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間的《文化地圖》是最明顯強調休閒消費的系列,沒有清楚的發展之核心邊陲,或是開發的先後順序,市區與郊區混雜交錯,只有遊憩的眼光逡巡著哪裡好吃好玩,值得一探。不過,由於摻雜了作者的私人經驗,在市區部分的地域意義會強調童年記憶與鄉愁,但那也是勾引出懷舊式消費的線索。整個大台北的各行政區,地域功能和意義的分化只有遊憩形式上的差異,作為消費城市的集體定位則有志一同。
2001年的《新世紀‧台北‧思想起》整個系列尚未完成,不過根據其已出刊的部分,以及歷史溯源的主軸,可以說和《台北城的故事》一樣,依據漢人開發的先後來排序。但是,在都市意義的賦予上,雖同樣呈顯出歷史演變與多樣性,但由於透過訪談的方式來結合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至少讓部分市民經過選擇的聲音,能夠出現在台北城市地域意義的建構之中。
綜言之,在不同的敘事架構下,各地域的功能和意義會有不同的著重。從「現代化」,到「溯源懷舊」,以及「遊憩消費」,不同的觀照點,凝塑的是不同的地域功能和意義。但是市民的聲音,尤其是衝突性的異議,終究是其中非常隱晦微弱的部分。
4.結語:影像作為城市意義競逐的場域
英國空間與都市研究學者薛爾德(Rob Shields)曾謂:
再現不僅是虛構。如果再現有如詩作,那麼它們便是以民眾的互動、社會事件和經濟交換寫成的詩。都市再現研究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在於其能否整合理論與日常實踐而得到豐碩收穫,並且產生新認識,超越舊死巷,例如都市再現與「真實城市」的二元論(Shields, 1996: 245)。
任何再現總是嘗試吸納與調整真實的、非論述的日常生活材料,同時企圖在充滿斷裂、變異、「例外」的實際情境之外,建造理想的論述模型。再現因而為內在的不穩定所苦。早在我們抵達傳統的政治問題,諸如「誰的再現」 ,並考察「由誰為了誰而作」的再現之前,我們便發現了再現的內在多重性。再現由緊張的對話性矛盾組成,結合了論述與非論述,真實與再現。…再現之中,只有某些面向能被看見,其他則隱沒無聞。再現的操作,乃是論述定義、非論述呈現,以及權力的運作(Shields, 1996: 246;黑體字為筆者所加)。
若以薛爾德的標準來看,本研究的簡略分析離「成功的」都市再現研究,還有不短的差距。不過,本文針對單一官方刊物的文本分析,也已經揭露了都市意義形構的敘事與影像策略及其歷史演變,或可作為其他類似研究,或是一般性的都市研究的參考點。筆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計劃,將會探討不同社會行動者之間在都市意義塑造與再現上的差異和衝突,以及文化再現與政治經濟過程之間的關聯。
前文曾以「視覺意識形態」和「文化治理」這兩個理論概念,來掌握都市意義的塑造的影像再現策略,以及都市政治的文化場域。這兩個概念其實都蘊含了支配、協商與衝突的過程。都市的文化治理,以及都市形象與意義的意識形態塑造,都是個鬥爭與結盟的場域。也就是說,文化政治與認同政治在一般的都市政治裡,具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和作用。而在各種社會行動者——各級政府,具有不同性別、族群、地域、階級等位置的不同市民,不同的資本或資本集團,以及邊緣的遊民、外勞、失能者等——都以其獨特方式介入的都市意義之持續塑造和衝突中,影像的再現與生產乃是日益重要的競逐場域。
參考文獻
李振亞,(2001),〈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收於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pp. 259-274),台北:麥田。
李清志編,(1993),《建築電影院》,台北:創興。
李清志,(1995),〈國片中對台北都市意象的塑造與轉換〉,收於陳儒修、廖金鳳編,《尋找電影中的台北》(pp. 20-26),台北:萬象圖書。
李清志,(1996),《建築電影學》,台北:創興。
邱函妮,(2000),《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淇,(1995),〈台灣電影中的台北呈現〉,收於陳儒修、廖金鳳編,《尋找電影中的台北》(pp. 78-85),台北:萬象圖書。
林文淇,(2001),〈九○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收於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pp. 275-296),台北:麥田。
林以青,(1993),《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至七○年代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書玭,(1998),〈一本三十年的城市相簿〉,《台北畫刊》371: 15-16。
鄭明娳編,(1995),《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
Althusser, Louis.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London: New Left Book.
Barnes, Trevor J. and James S. Duncan. (eds.). (1992). Writing Worlds: Discourse, text and Metapho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 London: Routledge.
Baudrillard, Jean. (1983).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e).
Benjamin, Walter. (1968).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n Illuminations (pp. 217-251).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Brennan, Teresa and Martin Jay (eds.). (1996). Vision in Context: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Sight. London: Routledge.
Clarke, David B. (1997). The Cinematic City. London: Routledge.
Derrida, Jacques. (1976[1967]). Of Grammatology (trans. by Gayatri Spivak).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James. (1992). “Metropolis: The city as text”, in Robert Bocock and Kenneth Thompson (eds),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pp. 417-461). Cambridge: Polity Press.
Duncan, James and David Ley (eds.). (1993). Place/Culture/Representation. London: Routledge.
Evans, Jessica and Stuart Hall (eds.). (1999).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London: Sage.
Hadjinicolaou, Nicos. (1978[1973]). Art History and Class Struggle (trans. by Louise Asmal). London: Pluto Press.
Jenks, Chris. (ed.). (1995).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King, Anthony D. (1996). Re-Presenting the city. London: Macmillan.
Mirzoeff, Nicholas (ed.). (1998).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Shiel, Mark and Tony Fitzmaurice (eds.). (2001). Cinema and the City: Film and Urban Societies in a Global Context. Oxford: Blackwell.
Shields, Rob. (1996). “A guide to urban representation and what to do aboiut it: alternative traditions of urban theory”, in Anthony D. King (ed.), Re-Presenting the city (pp. 227-252). London: Macmillan.
Sturken, Marita and Lisa Cartwright.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附表一 《台北畫刊》的分期與形式特徵
分期與特徵 1968.1-1980.12
(1期—156期) 1981.1-1994.12
(157期—323期) 1995.1-1997.9
(324期—356期) 1997.10迄今
(357期--)
城市意義
界定 1.復興基地的戰時首都。
2.追求現代化,力求建設發展的城市。
3.兩種意義之間有連結,也有衝突。 1.富而好禮,自信樂觀,溫馨光明的城市。
2.環保、懷舊與休閒合一的消費城市。
3.強調服務的市政當局。
4.社會衝突的壓抑。 1.市民城市的宣揚。
2.強調本土與社區。
3.受壓抑聲音的浮現。
4.都市認同的積極構築。 1.年輕世代的城市。
2.精緻消費文化的城市。
3.國際風格的城市。
封面封底 1.首長活動近身照片(總統、副總統、蔣經國、市長等)。
2.城市建設全景及風景區(花木)。
3.節慶與活動(雙十節、春節等)。
4.傳統繪畫。 1.各級首長活動照片(總統、市長、局處長)。
2.城市建設全景與風景區。
3.節慶與藝文活動(春節、文藝季等)。
4.封面加註內容標題。
5.90年代後,封面照片從城市中心移轉到郊區。 1.照片與繪畫混合拼貼的風格。
2.封面加註內容標題。
3.比較抽象的表現。 1.比較大膽前衛的繪畫拼貼風格。
2.封面加註內容標題。
排版形式 右翻,文字直排。文字與圖片穿插。間有以圖片為主,附以圖說。版面設計較為嚴肅單調。原則上中央政府與全國性活動在前,市政建設及其他藝文活動報導居後。
(144-148期改為右翻,由右至左橫排。149期恢復直排) 左翻,文字左至右橫排。文字與圖片穿插。間有以圖片為主,附以圖說。版面整體設計較為亮麗明朗而平穩。有《光華雜誌》的感覺。 左翻,文字左至右橫排。文字與圖片穿插。間有以圖片為主,附以圖說。版面整體設計較富變化而親切。 左翻,文字左至右橫排。文字與圖片穿插。間有以圖片為主,附以圖說。版面設計比較前衛大膽,採用的設計手法較為複雜多樣。
主要內容 1.中央與市府要聞(國內外訪問參觀、外賓接待、首長視察、會議慶典、運動會、選舉交接等)。
2.市政建設報導(工程建設為主,其他施政為次)。
3.國家建設報導(如十大建設等)。
4.中華文物介紹與文藝活動。
5.史蹟源流,地區發展。
6.民間節慶(春節等)。
7.短篇小說(宣揚世國家建設)。 1.中央與市府要聞。
2.市政建設報導(工程類篇幅較多,但其他民生育樂與社會福利的篇幅也增加)。
3.市府機構、學校、社區公園與人物、官員的介紹(如介紹市府局處首長的「事在人為系列報導」)。
4.民間團體報導(書店和社團,如獅子會、青商會等)。
5.養生保健、休閒旅遊、民俗節慶報導。
6.藝文報導增加。
7.地區歷史與古蹟報導。
8.自然環境與地質介紹。 1.官式新聞大幅減少。
2.工務建設報導大幅減少。
3.休閒、本土藝文、歷史古蹟、環保生態等類報導大幅增加。
4.女性、弱勢團體、新世代文化的報導增加。
5.每期專題策劃。
6.更多樣的文化活動報導(如小劇場、電影、公車詩文等)。
7.更多樣的市民人物與鄰里報導。
8.對外邀稿增加。 1.官式活動新聞幾乎消失。
2.工務建設報導幾乎消失。
3.每期專題策劃深度與篇幅大幅增加。
4.更多藝文人士執筆的邀稿。
5.懷舊歷史、精緻藝文、時尚流行與消費休閒的主題。
6.散文增加。
7.更為多樣的觀看城市角度(基本上還是以文化菁英與中產階級市民的觀點為主)。
敘事特徵 1.納入復國大業與現代化的支配敘式架構。
2.起首與結尾經常以遵奉首長(總統等)指示,復國建國需要,以及追求現代化與發展為引言或結論。
3.強調政府的領導與主動角色。
4.多援用數據與列舉建設要項。
5.強調目前或預期之進步,以及與過去之髒亂落伍的對比。 1.強調既有的成就,樂觀的希望與不斷進步的期待。以達到國際水準自詡。
2.強調市府的服務角色與民眾的共同參與。
3.報導文學式體裁出現。
4.比較軟調的、生活化語氣出現。 1.更為生活化的語調。
2.文學式的寫作出現。
3.批判性的角度出現(如女性主義、民主與本土論述等等)。 1.生活化與文學風格加強。
2.隨著邀稿與投稿增加,凸顯私人寫作風格。
3.文化菁英的修辭。
影像表現 1.大量官方活動照片,以人物為主角(視察、訪問、會議等)。
2.都市影像集中於表現建設成果。多為施工中與完工之道路及建築物的全景俯視和正面仰視角度。強調建設成果與宏偉壯麗的奇觀。
3.其他官式活動與一般市民活動照片。
4.部分彩色,大多數為黑白照片(148期改為全部彩色圖片)。
5.少部分為水彩與素描,以及國畫照片。 1.相較於前期的新聞報導式攝影,本期比較強調攝影取景的美學風格。
2.官方活動照片減少,民眾日常生活狀態的照片增加。
3.都市與市政建設的影像更為強調其弘偉壯麗與現代新穎。例如玻璃帷幕大樓成為取材焦點。
4.全部為彩色照片。 1.官方活動照片幾乎消失。
2.大幅強調市政建設進步宏偉的全景照片消失。
3.多中小幅具說明與裝飾性質的照片。 1.官方活動與大幅全景照片幾乎消失。
2.多中小幅具說明與裝飾性質的照片。
3.徒手繪製的插圖增加。
4.比較活潑的版面設計,更凸顯整體性的視覺效果。
5.刻意採用黑白照片營造精緻感,與彩色圖片搭配。
歷任市長 1968高玉樹
1972張豐緒
1976林洋港
1978李登輝 1981邵恩新
1982楊金欉
1985許水德
1988吳伯雄
1990黃大洲 1995陳水扁 1999馬英九
備 註 67期(1973)起廢除中英對照。
1975蔣介石過世 332期起改版為B5大小。345期起內頁改用再生紙。 357 期起改版為A4大小,全書採再生紙。
附表二 《台北畫刊》各期目錄標題舉隅
1968.1-1980.12
(1期—156期) 1981.1-1994.12
(157期—323期) 1995.1-1997.9
(324期—356期) 1997.10迄今
(357期--)
49期
‧蔣夫人與殘障兒童共渡耶誕節
‧台北一月 新聞集錦
‧玻利維亞外長古迪雷斯訪華
‧中華民國三市長出席亞太市長會
‧中華民國第五屆世界兒童畫展
‧去年我國經濟成長高居遠東第一位
‧日本越南兩議會訪問團來華
‧台北市的職業教育
‧發展迅速的北市松山區 199期
‧不缺水的夏天—第四期給水工程完成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文化尋根
‧台北市的文教重鎮—古亭區
‧樸素自然的寫實畫家—李梅樹
‧飛舞在冰上的搪瓷娃娃
‧籃下群英雲集,球場高手縱橫
‧似古實今、發人深省—中國電影文化城 329期
‧交通大執法(下)—正視問題,邁向交通順暢之路
‧創業天地無限寬廣
‧表演藝期待您關愛的眼神
‧重享學習樂趣 歡迎光臨現代私塾
‧1995年初關渡解說之旅
‧繽紛落版觀大千
‧回首八十年的歲月(快樂的動物天堂系列報導之十二)
‧台北市藝文活動簡訊
‧市聞走廊
‧公車賞詩 快樂上路 359期
【流浪到台北—生活夜地圖】
‧台北夜晚的一些事‧台北波希米亞人‧睡不著比睡著好玩多了‧當寂寞來臨時‧彼岸‧荒原手記 城市夢工廠‧擁抱黑暗的人—現場觀察記
‧重回綠島
‧羅字海、羅彩琴油畫創作展
‧街頭拼貼,車系大觀
【文學徒步區】
‧流蘇‧快速機器上的短暫旅行‧戒嚴‧眨眼‧觀音‧內湖之晨‧願者上勾
‧是台北,還是紐約?
【台北記憶】
‧回家‧義棟‧蛻變‧珍藏
‧藝術饗宴嚐不盡—大安區
99期
‧梅臺思親
‧紀念總統 蔣公逝世週年
‧蔣公精神長相左右
‧美國盛大紀念蔣公
‧積極推動國家建設
‧加速市政建設現代化
‧水彩畫家下的慈湖風光 249期
‧整頓交通秩序
‧了解與打氣—吳伯雄市長訪台北基層
‧全民運動蔚成風氣—七十七年台北市體育季
‧灌溉民族幼苗的園丁
‧健全的心和生活—台北市的殘障福利
‧秋高氣爽月晶瑩
‧彈性上班,加強服務
‧闡幽發隱—郎靜山詩意攝影展
‧北市百景
‧海上假期
‧香火繚繞251年的龍山寺 339期
【用書塑身 受益一生】
‧女人與書的約會
‧在閱讀中成長
‧女人的天空
‧與傳統印象對話
‧嚴肅地看待女人
‧期待中的台北市文化局
‧新世界的光與色—中美洲與加勒比海藝術聯展
‧公車詩文甄選作品
‧走尋台北城系列八
‧台北小劇場系列六
‧台北市藝文活動簡訊
‧台灣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市聞走廊 379期
‧Vision2000未來練習題六之二—首都核心區 節慶廣場
‧首都核心區的再造
‧戀戀永康街 追憶失落的故鄉
‧小劇場歪傳
‧新店溪的故事(上)
‧舊台北再見 跨世紀網路感傷
‧台北市表演藝術地圖(中山區)
‧台北框框城(東森電視台)
‧探討文化局之設立與功能
‧台灣愛的初體驗—期待台灣歌謠唱進二十一世紀
‧台北深呼吸
‧ABCDE卡 健保新制上路
‧超ㄅㄧㄤˋ新人類 台北少年家愛做的事
‧外食叢林法則
‧街頭透視鏡
‧台北的自來水能不能生飲
‧行過鐵枝路 舊台北火車之旅
‧巡守大隊 社區警察急先鋒
‧市政佈告欄
‧上半季最新物價指數
‧二十一世紀漫畫台北市
149期
‧難忘的一年
‧總統關心台北市政建設
‧蔣總統巡視青潭堰
‧自立自強團結奮鬥服務民眾的中國國民黨
‧文藝季國畫示範
‧自由社會快樂兒童
‧快樂兒童遊藝表演 299期
‧台北城的系列故事之四—中山區
‧探訪忍者龜的家—衛生下水道
‧翻閱台北地層裡的故事
‧讓愛照亮生命—認助清寒學生活動
‧茶山尋幽,瀟灑走一回—木柵觀光茶園
‧精雕細琢做木桶—林田桶店
‧環保特警游龍—衛生稽查大隊
‧意見信箱:內湖捷運何時動工?
‧擁有自己,台北電台
‧八十一年台北市音樂季
‧台北市藝文活動簡訊,插花
‧市聞走廊 349期
‧五十年家園
‧「二二八事件史實青少年補充教材」導讀
‧台北市228紀念館素描
‧再見228
‧悲情昇華—228美展簡介
‧乘著星球銀河的翅膀飛起來
‧97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
‧在台北的生活漫畫專欄(二)
‧公車詩文賞析
‧歌仔戲人生系列(一)
‧台北市的行道樹(六)
‧藝文活動簡訊
‧市聞走廊 399期
【新世紀‧台北‧思想起】
‧「大同」世界 文風鼎盛(下)
‧大龍峒
‧老師府
‧大同區的一天
‧大同區民俗曲藝團體
‧大有里巡守隊
‧浴火金鳳凰—消防局緊急醫療救護隊
‧認識交通的世界 請上車
‧奔騰新世紀—陳瑞瑚油畫個展
‧定點觀測
‧蝴蝶薑
‧腸病毒,你怕嗎?
附表三 《台北畫刊》歷次分區介紹比較
時期 1972-1974 1983-1985 1992-1993 1997-1998 2001-
分區標題與順序 1.發展迅速的北市中山區
2.住宅中心的大安區
3.台北市政治金融中心的城中區
4.北市文教中心的古亭區
5.環境最美的中山區
6.發展最早的龍山區
7.亟待建設的雙園區
8.小型工業最多的大同區
9.商業發展最早的延平區
10.人口密度最高的建成區
11.文化工業重鎮台北市南港區
12.亟待開發的觀光勝地內湖區
13.台北市的新文教區木柵
14.擁有中華文物寶庫的士林區
15.發展迅速的景美區
16.開發最早的北投區 1.台北市的軸心中山區
2.山明水秀士林區
3.寧靜安適的大安區
4.昔日「小蘇州」,今為「中心區」:蓬勃發展中的松山區
5.台北的商業發源地延平區
6.台北市的發祥地龍山區
7.發展潛力深厚的雙園區
8.全國的神經中樞城中區
9.台北市的文教重鎮古亭區
10.文教氣息濃厚的木柵區
11.美景如畫的景美區
12.在新舊交替的轉變中成長:前程似錦的大同區
13.家住溫泉鄉:北投區山水秀麗
14.工業文明與自然景觀的交會點南港區
15.在山水間被雕琢中的璞玉內湖區 1.萬華區
2.大同區
3.士林區
4.中山區
5.中正區
6.大安區
7.北投區
8.信義區
9.松山區
10.文山區
11.南港區
12.內湖區
1.老台北的鄉愁—中正區
2.藝術饗宴嚐不盡—大安區
3.老台北的童年記憶—中山區
4.文山區—台北人深呼吸的窗口
5.內湖區—台北盆地邊緣的新貴寶石
6.南港區—台北的包種茶鄉
7.士林區—永遠的台北後花園
8.松山區—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
9.冉冉白雲數艋舺—萬華區的一千零一夜
10.留取他年搜野史:大同區—台北文化的老靈魂
11.還山本色—鍾靈毓秀的北投區
12.繽紛五彩的舊愛新貴—信義區
1.「萬」年繁「華」—無限商機
2.「大同」世界—文風鼎盛
3.大「中」至「正」
4.松山區—昔日良田起高樓
(未竟)
排版特徵 文字直排,由右至左。文字較緊密,照片多集中配置,單頁版面設計。圖說字體較小,附英文。 文字橫排,由左至右。文字排列較鬆,文圖穿插,版面活潑,有跨頁設計。圖說字體比內文大。 文字橫排,由左至右。文字排列較鬆,文圖穿插,版面活潑,有跨頁設計,以及分隔之專欄。內文有小標題。圖說字體較大。 文字橫排,由左至右。文字排列較鬆,文圖穿插,版面活潑,部分版面有底色。內文有小標題。圖說字體較小而簡短,部分照片沒有圖說。 文字橫排,由左至右。文字排列較鬆。文圖穿插,版面活潑,部分版面有底色。照片皆有圖說。
內容特徵 1.都市發展資料彙整。地名、行政與歷史的沿革;地形;人口、產業、住宅、道路與交通、機關學校、廟宇、醫療概況;發展的遠景。
2.引用數字(面積、人口、年代等) 1.都市發展資料彙整。歷史沿革、地形、面積與人口、道路、產業、遊憩、教育、宗教、市場、發展遠景等。
2.引用數字(面積、人口、年代等) 1.感性的都市發展溯源,以及地方特色介紹,著重歷史與人文。不強調全面介紹,而是針對重要歷史建築、古蹟與特殊產業和景點深入描寫。
2.多新舊發展的對照,以及發展遠景的期待。 1.遊逛式的札記風格,採取庶民生活與記憶的角度,略為介紹歷史和景點,大部分篇幅為餐飲、休閒與遊憩地點的資訊介紹(特色、地址與電話)。 1.兼有訪問與調查的報導,大量引用受訪者的話,結合個人記憶與地區發展史。著重歷史追溯、特殊產業、古蹟源流,以及發展前景。
2.專輯式策劃,區分為幾篇短文,以地區為主要分劃標準(例如萬華區分為西門町、老艋舺、加蚋仔、南機場等)。另固定有各區小檔案(數據)、古蹟介紹和以照片為主的市民生活的一天。
3.配合該專輯,有社區采風專欄介紹該區的公園和社區。
影像特徵
一、
地圖 附有精確行政區域圖(區里邊界、主要道路)。 未附地圖。 附示意簡圖(重要建築與景點、主要道路)。 附彩繪示意圖(遊憩與消費地點、主要道路)。 從中正區以後附有跨頁的大幅彩繪地圖(重要道路及重要建築的肖像圖示)。
影像特徵
二、
照片 1..黑白照片。新闢道路(路口、橋樑)、公共建築、學校、公園、新建住宅、社區、寺廟、工廠、區長辦公與市長訪查照片。
2.攝影角度多為全景、正面,以表現建築物之宏偉為主。
3.大幅與中幅照片穿插,大多為100平方公分,大者約250平方公分。 1.彩色照片。除少部分重要建築物與街道正面全景照片外,大部分為表現市民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照片,以人物及活動(如購物和遊憩)為主,多室內與近景特寫照片。攝影角度與拍攝主題皆多樣化。
2.不同大小照片穿插配置。大幅照片約500平方公分,偶有滿版照片。 1.彩色照片。重要公共與歷史建築物、街道和風景多為全景照片。多寺廟、古蹟、步道與風景區照片。少部分為市民活動照片(購物遊憩為主),以及物產、名人和特殊景點的特寫近照。
2.不同大小照片穿插配置。首頁通常為跨頁大幅照片(約500平方公分) 1.多為餐廳、市場、攤販、遊憩地點照片。多餐廳與其他場所的室內與門面照片。僅有少部分重要建築物及街區的全景照片。
2.大多為小幅照片(約50平方公分)。 1.多古今對照的照片。照片多樣而豐富,公共建築與街景為全景正面照片,餘皆為市民活動與受訪人物的特寫或近景照片。
2.不同大小照片穿插配置。
備註 市政建設報導。 1.《我愛台北》系列報導。
2.缺建成區。 《台北城的故事系列》(趙莒玲文,吳三郎圖)。 《文化地圖》系列。 《新世紀‧台北‧思想起》專題(每區分兩期刊登)(李秀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