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的人文魅力

发布日期: 2007-08-21      浏览次数: 1597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2007上海书展,以其10余万种图书、250多项相关公共文化活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热门话题。读书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生态的一面镜子,上海书展在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树立了一面精神的旗帜,为当代人提供一个心灵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使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空间展示出其温柔与人性化的一面

    ●人们提到建设学习型社会往往强调实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上海书展则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与阐释读书的意义,也有助于充分展示学习型社会的人文内涵与目标。书展本身的聚集效应与规模作用,有利于使学习超越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层面,使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走向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学习型社会本质上是生活与读书的统一,对生活与读书超功利的爱可以促进读书与生活的统一,这对于改变知识与人生的矛盾,改善都市人过度功利与片面发展的心理与精神生态,实现都市社会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上海不断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今年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这一新的发展战略背景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2007上海书展,以其10余万种图书、250多项相关公共文化活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热门话题。与“东方讲坛”等重要平台一样,上海书展已成为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品牌,同时也以其巨大的聚集效应与显著的人文特色初步彰显了文化大都市的内涵与魅力。

    读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海书展是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制与平台,它在为学习提供服务、使学习成为风尚、丰富学习的内容、强化学习的人文意蕴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机制与平台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图书出版与社会服务平台,上海书展在引导读者的读书兴趣、增强社会的读书氛围,提升出版与阅读的品位,促进读者、作者与出版商的交流、推动中国图书市场良性发展,以及中国城市文明与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示范与引领意义。

    众所周知,今年仍是读书很不景气的一年,连年走低的中国国民阅读指数继续下滑。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当下快速的都市化进程直接相关,都市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忙碌与功利、拼命挣钱而很少有闲情逸志。读书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生态的一面镜子,上海书展在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树立了一面精神的旗帜,为当代人提供一个心灵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使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空间展示出其温柔与人性化的一面。借助于发达的经济基础与市民们优势明显的读书氛围,也包括以精明、头脑灵活和勇于追新、善于制造机会与看点的上海出版业,上海书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书展业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扭转每况愈下的当代读书风气也有重要的表率意义。

    其次,人们提到建设学习型社会往往强调实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上海书展则充分展示了学习型社会的人文内涵与目标,书展本身的聚集效应与规模作用,有利于使学习超越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层面,使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走向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读书是实现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它既与通常的学习相关,又有重要的不同之处,是一种功利目的少、人文内涵多、与人的心灵需要与精神生态密切相关的学习方式。就当下而言,人们学习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实用知识谱系,它可以划分为工具知识与制度知识两类。工具知识的主要生产对象是自然,如人类发明的各种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等;而制度知识的主要应用范围是社会,如在当代越来越复杂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商业契约、组织纪律与其他游戏规则等。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获取或捍卫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与社会资源,因而成为人们必须首先学习与掌握的东西。但这也有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只有实用知识与工具理性的都市人,是不可能过上真正健康与幸福生活的。在都市中大量出现的知识与能力、业务与德性、工具理性与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失衡,实际上正是此种片面学习模式本身固有问题的投射与再现。要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学习型社会,不仅需要有各种用来应对现实问题的工具性知识,也需要有大量用来解决人自身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上海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当然需要有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制度,但另一方面,它还应该有一个更高、更根本的目的,如费孝通先生所说:“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art,也就是艺术……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如何实现这个更高层次的发展?他寄希望于在“科技兴国”之后,再来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以上海书展为重要平台之一的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无疑在这一伟大的文艺复兴中承担着更艰巨与光荣的使命。

    再次,本届上海书展的主题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与阐释读书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与更全面地认识学习型社会的丰富内涵。对生活与读书超功利的爱可以促进读书与生活的统一,这对于改变知识与人生的矛盾,改善都市人过度功利与片面发展的心理与精神生态,实现都市社会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型社会本质上是生活与读书的统一,在大都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竞争压力大,这又往往是最容易被遗忘与牺牲的。其代价则是都市人心理焦虑的不断增加与都市精神生态的日趋恶化。读书脱离人生,或者对它们只有一种功利态度,使王国维当年深刻体验的“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正在一个更大范围内扩展开。在这个意义上,“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既有助于人们重新思索读书的真正意义,即读书可以在理性化、制度化的社会规范与非理性、个体性的感性欲望之间建立一个心理调节机制,以便尽可能地消解主体与世界的矛盾冲突,或者在矛盾冲突发生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低各种灾难性的后果,为个体在现实世界中提供一个用来暂时修养身心、解除心理紧张与生命焦虑的庇护所。同时,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与手段,将一般不受重视的人文知识谱系揭示出来,可以让读书活动在城市文明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如易中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读书不等于学习,学习是‘有用’的,用以‘谋生’,而‘读书’是用来‘谋心’的,它让我们的精神有寄托,灵魂有安顿。”而在读书中获得安顿、休憩与解脱的都市人,对于都市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总之,一个学习型社会必定拥有一大群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人,而同时也只有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才能提供美好的城市生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