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今天很高兴在三山会馆这样一个非常有历史的场所,来谈上海城市发展与世博会这样一个关系。大家知道刚刚过去的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办好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系。对上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我今天想主要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上海城市的历史发展。这个城市是怎么发展过来的。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世博会与上海发展的关系。
地理位置决定上海的重要性
说到上海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上海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认为上海有三个重要的地理因素:第一点,上海地处长江的东端,拥有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广阔的区域来支撑。自南宋以来长三角这个地方文化很发达,经济非常繁荣,人口众多,这是上海这个城市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经常说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是核心城市,可见上海的发展依托着长三角;第二点,是长江的入海口。上海处在长江入海口,长江6千多公里,沿途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带之一。汇集到上海,正好是出海口,所以也可以说是汇集了长江6千(多)公里的繁荣;第三个因素,是中国海岸线的中点。中国地图往北也有很长的海岸线,往南要一直往广东香港,上海基本上是在当中这一点。沿海带加上沿江,这两个因素加起来,上海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了。
七千年前没有上海
上海是冲积平原,原来这个地方是在东海低下。在七千年前没有上海。后来呢,海生物、泥沙逐渐堆积起来才形成了上海。这是很慢长的过程,刚开始自然形成了一条海堤,这个海堤比西部的土地略高,逐渐就有先人们在上海的西部居住了,这个大约时间是在六千年前。也就是说在松江在青浦可能找到5、6千年前的墓地,但是在南市黄浦区找到5、6千年前的墓地,我们可以断定它肯定是假的,因为那个时候它还在东海地下。
到了唐代,也就是一千年前,唐代的上海人建了一条海堤,扩大了上海居住面积,上海中心区的大部分区域在那个时候已经存在了。之后到了宋代,宋代的上海人继续往东建造海堤,上海就“长”出了尖尖的嘴。我们可以发现上海的面积不断在向东生长。例如,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都是最近些年生长出来的。
上海最初叫“华亭”
我们来回顾上海的历史。上海的历史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5、6千年前。而文明史,也就是说有朝代开始的历史我们一般可以推论到商代。
商代的时候,周泰王两个儿子跑到江南来开发,给他们的封号就是“吴”,但是他们没有到上海,而是在无锡建立了都城。国家就叫做吴国。这个最早江南人民的发源。然后逐渐迁徙到了苏州。现在的苏州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在那里看到许多吴王的故地,例如,虎丘。当时吴王寿梦好打猎,但是在苏州无锡猎物很少,于是吴王经常到上海打猎,为了方便他休憩建了座离宫,命名“华亭”。所以上海古代的名字叫“华亭”。
后来,吴越争霸,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上海本来属于吴国,后来越国灭了吴国以后呢,上海就属于越国。但是越国毕竟是江南的小国,因此两国流域的楚国东夏又把越国给灭了,因此上海又属于楚国。楚国派了一个管理者,叫做黄歇,他的封号叫做春申君,上海的简称“申”就是由此而来春。
再之后上海依靠盐业、农业、渔业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宋代的时候,上海这个词就出现了,据考证,在今天的十六铺,有一条小河叫做上海浦,上海还有一条下海浦在虹口,最早的上海人就居住在十六铺这一带,上海浦的旁边,因此这座城市后来就被称为“上海”了。以后到了元代的时候,上海建立了上海县,以后又从上海县分出金山县,嘉定县,青浦县等等形成了十个县。
兴衰老上海
我们来看看上海近代的发展。上海迈入近代的时候即鸦片战争以后,上海那个时候不太起眼,因为我们国家城市太多了,比较受瞩目的是长安、北京、南京、杭州这些城市。上海当时的别称叫“小杭州”。
但是上海在近代有了个飞速的发展。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后,由南向北开始了城市的发展,一直发展到了虹口。往北主要是租界,上海本来有三个租界: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后来英国租界和美国租界合并成了公共租界。往北发展的一个典型就是外滩。第二阶段是由东向西的发展,当时的人还不能在黄浦江上建桥,所以只能依托外滩十六铺往西推进,这个典型就是南京路,南京路一段一段的往西发展。最初是外滩到河南路这一段,然后再依次推进到古北路、西藏路、静安寺等等……这是前面的两个阶段的发展。
后来呢中国人自己,尤其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时候就也想建立一个新的城区。但是我们上海中心城区都是租界,于是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就决定开发一个江湾,江湾那里有八千亩土地,而且靠着黄浦江边,规划发展后,就是有了非常著名的江湾五角场。这个计划刚刚进行了三年,不幸的是,日本侵略军打过来了,1932年,128事件,江湾成了一个战区。后来战争不打了,国民政府重新建设,建了五年,813战争爆发,这次日军占领上海近八年,战争结束后江湾已经被打的面目全非了。一直到了2002年,上海市政府重新开发,建设江湾,所以现在江湾的建设蒸蒸日上。
建设新上海
上海从近代以来,有两个辉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建设大上海,建设江湾的时候,1927-1937年。那个时候上海也是高速增长。但是建了十年,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这样就使得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了,所以第一个辉煌时期就被打断了。
第二时期,它的起点马上就要到三十年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上海突飞猛进的一个发展是在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到现在也就是十多年的时间,上海的发展非常快。上海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人均GDP,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00美元,也就是2000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到了去年,2006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经增加到了7000美元,50000人民币。这个发展是翻天覆地的。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会更快速,因为,世博会要召开了。
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制约未来发展
在加速建设上海这个城市的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代有一些因素也制约着上海的发展。我这里讲三点,第一,上海近代的时候,商业市侩气息非常浓厚,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非常盛行。有一些尔虞我诈,斤斤计较,小市民,这个有可能制约;第二,历次的政治运动和僵化的计划经济对市民素质的影响,听说近代的上海人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在大锅饭的年代大家都不要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个样,都是每个月工资36块,那么大家就不创新了,不努力了,这个也会制约;第三点,也有一些移民当中的负面因素也会制约上海的发展。比如,有一些观念比较落后,生活习俗。我们上海市民的素质有高的方面也有低的方面。我这里举三个例子,是上海的报纸刊登的。一个例子,浦东有一个餐馆,晚上营业突然停电了,上海的食客趁机溜掉,不付钱了,等到电来了,只剩下北方来的三口之家留着付费,这也看出北方人品德高尚;第二个例子,南京路有一个饭店开张营业,做广告,前十天十桌免费,上海市民雇佣民工去排队,占位子,占到位子我给你十块钱,你走我来吃饭,白吃;第三个例子,上海有一些股民,只有五股十股,他也是股民,然后去参加股东大会。过去开股东会,可以报销车费,还可以吃一顿丰盛的宴席,还可以拿一份礼品。你说他“精明”吗?现在有时我们在马路上经常看到翻栏杆乱穿马路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所以上海在现在这个时期,就是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上海与世博结缘已久
第二点我来谈谈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先一个问题什么叫做世博会,世博会是由一国的政府主办、有多国参加的、以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世界各国科技和人文的顶级盛宴,它涵盖人类文明的印记、工业科技的进步,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荟萃一大批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带来各种崭新、科学、和谐、保护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理念。早先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首次超越集市功能展览会。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发源于工业革命萌芽之际,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
上海的世博会的会徽的图案中,你、我和他/她手拉着手,象征着人类的大家庭。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全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承办2008年奥运与2010年世博“双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作为中国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中心的北京和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城市上海,一北一南,一个是首善之区,一个是全国经济中心;一个将主导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联动,一个正领衔长三角地区的龙腾虎跃。这两个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们将将以怎样的创意与风采为中华民族圆梦?
其实上海与世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时,就有一个上海商人徐德琼,以自己经营的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引起轰动,并获金、银大奖。
世博口号,各有各精彩
每一届的世博会都有一个主题,即吸引别人的口号是什么?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叫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世博的口号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时代性,城市化潮流,文明结晶,世界瞩目;二、独创性,历史上没有,别人用过的我们就不能用了;三、普遍性,世界上越来越的人住在城市,而城市问题非常突出,我们经常遇到堵车,空气不好……这些就是城市病。我们如何克服来这些问题,需要全世界的人一起来讨论,一起来参与。
部分世博会的主题
1975 | 日本 | 冲绳 | 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 |
1982 | 美国 | 诺克斯维 |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
1984 | 美国 | 新奥尔良 |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
1985 | 日本 | 筑波 |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
1986 | 加拿大 | 温哥华 | 交通与运输 |
1988 | 澳大利 | 布里斯班 | 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 |
1990 | 日本 | 大阪 | 人类与自然 |
1992 | 西班牙 | 塞维利亚 | 发现的时代 |
1992 | 意大利 | 热那亚 | 哥伦布-船与海 |
1993 | 韩国 | 大田 | 新的起飞之路 |
1998 | 葡萄牙 | 里斯本 | 海洋--未来的财富 |
1999 | 中国 | 云南 |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
2000 | 德国 | 汉诺威 |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
2005 | 日本 | 爱知县 |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
上海世博会预想
上海世博会召开当然需要方方面面的计划。首先它开放的时间,世博会的开放时间有半年,184天,从2010年的5月1号到10月31号,时间非常长;参加国家地区有200个,目前报名的以后1百多了,到时候也许会超过200;参观人数有多少,最低不会少于5千万人,有可能是7千万人,甚至更多。2010年预计有1亿4千万游客可能到上海来。为了这个世博会我们要投资,我们要建设这个场馆,建筑投资要30亿美元,相当于200亿人民币,带动民间投资约300亿美元,2000亿人民币,非常的地投入。投入我们要有产出的,我们的收益多少呢,预计要有800亿人民币的收入。这些客人怎么来,主要靠两个机场运送,预计两个国际机场,2000万以上人次;上海的交通13条轨道铁路,每日运送500 万人次;1000条公交线路,每日运送910万人次;还有住宿问题,星级宾馆:7万间,各类旅馆35万张床位。还不够,到时候,市政府会号召居民家里面条件合适的,可以开个临时旅馆。
在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们要发布一个上海宣言,对人民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号召。这是世博会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世博会场馆建设
每一次世博会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2007年11月,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开工。我们世博会的主要一个区域,杨浦大桥地区、北外滩至上海船厂地区、十六铺至东昌路地区,以及南浦大桥地区(包括世博会选址地区)为黄浦江两岸的4大重点开发地区,并力争在2010年世博会召开之前完成。世博会场址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为6.68平方公里,包括规划红线范围和规划协调范围:规划红线范围总面积约5.28平方公里,其中浦西1.35平方公里、浦东3.93平方公里;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世博会园区有两大块,浦东有三大块,浦西有两大块。所有的场馆一共有三类,第一类,由参展方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展馆,建好了建筑物就留在上海,这个都是比较有钱的国家;第二类,由组织者建造并租赁给参展方的独立展馆;第三类,由组织者建造并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展馆内的展示空间,主要针对比较贫困的国家。
历届世博会标志性建筑:
1898年巴黎,埃菲尔铁塔;
1893年芝加哥菲利斯大转轮;
1937年巴黎,旅游展馆;
1939年纽约,未来城市;
2000年汉诺威,税收13亿美元
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有三方面
世博会对我们这个城市的影响,我们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世博会开会以前。
也就是我们这个时候,07、08、09年,主要有5个影响,第一个影响,城市建设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我们过去上海城市GDP的增加10.02%、10.01%,我们今年上半年GDP13.4%,我们明年可能14%、或者15%,增长很快;第二、人居环境和经济结构不断改善。收入增加了,我们居住的环境也改善了;第三个就业水平和人均居住水平普遍提高;第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但是最后一点、我们也将面临一些挑战:1、会否出现失误。2、商业成本、房地产价格上升。3、18000户人家的动迁,272家企业的腾挪;3年内,旧城改造、市政动迁所需要就业人员20000人。4、有可能亏损: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亏损10亿美元,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亏损5.5亿美元。
第二时期,世博举办年。
世博会开始举办,各类经济活动势必会达到高潮,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先进文化多方融合、广泛传播;拉动经济,政府税收大增,预计可以拉动上海GDP增长6.5%;城市声誉提高,竞争力增强,与长三角关系更加密切。这些都是好的一面,同时2010年对上海同样也是个挑战,2000多万游客将顺访长三角其他地区。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客人纷至沓来,各国媒体蜂拥而至,赞誉或批评都会放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平均每天进出场馆40万人次,吃、喝、拉、撒全集中在5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其规模是空前的。这是对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极限挑战”。难度非常大,真要发扬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了。究竟怎样当好东道主?答案可以很多,讲礼仪、有热情,这些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可能还在于:应该培养起国民的世界眼光与国际心胸,提倡国民心态的开放和包容。因为一个民族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开放与宽容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时期,后世博会阶段。
世博结束后会为这个城市留下什么呢?经过这半年,城市地位显著提高,使上海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产业结构提升、规模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场馆后续利用创造新的价值。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现在上海市民平均寿命78岁,那个时候可能因为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生活品质上升,人均寿命达到80岁或者80岁以上,长寿老人越来越多。
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四大中心建设,首先是国际经济中心,主要是工业,上海工业的布局形成“1、3、9”。“1”是浦东新区,最大的工业发展区,“3”是闵行经济开发区、漕河泾经济开发区、金山漕泾化工开发区;“9”是莘庄、康桥、嘉定、奉浦松江、崇明、青浦、宝山、金山嘴等9个工业区。
第二个是金融中心区,像上海的证券,外资银行,中国的银行还有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在2010年就要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2007年2月27日,上海股市下跌8%,当天,香港股市下跌1. 8%,新加坡2.3%,印度股市下跌2.5%,日本在当日微跌了0.5%,但在星期三上午则下跌了3.56%,韩国也下跌了4%,欧洲股市在当日跌去了2.6%,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3.3%,加拿大股市下跌.,为10年来最大跌幅,土耳其股市下跌4 .5%,巴西股市下跌近6%,各国舆论指出,“中国股市影响世界,这似乎是第一次。” 也许再过十年上海就能成了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三个是贸易中心,我们要提供服务,像旅游、商业等等。
最后一个中心,是航运中心。本地集散枢纽是上海航空枢纽的基本功能。其最大的优势是其核心市场资源——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周边地区,是保障网络结构质量和保障枢纽营运效益的有利条件,做好、做大本地市场和国内市场是建设上海航空枢纽的基本要求。中国门户枢纽是上海航空枢纽的核心功能。浦东机场已经成为主要的中国门户机场,上海基地航空公司将加快国内、国际两个网络的有效融合,以充分体现上海作为门户枢纽的功能。国际、国内中转枢纽是上海航空枢纽的潜在功能。目前在“国际转国际”方面相对落后,但上海位于连接亚洲与欧洲/非洲、亚洲与北美/南美的有利地理位置,必将成为“大型国际/洲际航空枢纽”。国际货运枢纽是上海航空枢纽的突出功能。目前,上海浦东、虹桥两机场货邮吞吐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际货邮吞吐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货物空运市场。
上海港2005年的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首次超过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在5年内增加了2亿多吨。自1984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后,上海港吞吐量持续大幅攀升,到2000年突破2亿吨,2003年突破3亿吨,2005年攀升到4.43亿吨,比2004年增长16.7%。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在新加坡,第二位香港,第三位上海,我们今年有可能赶超香港,2010年我们可能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主要是这两年建了一个洋山深水港,洋山深水港区位于杭州湾口、长江口外,上海南汇芦潮港东南,距离芦潮港27公里,距离国际航线仅68公里。规划至2020年,北港区(小洋山一侧)可形成十多公里深水岸线,实际通过能力2000万标准箱以上。
上海城市内部新发展战略
随着世博会,我们城市也有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简单的说就是“1966”。
“1”是建设1个中心城。外环线以内的区域,面积约660平方公里。目前,中心城常住人口约976万,平均人口密度1.55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000万左右。
“9”是建设9个新城。宝山、嘉定、安亭、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崇明城桥。规划总人口在540万左右,将集聚郊区1/2人口。其中,松江、嘉定-安亭和临港新城三个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城人口80万—100万,总人口在270万左右。宝山、闵行区毗邻中心城,是具有辅城功能的新城区。
第三个层次就是建设60个中心镇。将集中建设60个左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人口规模在5万人左右的新市镇。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要建设600个中心村。
为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建设交通。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很晚,1995年才有了第一条轨道交通,但是我们的速度很快。到2010年,将跻身世界城市前三位。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
上海这个城市的发展与长江三角洲有密切的关系,展开中国地图,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是中国经济的脊梁,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脊梁的中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长三角土地面积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T字型发展战略。“长三角”不仅已经或者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复苏的“发动机”。世博会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区域国际化。
国务院正在筹建沪杭磁浮高速,磁浮铁路建成后的列车运营时间为7:00-23:00,最短行车间隔为10分钟,上海南站至杭州东站区段直通列车旅行时间为27.5分钟。 使上海与周边区域连接更紧密。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有赖于一个或者几个大城市群的兴起。它们不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应该是活力澎湃的“文化核心圈”,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造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构成了“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战略枢纽点和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它要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化核心圈,不但要依靠经济的增长,更要利用文化形态上的丰富性,体制改革上的互补性,制度创新上的多向性,形成文化协调发展的巨大活力。
竞争世界第六“都市圈”
我们的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个词语,叫做“都市圈”。都市圈往往是城市群、城市带。目前世界上有五大著名的都市圈:第一个是纽约都市圈,纽约、华盛顿、波斯敦等等这些地方;第二是北美五大湖都市圈,美国和加拿大交接处这些地方的都市群;第三大是东京都市带,它是东京、大阪、横滨、神户这一带连接起来;第四大是巴黎都市圈;第五个是伦敦的都市圈。
上海世博会将有力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以香港为首的珠江三角的都市圈,和以北京为首的环渤海的都市圈,都在竞争第六个都市圈。若想成为全球城市、第六大都市圈核心都市是要具备一定素质的。首先、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地理因素、与生俱来的包容力,深厚底蕴的价值观、经验和可信度;第二、富有竞争性的驱动力:一流的标准,对成功充满渴望、自信;第三、不断发展的承诺:不懈地寻找新的挑战;不断虚心总结成功和反思失败;第四、综合技能:技术、知识、能力;第五、竞争力: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能够应付自如;第六、追随效应:居民希望举办世博会,长三角的认同,全世界企业、个人向往的城市。世博会将推动长三角政策制度的衔接融合。
最近,苏浙沪三地工商部门联合宣布,将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体系上实现“无缝连接”,并出台了联合保护著名商标、联合打假等政策。这表明,企业界盼望已久的统一市场平台已经显露出雏形。几乎同时,苏浙沪人事局也联合宣布,将通过政策协调统一,降低区域内人才流动和开发的成本,实现人才跨区域资源共享。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其流动环境也开始变得宽松而规范。
如果没有世博,长三角仍然会融合发展,但速度可能不会这么快。世博申办的成功如一夜春风,催促长三角快速成长为真正强大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正视差距不断赶上
但是上海和香港、东京这些经济城市还是有差距,上海想要超过香港是长期阶段的,我们在很多地方还不如香港,比如说人才,香港的人才层次更高。同样我们也应该向东京这样的城市学习,比如东京的环保就做的很好,它是世界大城市中排放二氧化硫最低的城市。这点我们就做的不太好,世界上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八个。
如今上海的空气污染好多了,我们有三百二十天左右是优良天气,和过去比是改善了很多,但是和东京、香港这样的城市比,还是有差异的,我们还要不断地发展,要通过世博会的机会使得我们这个城市发展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