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秦汉城市史研究(之四)

发布日期: 2007-03-26      浏览次数: 2533  




注释:

[1]陶希圣:《西汉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西汉长安的市》,载《北平晨报》19361125日。《战国时期商业都市的发达》,载《中央日报》1947514日。

[2]刘敦桢:《汉长安城与未央宫》,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3期,1932年。

[3]例如王国维《秦都邑考》(载《观堂集林》卷十二,《王国维遗书》1983年影印本)对秦都邑所在进行了钩稽考索。关于今福建地区汉代城市的分布有叶国庆与劳榦的讨论,参见叶国庆:《古闽地考》,载《燕京学报》第15期,1934年;劳榦:《汉晋闽中建制考》,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卷第2期,1935年;叶国庆:《治不在今福州市辩》,载《禹贡》第6卷第2期,1936年。

[4]  []足立喜六著,杨鍊译;《长安史迹考》,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此书近年王双怀等重译(《长安史迹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那波利贞:《中国都市的研究》,载《时事类编》第5卷第9期,1937年。

[5]如吕思勉《秦汉史》(开明书店1947年版)60万字,专题部分依次讨论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人民生计、农工商等实业、人民生活、政治制度、学术、宗教。述及汉代城市时只有与市有关的一段文字。

[6]刘运勇:《西汉长安》。中华书局1982年版。王学理:《秦都咸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傅筑夫:《中国古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氏著《中国经济史论丛》上册,三联书店1980年版。

[8]分别参见前揭傅筑夫文;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5248页;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载《文物》1985年第2期,张鸿雁:《与西欧中世纪城市比较——春秋战国城市在兴起过程中的特点》,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毕道村:《论中西封建城市产生的不同原因的关键》,载《社会科学》(上海)1985年第10期。

[9]雒雷:《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经济结构试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0]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第144146页。

[11]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载《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2]张鸿雁:《论战国城市的发展》,载《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13]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9250284286页;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第147页。

[14]何兹全:《汉魏之际封建说》、《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均载氏著《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7419页。

[16]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第249250页;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第147页。

[17]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第255页。

[18]王珍:《东汉首都洛阳工商业的畸形发展》,载《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

[19]张南、周伊:《秦汉城市发展论》,载《安徽史学》1989年第4期。

[20]李绍连:《试论中国古代都城性质的演变》,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

[21]研究文章参看刘庆柱:《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载《文物》1976年第11期;王丕忠:《秦咸阳宫位置的推测及其他问题》,载《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考古发掘报告参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载《考古》1962年第6期;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载《文物》1967年第11期。概述文章参看陈国英:《秦都咸阳考古工作三十年》,载《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年来陕西省文物考古的新发现》,载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王学理:《秦都咸阳考古的回顾与研究概述》,载雷依群、徐卫民主编:《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丕忠:《咸阳名称由来新解》,载《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王丕忠:《阿房宫与阿房宫赋》,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魏效祖:《咸阳宫探索》,载《考古与文物丛刊》第3号,1983年;何清谷:《秦阿房宫管见》,载《文博》1988年第3期;吕卓敏:《从考古资料看秦汉时期咸阳的制陶业》,载《文博》1989年第3期;李健超:《霸上与长安》,载《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期;张海云:《霸城新证》,载《文博》1986年第2期;辛德勇:《论霸上位置及其交通地位》,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再论霸上位置》,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三论霸上位置》,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l期。

[23]史念海:《中国古都学刍议》.载《中国古都研究》第3辑,1987年;侯甬坚:《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载《中国古都研究》第4辑。1989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397398页。

[25]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等:《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载《文物》1974年第1期;罗哲文:《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见的一些古建筑》,载《文物》1974年第1期;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6]刘志远:《汉代市井考》,载《文物》1973年第3期;刘志远等:《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5760页;曹婉如:《秦汉城市局部地区的研究——成都市西部东汉墓出土市井画像砖》,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27]崔璿:《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载《文物》1977年第5期,郭宝钧:《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址》,载《考古通讯》1956年第1期;郭宝钧等:《一九五四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黄展岳:《一九五五年春洛阳汉河南县城东区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载《考古》1961年第6期;群力:《临淄齐国古城勘探纪要》,载《文物》1972年第5期;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齐国古城的排水系统》,载(考古)1988年第9期;《河北武安午汲古城发掘记》,载《考古,1957年第4期,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试掘》,载《考古》1960年第10期,福建省博物馆:《崇安城村汉城探掘简报》,载《文物》1985年第ll期,沈仲常、陈显丹:《四川广汉发现的东汉雒城遗迹》,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8]陈直:《福建城村汉城遗址时代的推测》,载《考古》1960年第10期;福建省博物馆:《崇安城村探掘简报》,载《文物》1985年第11期;蒋炳钊:《对闽中郡治及治都治县地望的一些看法》。载《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29]关于这一时期秦城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参见杜葆仁等:《秦城址考古述略》,载《文博》1986年第1期。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399页。

[31]嘉谷:《关于西汉雍奴古城的地理位置》,载《天津日报》198313日;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载《社会科学战线》]983年第1期;刘伟毅:《平阳城与白马城》,载《山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何钰:《西汉天水郡治平襄城故址在今通渭城区考》。载《西北师院学报》1984年增刊;王仁康:《东汉金城郡治地理位置考》,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0期;刘满:《汉代金城郡治允吾位置的初步探讨》,载《兰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王仁康:《再谈汉代金城郡治的地理位置——与刘满同志商榷》,载《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张文轩:《汉代金城郡治及其考证》,载《兰州学刊》1981年第4期;吴浩生:《汉代甘肃略阳城考》,载《社会科学》  (兰州)1984年第6期;石泉:《宜城县建制沿革考辨》,载《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云津:《东汉永昌郡治城之位置》,载《思想战线》1982年第2期,钱伯泉:《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载《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侯灿:《论楼兰城的发展及其衰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陈汝国:《楼兰古城历史地理若干问题探讨》,载《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32]考古报告主要有:俞伟超:《汉长安城西北部勘查记》,载《考古通讯》1956年第5期,刘致平:《西安西北郊古代建筑遗址勘查初记》,载《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载《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载《考古》1958年第4期;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发掘简报》,载《考古》1963年第9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題》,载《考古》1960年第9期;王世仁:《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大土门村遗址)原状的推测》,载《考古》1963年第9期;《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载《文物》1978年第4期。

[33]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d年版。

[34]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载《文博》1984年第l期,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载《考古》1989年第4期。

[35]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载《考古》1987年第10期。

[36]黄展岳:《关于王莽的九庙问题——汉长安城南郊一组建筑遗址的定名》,载《考古》1989年第3期,何汉南:《汉长安城门考》,载《文博》1989年第2期;王子今、周苏平;《汉长安城西北区陶俑作坊遗址》,载《文博》1985年第3期;李健超:《被遗忘了的古迹:汉成帝昌陵、汉傅太后陵、汉霸陵城初步调查记》,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姚生民:《汉云陵、云陵邑勘查记》,载《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

[37]这一时期雒阳城的考古勘察参见阎文儒:《雒阳汉魏隋唐城址勘查记》,载《考古学报》第九册,段鹏琦等:《雒阳汉魏故城勘察工作的收获》,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1985)》,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3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载《考古》1973年第4期;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

[39]刘志远:《汉代市井考》,载《文物》1973年第3期;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2卷,第427433页;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146页。

[40]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页。

[41]朱士光:《汉唐长安地区的宏观地理形势与微观地理特征》,载《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1987年。

[42]辛德勇:《西汉至北周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陆交通》,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长安城兴起与发展的交通基础》,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

[43]刘云勇:《西汉长安》第11章,“长安的气候及其他”,中华书局1982年版。

[44]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169页。

[45]陈氏与秦汉城市史有关的著作有《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979年增订本。《秦汉瓦当概述》、《关中秦汉陶录提要》,均载氏著《摹庐丛书七种》,齐鲁书社1981年版。另有《三辅黄图校证》(详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