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框架

发布日期: 2007-11-23      浏览次数: 1706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日前在上海和苏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派代表参与了本次论坛。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城市及城市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以不同形式出现,并影响着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方向。都市是城市发展及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环节,其文化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环节,在它内部已蕴含了此前阶段如乡村、城镇、中小城市文化的要素与精华,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的迅猛发展为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从更全面的整体视角及更深刻的本质层次上研究都市文化提供了现实对象。
  
                                      都市文化学的世界性和前沿性
  
  上海师范大学孙逊教授指出,国际性大都市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发挥着世界性的作用。由于都市和文化的结盟,都市文化应运而生。而都市文化研究具有前沿性,是因为它所面对的都市文化经验和问题几乎都是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未曾遭遇的,这也是提出建立都市文化学的根本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认为,都市化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最高环节,无疑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国际化大都市,才能在最深刻的思想意义与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与规律。都市文化学是在当代城市化背景下新兴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对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理论框架和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问题进行学术探讨,不仅有助于都市文化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及深入的学术研究,也可以在实践意义上为当代人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减少自身异化、实现全面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种理性的方法、观念、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
  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指出,20世纪城市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城市带的出现。如果考虑到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带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巨大影响,我们就会意识到城市带在形成当代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功能。他还指出,当代都市群是抽象的现代性之具体化。因此,产生于其间的都市文化是现代性最为集中的展示,而对其的研究最有利于探索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明前景,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文学术的参照。
  上海师范大学钱文亮副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从而改变了过去城市在文化上受制于乡村、附属于乡村、不具有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品格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就是都市能够控制资本的流动和劳动力的聚散、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市场的运作以及控制信息、娱乐和文化的生产。而传统意义上作为经济实体的城市的普遍衰落,与强调文化功能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国际性都市的崛起,正是都市文化这一新学科命名的历史依据。
  
                                      都市文化学的基本要素和研究层面
  
  刘士林教授将都市文化研究分为5个基本要素:都市、都市文化、都市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都市文学和艺术、社会的都市化。其结构关系可以相应地表述为:都市是作为特殊文化形态的都市文化所依托的物质条件社会基础;都市文化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通过历史分期、文化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建构出都市文化的知识谱系;传统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既自觉地屈从于政治要求,也受制于一个时代的经济生产力,但在消费文明与都市化背景下,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获得了自律性及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都市文学与艺术则是都市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感性表现形态;社会的都市化与都市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不同,后者属于内部研究,而前者属于外部研究,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很大区别。中山大学高小康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社会学和都市文化学的多重视野。其基本学术框架包括:一、城市发展的历史与形态演变;二、当代都市的规模特征;三、都市形象;四、都市生活方式与市民理想;五、当代都市的城市精神。
  程相占教授指出,城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重要学术问题,西美尔、芝加哥学派等对此都有相关研究,可以作为国内都市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王纪人教授强调,对都市文化时空复合性的研究也应是都市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在城市建筑的空间上物态化和凝固化了,但在非物质的精神文化方面仍在延续。同时他还指出,都市文化研究应该在性质、比较、样态、都市人等层面展开,特别是对都市人的研究决不能忽略。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指出,都市文化研究既要有宏观研究也要有微观研究,前者指综合性的概括和叙述,后者指要素性的分析和诠释。他用3个英语介词,即in(内部研究,如文化的推动力、都市、都市文化要素、文化群落等)、on(上部研究,如政府行为、城市的各种组织形态、城市化进程等)、from(对都市的辐射影响的研究,如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全国乃至全球文化的影响)来解释这种关系。
  
                                     都市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方法论问题
  
  刘士林教授指出,目前的都市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但它们没有触及都市文化的深层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时尚文化等浅表层面。这就有必要将马克思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思想作为研究都市文化的总方法论。这个方法论的精华在于能帮助人们逻辑地把握事物的最高环节,并为他们处理各种研究城市文化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钥匙。只有在每一种方法与知识谱系中都抓住其逻辑上的最高环节,才能保证都市文化研究在学理上的先进性,使研究越出大众文化、文化批评等通俗学术形态,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理论与思想任务。
  中山大学高小康教授提出,在具体研究中应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一方面,都市文化的研究只有在历史的背景下展开,才不会对现实语境产生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强调对每一种批判的观点都要有一个辩证认识的过程,然后再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方法去探索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将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研究概括为14种的基础上,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副教授强调,要避开对都市的科学化、政治、经济、地理学与管理学的研究,而把重点落实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去。《文艺研究》副主编陈剑澜博士建议,在文学学科的背景上,应主动去接触一些如文化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著作,以充分扩展我们的学科知识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了解国内外都市文化研究的成果,从中努力提升出一两个核心理论和观念来作为我们研究的工具。
  
                                 构建都市文化学学科体系的中国经验及发展前景
  
  在对都市文化学现实意义的讨论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都市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也可以为都市人的精神成长提供一种理性的精神资源。
  俞立中教授认为,都市文化学研究对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都市虽然是文化的集中之地,但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之处。从这个层面切入,可以分析、化解许多都市的社会问题。二是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需要。在大都市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可以研究什么是我们城市的精神状态、如何保持我们的城市特色等。三是都市文化建设和机制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研究可以阐释都市文化特有的双刃剑性格,为政府决策工作提供理论的基础。
  孙逊教授认为,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不受商业原则单独支配、能够吸引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参与和共享的文化,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也是摆在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面前的实践问题。这不仅是文化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另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我国城市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处理好当代都市与传统、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母语与外语、母语中普通话和地方话的关系,也应当引起中国都市文化学研究的高度关注。
  钱文亮副教授指出,都市文化学学科的发生语境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后现代性与全球性,但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它的中国性。这是我们的都市文化学科能否为全球性的都市文化研究提供本土经验、显示本土价值与特色的关键所在。
  刘士林教授指出,中西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渊源不同:西方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与文学学科关系密切。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及其成果构成了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而近10年开始的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则为中国文学研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都市文化学的兴起,是因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也必将随着这种社会需要的进一步发展而获得巨大的发展。
  与会代表还就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对都市的影响、都市的文化功能、长三角城市文化的建构等都市文化的要素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次论坛同时推出了系列学术讲座,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滕守尧、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等分别以《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结构性比较》、《割裂与联通:艺术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性格与文化传统》为题作了精彩讲演。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