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都市中国
都市世界
热点透视
E研究院
English
酷评:后现代版文坛登龙术
发布日期:
2006-08-09
浏览次数:
2004
●“酷评”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以“吸引眼球”和纯商业炒作为目的的文化与文艺批评方式
●“酷评”之所以产生与流行,显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利益驱动。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当代学术与文化市场在制度、管理、监督、问责、惩处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地方,从而给各种“酷评者”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
●从推动文化建设与学术创新的角度出发,当然必须承认文化与文艺批评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应该鼓励不同思想观念、批评流派之间的争鸣、对话与探讨,但另一方面,批评本身至少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底线,那就是古人讲的“文须有益于天下”
“酷评”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以“吸引眼球”和纯商业炒作为目的的文化与文艺批评方式。攻击名人、哗众取宠、搬弄是非、制造事端、亵渎一切神圣的与有价值的东西,是其基本策略;而说大话、说狠话、说脏话,尖酸刻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捧谁恨不得捧到天上、批谁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等,则是其惯用伎俩。
由于学养浅薄与基本学术训练不足,它们在学理上一般都属于“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类。尽管“酷评”本身不过是一种后现代版的“文坛登龙术”,但由于迎合了当下粗放型文化消费的现实需要,成功地吸引了各种看客的“眼球”与“鼠标”,所以大有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如甲某刚刚把“下半身写作”成功地推销出去,乙某马上就会鼓吹起“胸口写作”的新品牌,丙某刚从所炮制的“美女作家”获得一片喝彩,丁某就开始精心包装“美男作家”以取而代之,戊某还没有来得及把中国古典名著“水煮”完,己某又急于把当代文学理论贴上“前苏联体系”一棍子打死……
为了“吸引眼球”与赢得市场,“酷评”在表现形式上总是花样百出,没有定性,但只要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与文艺批评稍作比较,就大体上可以把握住它的基本内涵。第一,从理念上讲,“酷评”是一种以“酷”为目的的“批评或评论”话语。如果说传统批评的目的在于揭示“什么是真、善、美”或“什么是假、恶、丑”,那么“酷评”惟一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是酷”或“怎样才能酷起来”?第二,从精神资源上讲,传统文学批评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真正的人”或“什么是人应该过的生活”等“为人生的学问”。“酷评”与此截然不同,“反理性”、“反伦理”与“反美学”的“后现代文化”是它赖以复制自身的基本生产对象,而西方当代的“欲望主体”或“身体狂欢”与中国当代的“千万别把我当人”或“当个小人真快活”则是其注册的“品牌商标”。第三,从主体上看,传统批评家之于批评文本是一种“春蚕吐丝”的创造性关系,他的整个生命与心血都毫无保留地熔铸在他的思考与写作中,在批评文本中可以直接看到他的政治理想、美学理想、人生观与世界观。而“酷评”则只是一种在周密商业利害算计中设计、包装出来的“脱口秀”,由于根本目的在于“吸引眼球”、“积累象征资本”(如知名度)以及最终获取现实的“商业利益”,所以它基本上不传达、承载什么有意义的文化与价值符号。“有奶就是娘”与“怎么说都行”,是“酷评者”最常见的心理动机与行业行为规范。第四,从生活方式上看,传统批评家的生活态度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与“十年磨一剑”,他们的成功与象征成功的“文化资本”、权威性等,是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通过辛勤劳动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而“酷评者”恰好相反,他们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是如何才能“一夜走红”,为此而不惜抛弃起码的个人良知、社会与伦理的一般规范,直至在法律制裁的边缘玩各种致命的游戏。他们在手段上往往“无所而不用其极”,如把“活人当死者来炒作”就是常见的一种。
“酷评”之所以产生与流行,显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利益驱动,使一些从业人员见利忘义,丧失了一个学者与批评家应有的高尚人格与起码的职业道德。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当代学术与文化市场在制度、管理、监督、问责、惩处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地方,从而给各种“酷评者”“抢滩”市场、“恶意竞争”,以不道德乃至非法手段掠取“象征资本”与“现实收益”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比如对各种严重损害精神消费者利益的虚假评论信息的生产与出版机构,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监管、追究与制裁机制,纵容了各种“酷评”与“炒作”的恶性膨胀与肆意流通。同时,它也暴露了当代文化与文艺批评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酷评”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仅仅把它看作是无伤大雅的“话语游戏”,在遇到“假冒伪劣评论”时又往往抱以清高姿态不愿意与之“较真”,丧失了应该承担的维护文艺批评的价值与尊严的基本职责。当然,也有少数的批评工作者由于受到诱惑而直接参与了这种不光彩但“有利可图”的游戏,以自己的学术理性与良知去交换“一杯残羹冷炙”,助长了“酷评”的气势与烈焰。
从推动文化建设与学术创新的角度出发,当然必须承认文化与文艺批评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应该鼓励不同思想观念、批评流派之间的争鸣、对话与探讨,但另一方面,批评本身至少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底线,那就是古人讲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具体到文化与文艺批评来说,则是要通过理性的与负责任的分析、鉴别与深层思考,把最优秀的精神产品提供给我们时代的文化消费者,在充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使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态更加健康与和谐发展。而“酷评”则完全违背了这个价值底线,它败坏了文化与文艺批评的形象,扭曲了广大读者健康向上的精神需要,给当代文坛与社会带来众多的不良影响,并在更深的层面上直接威胁着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建设的健康与和谐发展。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则在于,要对“酷评”对当代精神生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清醒一致的认识,从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保护好我们精神生命赖以生存的精神生态环境。只有当健康的文化与文艺批评的存在与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各种“酷评”与“恶意炒作”才能真正受到有效的遏制,直至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被彻底驱逐出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