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地标的文化底色

发布日期: 2008-01-04      浏览次数: 2074  


城市新地标的文化底色

孙逊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和景观,它是一座城市的魅力之聚焦,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断又有新的城市地标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这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成为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同的文化立场。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而且必须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

   

    我们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和原有的城市地标形成一种既有承续、又有发展的对应关系

   

    近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正式动工建设。其中被称为东方之冠的国家馆设计方案,在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传统建筑中的斗拱榫卯穿插,保持了最为世界和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是平卧于其下的地区馆,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一寓,体现了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和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毫无疑义,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将作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并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本来,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和景观,它是一座城市的魅力之聚焦,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最具特色和标志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绵长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断又有新的城市地标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这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成为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同的文化立场。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首先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又因为中国疆域辽阔,在历史上分成许多大的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其地域所在又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这种中国特色地方特点集中体现在政治和文化上,王国维讲: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而且必须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反观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再也无法改变和挽回,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成为一座城市凝固的音乐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一。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和忠王府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又吸收了现代公共建筑的空间处理手法,它既不和边上的忠王府、拙政园争制高点,而且整个建筑灰白的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加之细部处理有很多创新之处,最突出的,如苏州园林最典型的太湖石造型,它改成了由大块片状石材垒成的山水盆景,既节省了造价,又令人耳目一新,所谓中而新苏而新,体现了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和原有的城市地标形成一种既有承续、又有发展的对应关系。这方面我们也许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前者代表上海开埠以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欧洲古典建筑群,凝重、端庄、厚实,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而后者则代表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多为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造型奇特,拔地而起,富有现代感,一派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两者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但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并成为今天新旧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我们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贝聿铭先生把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中而新苏而新六个字,可谓是深中肯綮之言。今天世博中国馆的设计同样如此,如果说国家馆的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那么地区馆的江南园林风格则体现了上海地处江南的地方特点;但无论是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它们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体关系。世博中国馆的建设,无疑又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为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永恒的纪念碑式的建筑。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文汇报2007-12-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