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从历史到今天

发布日期: 2006-06-29      浏览次数: 3831  


    所谓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景观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昭示着城市未来的精神风貌。城市精神是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导向与核心。

    城市精神,英文为city spirit或urban spirit,也译作城市灵魂。中文网站上,以“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为主题词的有1300多条。英文网站上,以city spirit和urban spirit为主题词的有370多万条。这些词经常出现在:一是城市领导(包括市长或市议会领导)谈论城市规划或概括城市特点;二是涉及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如称香榭里舍大街、埃菲尔塔是巴黎精神的象征;三是涉及代表城市的体育运动队,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包括著名球星的表现;四是城市著名艺术家、作家的作品;五是城市流行的服饰;六是市民行为方式,尤其是特殊环境下的市民行为方式,如9·11事件后纽约人的表现;七是学者的讨论、研究和概括。

世界大都市的城市精神

    纽约

一、高度的融合力

    纽约是座移民城市,仅布鲁克林区就居住着30个民族,l974年,该区以“和睦相处、好好生活”作为社区精神,缓解了民族矛盾,维持了社区的稳定与繁荣。

二、卓越的创造力

    纽约是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吸引着无数的年轻人去实现新思想。而他们的创造也赋予纽约强大的生命力。

三、强烈的竞争意识

    纽约有1800万人口,工作竞争激烈。纽约人比一般美国人更有竞争意识。

四、非凡的应变力

    纽约人面对9.ll事件那种临难不慌、舍身救人、万众一心的精神,被称为纽约精神。

伦敦

一、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图索夫人”(Madame Tussaud's)蜡像馆里有个叫“伦敦精神”的节目,介绍了伦敦从400年前鼠疫、大火中浴火重生、经二战胜利直到当今的现代化,所表现出来的“伦敦精神”(The Spirit of London)。

二、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伦敦人决意要让“雾都”变成“绿都”,通过多年的治理,现在,公园绿地己占全伦敦面积28.7%,在世界大城市中比例最高。

三、坚强不屈

    二战中,德国人对伦敦实施了57个昼夜的轰炸。伦敦人民坚强不屈,誓死抵抗。英国人称这种顽强精神为“伦敦精神”。

巴黎

    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欧洲文化之都。巴黎拥有世界各大城市难以相比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充满活力的城市。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巴黎城市看作是一座博物馆,在这里,文化氛围促使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才智,创造出世界时尚潮流的新模式。因此,巴黎城市精神最突出的是文化精神。

东京

    有一本专门研究东京城市精神的书,叫《东京学》。书中认为,东京是日本精神的集大成者,东京是干练的,优雅的,也是排他的,“这里存在着一道眼睛无法看见然而却十分坚固的墙”。为了改变负面因素,东京人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都市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一个城市的精神是多方面的,一个城市的精神,既有继承性,也有变异性,不同时期的城市精神可能有很大差异。对于同一个城市的精神,因评价人的立场、观点、情感、视角不同,见仁见智,悬殊很大。

    因此,对于一个城市精神的概括本身既是一种判断,也是一种选择,一种期盼。

上海历史上的城市精神

    关于上海历史上的城市精神,当时叫城市特性,曾经有过两次比较大的讨论。

一次是清末民初的讨论,《民立报》、《新闻报》、《新青年》等重要报刊都参与了,或批评上海崇洋、肤浅、奢靡,或赞扬勇于学习外国、文明、有创新精神。如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上海者新文明之出张所,而志士英豪之角逐场也。以人才荟萃之地,而其数又若是之多,宜乎大实业家、大教育家、大战术家、大科学家、大经济家、大文豪家、大美术家,门分类别,接踵比肩也。”(更峰《人口多而团体少》,民立报,1910.12.10)

    1915年后,姚公鹤将自己在报上连载讨论上海社会特质的文章汇编为《上海闲话》,指出“上海者,外人首先来华之根据地,亦西方文化输入之导火线也”。高见卓识,为同时代他书所罕见。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论上海社会的文章,几乎用上了一切能用的坏名词:奸商充斥、社会龌龊、算盘声、铜钱臭。同时期郭沫若、傅斯年等说到上海,也都无好感。

    同时期比较重要的有《申报》署名“一之”的连载文章,将上海归结为23个特点。评论中否定性意见居多,且相互矛盾,但深刻之处也不少。“有创导之功能”一条就讲得很到位”中国人民习性,北人偏于保守,吸收外来之新思想较难;南人锐于进取,湔除中国之旧污染,最为敏捷。……我国长江以南之大商埠,与世界潮流最接近者,一曰上海,一曰广州。广州僻居五岭以南,习俗嗜好往往自为风气,不易与中原人士相混合,故以人民之活动现象而言,惟上海之人士,其有创导之功能,而足为各省州县所效法也”。“同化力最可惊”一条写道,从消极方面说,无论何处人,一抵上海,莫不被同化,不能不染三种习气,即趋时、务奢、尚圆滑。从积极方面说,内地人士受上海影响最大,从戊戌变政、庚子起义、葵卯倡导反清、乙巳反美拒约演讲,到辛亥光复、倒袁起义,莫不以上海为中枢。

    这位“一之”先生曾留学美国,他对上海人的那么多批评意见中,并没有民国初年那些人挂在嘴边的“崇洋”、“欧化”、“罪恶渊薮”等内容,而偏重于市民素质方面。“一之”可以说是最早的“海归派”,从西洋文化角度来观照、评论上海。

    第二次讨论发生在1930年代关于京派、海派的论争。

    京派文人沈从文等撰文批评海派文人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吃吃喝喝、哄骗读者、邀功牟利、渴慕出名、少节无行,引发了涉及面很广的、相当热闹的京海之争。鲁迅以局外人的身份,发表了他对京派、海派的那段著名的见解: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多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亦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是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

    由于鲁迅的巨大影响,他对海派的评价几乎成为社会的普遍看法。但是,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海派之名并没有为上海文化人普遍认可。鲁迅曾经被人目为海派,但他从不以海派自居。

    海派文化不能代表整个上海文化,但海派文化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海派精神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1934年,《新中华》杂志以“上海的将来”为题征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撰文应征。这次讨论,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上海城市精神比较有启发意义的是两个人的意见,一个是哲学家李石岑:

    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跑到上海之后,使不浑浑噩噩的了,使有些变样了,使觉得事情多了,便觉得两手两脚长得不够数,不敷使用了。这只有拿上海和几处地方比较一比较,就很容易明白。譬如你跑到苏州,就会感到一种清闲的空气,就觉得日子太长,不得不上茶馆坐坐,或者养养鸟,喂喂猫。你跑到南京,就会感到一种乡俗不可向边的气息。你跑到北平,就会感到一种考古吊古的幽趣。但是一回到上海便不同了,立刻使你紧张起来,强烈起来,使你感到人世的酸咸苦辣的真味,使你时时刻刻有”未之能行,惟恐有闻”的恐慌,使你痛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的势力的咄咄逼人。这种情形在清闲的苏州、鄙俗的南京、古香古色的北平等处,是不容易得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尽头的现代,在各种矛盾尖锐化的现代,要想抓住时代发展的核心,恐怕只有上海是最适当的地点吧!

    另一个是留学法国、日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的曾觉之。他从不同文化的并存、融合和新文化的产生的角度,认为上海这一特殊的城市,将成为新文明的中心之一,“上海将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吐放奇灿的花朵,不单全中国蒙其光辉,也许全世界沾其余泽,上海在不远的将来要为文明中心之一”。文章认为,人们常常讽刺上海是四不象,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又无所不可。这其实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将来文明要混合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过程中,当然表现无可名言的离奇现象。

当代上海的城市精神

    关于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我认为应包含五点:

一、海纳百川

    此条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度开放,二是移民社会。1949年以前,上海居民中85%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另有大量外国侨民,最多时有15万,涉及40个国家和地区。

    上海文化自有特点,但其最重要特点就是博采众长,拿来主义。京、昆、越、淮、评弹等各种地方戏,在上海都能自由发展,每一剧种又衍生出多种流派。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方面更是争奇斗艳,异采纷呈。

    “海纳百川”的“海”字,可以借用为“上海”之“海”,一语双关。

二、与时俱进

    近代,上海在整个中国文化格局中,绝大多数时间处于边缘地带,不保守、敢于创新。而在法制、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科学技术、文化市场建设等方面,上海紧迫世界潮流,在全国独步一时。

    当代,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市实行计划经济楷模。改革开放时期,上海又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这是名副其实的”与时俱进”上海人大多是移民,移民通常会保持双重认同,即到上海以外的地方以上海人自居,在上海城市里面以外地人自居。最早对上海文化负面因素进行猛烈抨击的,是居住在上海的广东人、浙江人、湖南人,这对上海文化的自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敢为人先

    或者叫敢为天下先。上海文化爱标新立异,开风气之先。绘画有任伯年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儿;京剧有周信芳的机关布景,都是开风气之举。建筑方面,且不说远东最高建筑,石库门就是开新之作。

    文化发展的导向性。在近代中国,种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机构,往往首先在上海出现,然后推向全国。新剧在上海发轫,中国电影在上海诞生,不缠足会总部设在上海,艺术模特儿首先出现在上海,文明婚礼首先在上海举行,等等。

    表现于意识形态方面,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内地士大夫还在耻于与洋人交接、视学西学为崇洋忘祖之时,上海人已竞相将子弟送入洋学堂。京师同文馆或上海广方言馆共培育出9个出使大臣,其中8人出自上海。至于新文化运动首先在上海兴起,然后推向北京及其他地方,已是人所熟知的事实。清末人这样评论上海:

    自甲午后,有志之士成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田尤:《上海之今昔感》,民立报,1911年2月12目)

四、诚信儒雅

    诚信包括重然诺、守信用、遵法纪。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不太讲究个人出身、家庭背景,比较重视个人的能力、信誉,强调守法。这种历史,形成了上海市民重视法规、重视契约的传统。契约意识是近代市民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外商普遍认为,与上海人打交道,谈判比较困难,但是一旦谈判好了,上海人比较能够忠实地履行协议。这就是诚信。

    儒雅,一是儒,重视文化,重视学习;二是雅,举止大方,礼貌待人。儒雅,包括讲究生活质量,讲究生活情调,讲究室内装潢,讲究衣着。历史上上海人就以讲究衣着出名。

    上海作为移民社会,有个特点,就是对于纯属私人的事情,不爱管,也不爱打听。外地人对此有非议,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现代城市精神。

    鉴于外地人对上海人有所谓“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的说法(其实是上海户籍封闭后才有的现象),突出儒雅,对提高上海人的文明素质,对于做“可爱的上海人”有引导价值。

五、遵纪守法

    近代上海租界,实行比较严格的法治。上海市民养成遵纪守法的传统。上海干部相比较而言,最听上级的话;上海青年人愿意做白领的多,愿意创业的少,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守法意识的一种表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