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世界第六大都市群有多远?——在上海师大举办的“双三角论坛”上的演讲

发布日期: 2006-06-27      浏览次数: 2331  


各位专家、学者,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我们离世界第六大都市群有多远?提出这个问题主要基于这样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作为人类城市发展最高空间组织形式的“世界级都市群”,其影响往往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线,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二是以“世界级都市群”为标志的当代城市化新模式,对当今处于城市化高速进程中的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都市群理论与西方现有世界级都市群的分布

 

“都市群”理论可以追溯到曾任牛津大学地理学学院主任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61年,他在对美国东北部高度城市化的区域研究了20年之后,发表了他纪念碑式的著作《都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本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都市群” 概念。都市群也被叫做城市群、都市带或巨大都市。作者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东北部海岸的城市群体,它北起麻省(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南到美国首都华盛顿,主要城市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等城市。它面积不大,占全国的1.5%,但却拥有统计人口44百万,占到美国总人口的16%;更重要的,它集政府中心、银行中心、媒体中心、学术中心和移民中心于一体,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性都市区域,为整个美国提供了为数众多的基本服务,因而被称为美国的“主干大街”。此外,戈特曼还发现,在美国还有另外两个相似的都市群,一个是从芝加哥到匹兹堡,一个是从旧金山到圣地亚哥,从而使这一理论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对都市群的界定,当下一般使用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三是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五是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目前公认比较成熟的世界级都市群主要有五个,除了美国东北部海岸都市群外,其他四个分别是:以法国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都市群,由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与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等构成的北美五大湖都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群,以及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形成的英国伦敦都市群。在某种意义上讲,都市群是人类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由于世界级都市群已经有了五个,所以目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第六个世界级都市群将出现在哪里?这是许多国家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纷纷提出世界级都市群建设与发展目标的根本原因。

 

  中国当代都市群的发展现状

 

在当代中国已出现了三个初具规模的都市群或准都市群,它们分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

根据初步掌握的资料与信息,我们对中国三大都市群大致可做这样一些描述:

从概况上说,长江三角洲由沪、苏、浙三地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八市,和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等六市。还有一种说法,是将浙江的台州包括进来,这就是15+1。它的依据是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长三角“十一五”区域规划;更新的说法是167,即上述16座城市外,再加浙江的温州,江苏的盐城、连云港,安徽的芜湖、马鞍山等,这一扩容的依据是建设部牵头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珠江三角洲一般是指不包括香港、澳门的“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等十个城市组成。而京津冀都市群的提出比较晚,先后有“环渤海湾”、“京津唐”等说法,直到最近出台的《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这个都市群的基本轮廓才逐渐清晰,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及其周边的中小城市。

根据我们现已掌握的材料,这三个都市群可以说各有特色。从空间面积看,京津冀范围最广,是珠三角的3倍;从人口规模看,长三角人口最多,是珠三角的近3倍;从城市分布的密度看,长三角与珠三角相当,每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别有1.51.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密度较低,为前两个地区的1/3;从经济发展总量看,长三角具有明显的优势,2000年实现GDP全国GDP总值的17.2%,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GDP总值相当,分别占全国GDP总值的8.4%9.2%,仅是长三角地区的一半。此外,长三角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在2005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强的排名中,上海第一、杭州第五,宁波第六、苏州第七,无锡第八。又如在基础交通设施上,相关资料显示,长三角的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5.8倍。此外,根据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5年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经济运行发展概况》,2005年,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比上年猛增25.79%,这一增幅超出珠三角10个百分点以上。同年,长三角对外贸易高速、超预期增长,实现出口总额增长32.48%,超过珠三角近8个百分点。还有,三大都市圈地方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各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40%,其中长三角就占到21%。根据这些情况可以初步作出一个判断: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当代三大都市群中,长三角的总体实力相对较强,其次是珠三角,而京津冀相对较弱。

以“世界第六大都市群”为发展目标,就目前中国都市群的现状看,长三角的优势主要有这样三方面:一是长三角城市群在一体化上理念提出得最早,推进的时间也最长。早在1982年,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尽管发展的道路十分曲折,但20多年的磨合与经验,无疑为它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长三角现有的基础设施在国内是最好的。以交通为例,早在1992年,贯穿江苏、上海、浙江的高速公路开工,为苏南地区吸引了大批的外资公司与企业,并沿着上海、昆山、苏州、无锡一线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带。据今年最新消息,“沪杭磁浮交通项目”已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并将于2008年建成。它的建成将在沪嘉杭之间形成1小时往返交通圈。三是借助举办世博会的重大契机,使两省一市的政府部门进一步深化了携手发展的共识。2006年以来,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几乎每天都会有一条长三角的消息或文章,这其中透露的信息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优势不少,但“世界第六大都市群”到底花落谁家,在今天看来依然相当的扑朔迷离。如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对珠三角的优势与区域划界有关,如果把目前的小珠三角改作加上香港、澳门以后的大珠三角,其影响力立刻就会超过长三角;另一方面,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将北移,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最新出现的挑战是天津滨海新城的建设,据悉,天津滨海新区的“十一五”发展定位是: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高水平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宜居的海滨新城,其地位相当于上海的浦东。如果说,上海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浦东新区的开发有直接关系,那就不难想象,渤海湾滨海新城的建设会给这一区域带来怎样的影响。而随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北京与天津的结盟与一体化,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可以想象,很快会有大量的资本与优秀人力资源流入这里,在中国将出现一个都市群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

 

  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与风险共担的城市共同体

 

一个大都市群的形成,其最重要的因素有二:一是群体中要有一到两个具备世界中心城市资格的国际化大都市;二是在都市群内部,特别是在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要有一种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友好型都市生存秩序。

首先,从对首位城市的要求看,最关键的是上海能否真正建成具有国际化水准,可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媲美的世界中心城市。

美国未来学家希姆斯特拉曾为世界中心城市开过一个“条件”清单:一是城市的安全性;二是居民普遍掌握英语;三是城市有相当的规模,至少要有几百万人口;四是该城市的领导和居民都赞同增加发展机遇和提升创造力;五是开放的移民政策,能保证多样的生活方式。照此看来,上海已经具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这也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如希姆斯特拉就看好上海,还有如首都发展研究院的杨开忠教授也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北京、上海、香港都有希望成为未来的世界中心城市之一;但他同时又强调,从客观条件、地理环境、国家定位和发展态势看,上海则最有可能在未来5080年内成为世界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在今天,上海自身也比任何时候都产生了更明确的角色意识。1993年起,上海就已把长三角的整体发展纳入到上海城市发展的规划之中,并开始积极部署,推动上海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但由于城市发展的起点低,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当今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对本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如纽约、东京、伦敦、首尔(汉城)的GDP分别占全国的24%26%22%26%,而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广州、上海、北京的GDP占全国份额分别是1.8%4.6%2.5%。有专家计算过,即使以每年领先全国GDP增速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上海要实现占全国GDP15%的规模,也要等到2040年。在中心城市功能方面看,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以纽约为例,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中约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而上海在这方面还比不了首都北京的吸引力。再如经济产业结构上,国际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是信息、金融、科技三大产业,而上海则主要是加工工业,且内部结构也不甚合理。2002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7%,而纽约、伦敦、东京等大城市均在80%以上。其他如科技成果问世多与商品化、产业化能力低的矛盾等,都是制约上海未来发展的瓶胫因素。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有“世界规划第一人”之令誉的彼得·霍尔爵士,在肯定长江三角洲可以成为世界大都市群的同时,也把其时限定在50年以后。

其次,对于整个长江三角洲来说,尽管它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在国内最高,2003年达到56.2%,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但与国际公认的都市群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在城市化水平上,像美国东北部都市群,其城市化率已超过了90%。在经济生产总量上,中国都市群对国家的贡献度比起发达国家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如美国的三大都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GDP占到美国的67%,日本的三大都市群(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占到日本的70%,而中国三大都市群仅占到35.8%的份额。(国家发改委《2005年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经济运行发展概况》、柳德新《呼唤城市群崛起》《大地》2006年第1期)其中长三角被认为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其最新的GDP仅占全国的18.6%。更为关键的是,大都市群中的城市应具有合理的层级关系,在各自承担不同功能的基础上构成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体。

但从现实发展状况看,要达到这一要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要想突破目前的行政区划,就是很困难的。与珠三角不同,长三角15个主要城市分属二省一市,以不同地方政府为代表的主体利益之争,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以当前的经济发展为例,由于资源与环境的相似所导致的“产业同构”与“同质竞争”,目前已成为直接威胁长三角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有关研究报告指出,长三角目前的产业结构趋同率已高达70%。在长三角经济圈“十五”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业为74%。另一项调查还表明,在苏、浙、沪经济圈的15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有8座城市选择石化,12座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由于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所导致的“产业同构”与“同质竞争”,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这一地区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本来,一种理想的大都市群模式,其中心城市应该是以其科技、资本和产业的优势,在区域经济结构中起先导与创新作用,通过合理的布局与发展,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又能给周围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与提供良好的服务。目前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距离这种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的建设,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上海责任重大,它不仅需要首先把自身建设成真正的世界级中心城市,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周边城市一起,建设一种互利双赢、和谐发展的城市结构关系。

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最关键的是“开放”,认真地落实“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使上海真正成为一座具有城市活力与精神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努力推动长三角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与风险共担的城市共同体。使长三角都市群之间形成一种更加密切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联系机制,在理性的道路上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这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