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社会与上海文化

发布日期: 2006-06-29      浏览次数: 2390  


    美国历史还没有上海悠久,但它却成了公认的世界强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移民造成了它人口多元化,从而也就吸收了全世界各个民族最优秀的东西。同理,近现代中国的上海也同样能够精英辈出!那些大教育家、大出版家、大政治家、大戏曲家、大美术家、大书法家等,若你能找出他们哪个没有在上海锻炼过,那就是个意外了,即他们在上海锻炼过那才是正常的事。因此“移民出人才,杂交出优势”,无论从生物学、社会学上说都是普遍的现象。

    1

    上海曾是个“三等县城”

    上海在1843年以前是中国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学术上称为“三等县城”,按照学术界公认的研究结果,给当时中国城市做出的排序依次为:北京、苏州、广州、武汉、杭州、成都、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上海。那时,不仅是在全国相比较而言,就是在长三角这块地方来比较,也能看到南京、苏州、杭州在那个时候的规模都比上海要大,这是依据当时的人口特点来判断的。

    上海是在明朝的时候开始建立起城墙,那时候的上海人基本上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第一,是随着上海陆地的逐渐形成,从太湖那面向东边迁移过来了,这部分是本地人,也是上海最早的居民;第二,宋朝(北宋、南宋)在战争中败阵,把首都迁到了杭州,北方的一大批人就迁到了南方,在迁移过程中有一部分人感觉上海这个地方还不错,因而在此落脚;第三,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江南、江北一带战争频繁,特别是江北有一批人逃亡至南方(上海);第四,随着上海经济上的繁荣,从南(广州、福建)、北(山东)来上海做生意的一批商人,这批人构成了上海人口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研究上海的人口分布,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特点:老县城历来分成东边和西边两部分,东边的是商人(他们做生意,由于靠近十六铺码头,上船容易),西边的人是农人(他们种菜、种粮食)。东边比较富裕;西边则比较贫困;东边人比较有地位;西边人则比较没有地位。

    2

    历史上的上海人并不排外,相反比较宽容

    从上海人自己的特性来看,就是富人有地位而穷人没有地位;商人有地位而农人没有地位。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在上海这个地方,是客人有地位而主人却没有地位了。因为,上海人基本上就是做生意的时候来了,没有生意的时候却是南来北往走动的。这样一来,就在上海人当中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特点:不像其他的城市那样,主人与客人、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区分得很清楚,尽管彼此间存在语言上的差异,但是上海人并不排外。后来上海成了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就与这个特点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我们都知道《南京条约》以后,中国有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西方人看好上海有个过程,从地理位置、商业成本上而言上海不及广州,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通商就是广州一口对外的,若从欧洲驶来的外洋船只进入中国,那肯定就是停泊在广州,因为那里的运费比行驶至上海要便宜。因此,起初他们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广州、福州、宁波,但均未获得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与人口结构有关系。后来外国人有评论说:“上海人和广东人不但语言像欧洲的两个国家一般都不一样,而且天生的特性也不一样。广东人喜欢好勇斗狠,三句话不合就要和你打架,上海人则温文尔雅,动口不动手;广东人是固执派,上海人则是稳健派。因此,我们在广州的时候,常常有人在背后扔石头,当面吐唾沫,而在上海那里的人却愿意与我们半推半就的合作。”大家不要误会,我列举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上海人没有爱国精神,而是要说明在上海是商人有地位。

    上海人就认为,与外国人做生意和与山东人做生意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而且外国人从南方来此地后,在广州那里做生意的一大批人也就跟随着来了,很自然地就把生意也带过来了。因此,在上海就没有发生很强烈的排斥外国人的情况。这就与我刚才提到的上海人口结构、上海人主客之分不明显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就是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上海城市在近代以前,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重商;第二,奢华,讲究吃穿、消费;第三,宽容。而这三个特点对1843年以后上海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3

    说到上海租界,我们头脑中的理解就是国中之国、殖民地等。而我要说的是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并不是殖民地,到后来才慢慢变成了国中之国的。

    上海最先的租界原来是一滩沼泽,尽是芦苇和坟墓,没有庄稼(中国当时是一个农业国,政府官员认为这块土地不能生长庄稼便是一毛不拔之地,于是就出租)。而英国人却认为这里不错,因为离出海口更近了,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一开始确实是租给他们的,是收租金的(每亩年租1500文),所以这块土地绝不是殖民地,主权是中国的,管理权在当时也是中国的。因此规定了只有外国人能居住,中国人是不能去租界居住的(除了一些生意人、佣人)。

    历史是很复杂的,小刀会起义遭清政府镇压,相当一部分人就逃入了租界。大量的难民涌入租界,起初是不被接受的,可外国的房地产商人是欢迎这些难民的,这是个发财的大好机会,他们盖了许多十分简陋的房屋出租给难民,也导致了上海的房地产顿时暴涨了几十倍。

    来到租界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有富人也有穷人,富人带来了资金,穷人则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租界便繁荣起来了。到了1854年的时候,租界修改了自己的章程,把原来的条款删掉了,认可了华洋分局的事实,然后设立了管理城市的机构——工部局,同时设立了巡捕,再过了些年审判机关也设立了。这样一来就把租界变成了“国中之国”,中国人可以在租界里面居住,但是中国官府却不能进入租界随便抓人,税收也不能够征收,这样也就出现了上海与其他城市一个很不相同的地方。

    4

    “推力”和“拉力”使上海很快成为“超大城市”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的情况,一个是战乱,另一个就是饥荒。所谓的“移民”,它是有两个力促成的:第一,就是推力,逃难、逃荒都属于此;第二,就是拉力,即上海这个地方的吸引力。上海是一个“国中之国”,若有一个罪犯逃来了上海,其他地方的官府是无法进入抓人的。在上海原来是3个租界,到1863年的时候,英、美租界就合并起来了,这样就变成了两个租界:法租界和英美租界,再加上海这块地方,就出现了3个政权,我们把它简称为“一市三治”。而这三个管理机构互相之间的法律是不同的,人的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道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那时候,清朝政府不断地与租界交涉:“在你们租界中有一些中国的不法分子在捣乱,我们要整治他们,你们要帮助我们。”于是巡捕房就传讯这些人(包括蔡元培等人),问他们是否私藏军火、杀人?蔡元培等人回答“都没有”,接着他们就被释放。因为,在英国、美国是可以骂国家领导人的,可这恰恰与大清政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使得上海与其他地方很不一样。所以,上海就吸引了许多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这也是拉力之一。

    在1949年以前,上海还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文化中心(包括新闻中心、出版中心、大学教育中心等)。这正是由于上海有钱人多、有闲人多,有钱人就可以购买艺术品。原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市场是在苏州、南京这一带比较好的,等到上海崛起之后,有钱人都跑到上海来了。上海很自然就成了书画最好的市场,买卖方也乐此不疲,这样一来也就养活了很多文化人。上海这个地方的新知识、新机构对于全国的文化人而言,具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这同样也是拉力之一。

    上海还是全国经济中心。在起初的时候,上海只是贸易中心,到后来就变成了金融中心。战争有时候会胜利,有时候也是会失败的,政治风云也同样有时候是对自己有利的,而有时候对自己却是不利的,而在上海你只要有钱就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上海就成了许多有钱寓公的风水宝地。这样就使得上海一个是有钱人多;一个是有闲人多;有钱人就有购买的资本;有闲人就有时间消费(如听说书、看戏、逛公园、赌钱等)。这又突出了上海与其他地方很不一样的特点。

    这么一个推力和一个拉力,就使得上海的人口急剧膨胀。1900年以后,上海就一直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已经被称为了“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5

    上海的活力在于移民,上海的希望也在于移民!

    上海移民人口的结构和特点与其他城市不一样,如天津主要是河北人,而广州主要是广东人。1949年以前,上海人口85%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安徽等各地,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国,外侨最多时超过15万,涉及50多个国家。上海本地人反而是在人口总数中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小于1/4)。

    上海移民人口我归纳12个特点:(1)人口年轻。中、青年人口占绝大多数,老年人与儿童所占比例较少。(2)男性为多。男女性别不成比例,在1870年的时候,男性人数是女性人数的3倍以上。(3)不安现状。(4)重视个人能力。(5)勇于竞争。移民社会必然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的社会。(6)信息灵捷。在移民社会中,移出地与移入地的关系必然密切,造成了移民城市信息量大而多,人们头脑特别活洛。(7)重视学习。(8)人才共生。(9)文化多元。这点对于一个城市的进步而言非常重要。每一群移民来到了上海,都会把本地的文化也一同带入。(10)气度宽容。这点与文化多元其实是一个铜钱的两面,从一个城市的整体上看就是多元的,而向外看就是气度宽容了。(11)移民居住区域与职业有一定关联,比如闸北多苏北人,多苦力,虹口多广东人,多商人。(12)双重认同。即对移出地与移入地的双重认同,也就是对自己本土、本乡的认同和对上海的认同。如一个人在家里说的是家乡话,而上街了就说上海话。又如他若去了外地(插队落户),别人问他是哪里人,他会说是上海人,可在上海的时候别人问他是哪里人,他却回答是安徽人。

    有的人说上海人小家子气、看不起外地人,我和他们说:“你们这个话要分开来说,从近代以后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的只有1/4年代,即最多只有40年的时间(1958年起人口冻结)看不起外地人,其他时间是没有的。因为,在户口不冻结的情况下,上海人群是流动不定的,外地人来到上海后有个工作,有个居住地也就成了上海人了。所以,外地人也就是上海人,上海人也就是外地人。当然,现在是有所恢复了。上海人又像以前一样充满了自信,上海的大门也开得够宽敞,很多外国人都定居在上海,台湾同胞也有几十万,而外地人就有几百万。实际上就是移民的活力又恢复了。”我们上海城市精神的第一条就是海纳百川;第二条是服务全国;第三条是艰苦奋斗;第四条是追求卓越。我想只要能够做好第一条“海纳百川”,上海恢复其移民传统,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比较好办了。

    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并不在于其历史的长短,我认为上海的活力在于移民,上海的希望也在于移民!

    夏天/整理

    花絮与插曲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了上海,然后又到了南京、苏州、北京等地,可他们就认为上海就是一个花园大城市,这个地方的人寿命也特别的长(1949年以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7岁左右,可在上海≥60岁不稀奇)。

    ●上海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租界的,开始外国人也希望在县城里面有住房的方便,然而当局就不提供,但是有一个姚姓的富裕人家,就把自己的52间房子租给了他们(昔日的南市区),这样一来外国人就住进去了。刚开始的时候,外国人发现总是有人围着他们看,这是由于外国人与中国人在体形、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到哪儿引来了国人的围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情况却越来越糟,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到后来外国人就发现了其中的原由,原来姓姚的出租房屋是别有用心的。由于他是个商人,于是就开始卖票给别人(10个钱一张票,就像去动物园看猴子那般)。那个领事一获知这个情况以后,就觉得是受到了莫大的耻辱,所以到第二年就非搬出去不可。

    ●十九世纪后期的上海非常重视外语学习,我曾做过一个研究:从1860年以后到1890年,上海的外语培训班简直比米铺还要多。在报纸上到处可以看到3或5块钱一个学期的招生广告,有点像现如今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买卖房屋的广告那样。

    熊月之简介

    1949年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底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史林》杂志主编,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章太炎》(1982年)《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986年)《向专制主义告别》(1990年)《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994年),主编《上海通史》(1999年);论文有《论郭嵩焘》《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晚清上海私园公用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拓展》《照明与文化:从油灯、蜡烛到电灯》等百余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