似探案难度的情节,往往用巧合予以轻易解决,弱化了小说情节的跌宕曲折。会议后,代表们还参观了陈列着一列火车头的知青广场,长200米雕刻图案的“知青墙”前面有知青代表人物的脚印,叶辛、许昭辉、柏万青、杨永青、曹景行、蒋美华、金士英等老知青的脚印烙在此地,杨剑龙教授的脚印也留在此,并题有其“青春已成记忆,耕耘才能获益”的题词。
● 杨剑龙教授参加“文学与宗教学术研讨会”
2011年4月21到24日,“文学与宗教:清末民国时期汉语语境中的基督宗教”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与美国旧金山大学亚太中心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所长吴小新教授、北京大学孟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林金水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黎子鹏教授、耶鲁大学Chloe Starr教授等30余位国内外学者出席了会议。杨剑龙教授应邀出席会议,他主持了香港中文大学黎子鹏教授《探讨晚清基督教小说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的学术演讲,在会议上杨剑龙教授作了《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在“五四”反传统的背景中,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基督教知识分子也深入思考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可以看作非基督教非宗教的先声。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命社的《生命月刊》、真理社的《真理周刊》和《真光》杂志刊登了大量“护教”文章,成为中国教会人士反击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的言论阵地。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深化了基督教、宗教问题的研究,基督教文化思潮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发展。
● 彭善民研究员应邀参加“无锡市锡山区困境儿童援助项目”评估会
5月12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善民副教授应邀参加徐州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持的“无锡市锡山区困境儿童援助项目”评估会,在项目专业评估基础上,与徐州师大社会学系师生、无锡市锡山区政府职能部门干部等分享了上海社会工作及上海师大社工专业实践的部分经验。
● 钱文亮研究员参加“重建诗歌的出发点”研讨会
5月20至22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文亮博士应邀赴北京大学参加“重建诗歌的出发点”学术研讨会。该会议由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主办,以钱文亮副教授2005年发表的《伦理与诗歌伦理》一文为缘起,邀集了包括香港等地的优秀青年诗人和批评家近15人,从当代诗歌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联、新诗写作与批评的政治性等问题入手,对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状况和问题情境中重建诗歌的美学与社会可能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学术研讨。在本次研讨会上,钱文亮研究员以《关于“诗歌伦理”的再思考》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并引起与会者热烈反响。这是继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题研讨钱文亮研究员的《伦理与诗歌伦理》一文之后,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界针对该文举行的第二次研讨会。该文发表后曾被《中国诗歌年鉴》等多种年鉴选本收录,文中提出的“诗歌伦理”等成为近年来中国当代诗歌界备受热议的命题。
《新诗评论》主编、北大中文系洪子诚教授、从欧洲回国的著名诗人肖开愚等也应邀与会,并作了精彩发言。会议还吸引了部分在京媒体的关注。
● 杨剑龙教授应邀“第三届海派文化周”首讲
由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聆听海派文化•感受上海魅力——第三届海派文化周”于2011年6月29日在上海大学行政楼报告厅举行,有3百余人聆听了报告,杨剑龙教授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并作首场演讲《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他分析了上海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认为上海开埠以后,在商业文化的确立、外来文化的引进、文化传统的继承中,逐渐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征。在上海文化的制约下,上海文学更多了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人性内涵,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嬗变,使中国文学明显具有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质素。上海文学的消费特色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市场运作形式,并建立起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传统。现代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上海文学的先锋性,也使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深刻的人性内涵,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杨剑龙教授还与听众进行的交流,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主办者还向五位听众赠送了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一套会议论文集。
四 学术反响
● 联合时报发布对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朱易安教授的专访
2010年 4月12日,联合时报发布专访《星河欲转——访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院长朱易安》。专访介绍了作为学者的朱易安教授、古典文献研究专家,同时又在“女性学”领域“拓荒耕耘”,带领团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女学”专家;作为政协常委的朱易安教授,关注社会,关注传统节日文化、中青年专家的健康状况和海派文化与上海世博等,体现了一名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责。文章还专门推广了女子文化学院的特色品牌“东方女儿节”活动,肯定了女子文化学院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上所做的努力。
● 杨剑龙教授就世博会接受韩国广播电视台采访
2012年5月12日至8月12日,即将在韩国丽水举办“生机勃勃的海洋与海岸”为主题的(专业性)世博会,为此韩国广播公司KBS电视台专程采访了杨剑龙教授。2011年5月10日上午,KBS电视台驻上海记者站金露记者等来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提出了几个问题:1、您认为上海世博会所带来的积极成效有哪些?2、您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够成功举办的因素有哪些?3、2010年丽水世博会应该借鉴上海世博会哪些经验?应准备哪些条件?4、您对2012年丽水世博会寄予什么样的期待?
杨剑龙教授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认为:上海世博会促进上海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为塑造上海形象、中国形象搭建了国际舞台;促进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促进了上海的交通发展、社会和谐、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志愿者精神(小白菜精神)。他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够成功举办在于是第三世界国家首次举办;“更好的城市,更美的生活”主题关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全国上下合力投入举办世博会,平等和睦的姿态欢迎不同国家与组织参加;中国古老文化历史的魅力、上海发展腾飞的现实;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政府周密安排;将世博会展览、世博会论坛、世博会文艺演出妥善安排等。杨剑龙教授也提出上海世博会的一些遗憾和不足:如多媒体影视多而具有前沿性的实物少;参观的观众多排队长而参观时间少;参与的官方色彩多而民间的色彩少;世博会吉祥物形象好而故事少等。杨剑龙教授认为,韩国有承办大型展会的经验,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3年举办过大田世博会等。丽水世博会的主题是“生机勃勃的海洋与海岸”,将为解决诸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努力。借鉴上海世博会的经验大致在于:展览、论坛、演出妥善安排;注重本国文化、本地文化的特性;将平安和谐世博会放在首位;倡导服务世博会的志愿者精神。杨剑龙教授指出:韩国与中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期望在人类共同的重要问题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有克服与解决的某些共识和办法;期望有机会参观丽水世博会,更多地了解韩国文化、丽水文化;期望能够见到更多解决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最新的科研成果;期望中韩两国今后有更多合作和更多的文化、学术交流。
● 宋莉华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宋莉华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清代来华西人与白话文学研究》已完成全部的研究工作,日前通过了验收,顺利结项。宋莉华教授的最终成果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34.5万字的专著《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专家评论该著作具有研究视角新颖、研究视点独特、研究方法融会贯通三个特色,而且对现代小说的溯源亦颇有启发,对现有的文学史叙述构成了极富意义的补充。
● 唐力行教授、苏智良教授分别在A类期刊《历史研究》上发表论文
在6月底出版的第3期《历史研究》上,分别刊登了唐力行教授的论文《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以及苏智良教授与江文君博士合写的《中共建党与上海近代社会》论文。
● “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出版
由杨剑龙教授、孙福庆先生主编的《双城记:上海、纽约都市文化》2011年6月由世纪出版集团出版。该著为2008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该论文集由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编辑。会议共收到论文46篇,由于论文集篇幅问题,删去了教育、文学的论文,共收入了30篇会议论文,计36万4千字,分为城市特性与文化比较、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格局、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文化性格与犹太文化、城市法制与赈灾救济、文化艺术与城市文化等栏目,每篇论文还附录了会议评点。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先生在会议开幕式的致辞《文化:让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作为该著的序言,杨剑龙教授撰写的《他者视角与自省意识——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置于论文集之首,论文集还有杨剑龙教授撰写的后记。
●陈恒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恒教授入选该计划,获得资助经费20万元,资助期限为2011年至2013年。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自2004年开始启动实施,旨在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 陈恒教授主编的“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获国家出版基金
日前,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公布了201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名单。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陈恒教授主编的“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书店)榜上有名。“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自2005年以来已出版近50种人文经典著作,如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柴尔德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文德尔班的《古代哲学史》、布克哈特的《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等,都堪称世界学术名著,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该丛书将继续从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挖掘学术宝库,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以求为21世纪的中国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国家出版基金是由国家设立,用于鼓励和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资助对象是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对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重要作用的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和多种媒体形态的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
五 新书推荐
● 《双城记:上海、纽约都市文化》
主编:孙福庆、杨剑龙;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6日第1版 ;丛书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报告;平装:378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16;ISBN: 7543219344,9787543219342。
内容简介:《双城记: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分为了城市特性与文化比较、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格局、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等部分。2008年6月24日~26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都市传播基金会(美国)、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合作举办了“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本土社会工作探索:基于上海的地方性实践》
主编:彭善民;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1日第1版;平装:293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16;ISBN:7565003190,
9787565003196。
内容简介:《本土社会工作探索:基于上海的地方性实践》汇集了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部分专业教师及学生近年来有关本土社会工作探索方面的习作,以就教于业界方家。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均是基于对上海大都市社会工作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总结,且主要聚焦于社会工作行政、禁毒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强调实证。希冀能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积累及启示。
● 《国际大都市文化导论》
作者:鲍宗豪;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3月1日第1版;丛书名: 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研究丛书;平装: 290页;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16;ISBN: 7807309504,9787807309505 。
内容简介:《国际大都市文化导论》对国际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置于全球视野之下,试图在全球化与全球新的城市世纪到来之际,比较研究不同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特点,进而揭示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共同本质及其深层价值意蕴。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对都市文化的研究,广义上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但更需要研究都市的精神文化。本丛书五本书:《国际大都市文化导论》、《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论》、《文明与后现代亚太都市》、《国际大都市公益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大都市建筑文化比较研究》,大都侧重于都市精神文化的研究,这也是由都市的本质特征、核心价值所决定的。本丛书对国际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置于全球视野之下,试图在全球化与全球新的城市世纪到来之际,比较研究不同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特点,进而揭示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共同本质及其深层价值意蕴。
● 《城市发展:愿景与实践》
编著:周振华;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5月1日第1版;平装:287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16;ISBN:7543217635,9787543217638。
内容简介:当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越来越多地迁移到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城市这一特殊空间本身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等,城市环境也随之变化。变之天道,不可逆转,关键是变化之方向,行变之路径。人们信奉和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势必要关注“什么是美好的城市”,自然要憧憬城市的未来。幸运之极,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方式,其集世界城市最佳实践精彩案例之大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游视未来城市之窗,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城市文明演化的愿景,从中感悟城市科学发展的真谛。
早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申报和遴选阶段,时任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白文华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些案例的重大价值,主动提出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整理并深入挖掘这些案例之精髓。于是,我们开始组织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的专家翻译国外申报案例,并对所有申报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在对100多个申报案例的整理分析中发现,除了最终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80个案例外,其他申报案例也都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同样代表着当今城市发展最佳实践的前沿。因此,我们把当时所收集到的所有申报案例均纳入《城市发展:愿景与实践(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的分布)》研究分析之中。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纵向的、横向的抑或三维空间等,这些案例确实是当今城市发展中的最佳实践,体现了人类创新城市的无限追求和丰富的创造力。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