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都市交通

发布日期: 2006-08-09      浏览次数: 1898  


    交通,是所有当代城市、尤其是大都市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同时,作为城市社会学家经常讲到的“城市危机”的一个重要表征,它与都市社会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并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生理-心理-精神状况等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在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时,不同国家、城市大都偏重于从技术层面的角度去探求解决之道。具体说来,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城市交通的容量,二是通过编制、设计智能化的交通运行模式以充分发挥现有交通设施功能,三是通过改造或建立现代化的交通管理体制与服务体系来提升城市交通的质量与效能。中国也是如此。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城市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不严重,真正使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受到重视。在技术的层面上讲,先进的交通规划、工程技术及智能化交通系统,在解决当代大都市交通问题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高架桥、公路隧道的设计与建造,直接增加了城市交通空间的总流量;如通过限驶、限时、开辟单行线、人行道等手段合理配置流量,使已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在功能上达到优化;如科学制订高峰期的运行路线,以及研发与采用各种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尽可能地减少换乘等不必要的交通环节等,都是技术的长项,并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城市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交通问题与其他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牵连,所以仅仅依靠技术显然是不够的。在当今交通工程与管理技术已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大都市的交通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此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这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而寄希望于具有更高智能的交通运输模型被设计出来。二是认为技术的进步总是有限的,而城市交通本身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交通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与文化的问题,因而,除了在技术上尽可能地发挥既有交通空间的潜力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如何从交通规划、技术理念、管理制度、服务机制及培养市民良好的文明出行习惯等环节抓起,以便使城市本身更加畅通与和谐,使人类创造的高度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再扭曲甚至是剥夺当代人在都市中的生存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关注,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城市交通不仅属于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范围,也是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应予充分关注的对象。
    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视角看,文化在城市交通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文化意识的自觉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从而在认识都市交通问题时及提供应对策略时,采取一种更加复杂、系统、可以与对象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交通技术的本质是使城市交通空间在利用上实现最大化与最优化,这是它的特长,也是它的底线。而在城市社会学看来,城市的空间总是有限的,科学利用与巧妙规划也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因而,交通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不是万能的。以城市道路为例,中国当代的城市道路建设一直在飞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人均长度和面积率的指标仍然较低,而车均道路的指标则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再如与城市交通极为密切的城市规划问题。当今造成交通堵塞的重要原因是城市结构的不合理,是城市规划环节上的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与政府部门在决策与管理上的“眼光”、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等有重要牵连,同时也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与艰巨性息息相关。而文化研究的介入,则可以为技术专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一种更为复杂的、涉及到中国社会与文化许多方面的理性参照系。
    其次,现代文明素质与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中国城市交通系统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交通死亡率已居世界第一。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则不言而喻,它与当代中国民族的各种交通陋习、不文明的行路与驾驶习惯等直接相关。市民的交通文化素质与文明出行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普遍的不遵守交通规则,或缺乏起码的公共交通规范意识。如行人大摇大摆闯红绿灯,行人与司机、司机与行人、司机与司机抢道,自行车、三轮车、汽车乱停乱放,行人在拥挤的路口四顾无人地聊天,包括有车族的炫耀性消费,飙车、乱鸣喇叭等,它们加重了本就负担很重的城市交通系统,也往往是导致交通阻塞与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基本上不属于技术问题,而是与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及市民的文化修养等直接相关,属于文化研究的对象,应该被纳入到都市文化研究的范围。
    再次,文化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人性化内涵与境界。在“以人为本”成为共识的今天,与许多技术部门一样,交通规划与设计也越来越重视“人性化”。如在城市交通规划已细分为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近期规划、城市交通专项规划、城市局部地区的交通改善规划、交通影响分析等,它们为城市交通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民提供了积极的物质条件。在具体层面上也是如此,如各种公交服务系统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城市中盲人行道及各种方便市民的步行街的设置等。但另一方面,由于观念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当代中国城市交通的人性化程度仍然是很不够的。如管理与执法问题。中国交通法规的不完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等是有目共睹的,如执法者违法,如管理者自己不受管理等,都是导致交通矛盾或使矛盾升级的重要原因。除了管理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差距之外,在交通观念上与西方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类似这样一些问题,当然不是交通设计或工程部门的事情,它与中国民族对现代社会模式与都市生活方式等的认同与适应直接相关,因而也就特别是都市文化研究应予关注与探索的对象。
    当代大都市交通系统中的问题,不仅直接考验着都市中各种现代化的交通技术与设施,同时也间接测量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在都市空间中行走的机能与素质。最理想的方案是,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在硬件上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扩容,另一方面则通过城市文明与市民文化的培养与发展,使主体在有限的物质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与解放。它们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如何在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更多的交流与对话机制,以求得对大都市交通这个超级复杂系统进行一种整体性的研究与探索。文化的目的更在于呵护与促动生命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因而,只有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关系,使世界一流的设计技术与高水平的主体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才是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交通问题得以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解决的根本性途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