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娱乐区的兴起(1860-1872)(二)

发布日期: 2007-04-16      浏览次数: 3125  


                                              二、近代城市公共场所的雏形与管理

  在1845—1860年间,上海租界区分属英、法、美三国,面积多有变动,但外侨生活区的最初中心地是在英租界的外滩南京路西南一带。外侨以英侨为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国际性。21这里是英租界的核心区,处于美租界与法租界的连接中点,也是上海近代城市生活的发祥地。在1850年代这里率先形成一些基本的近代城市生活公共设施,如成片的外侨住宅,店铺、旅馆、俱乐部(1847)、图书馆(1848)、英国领事馆(1846,李家厂)、美国领事馆(1846,今九江路)、报馆(1850)、教堂(1866)等。跑马道的筑造始于1851年,18563月连接英、法租界的外洋泾浜桥竣工;10月连接英、美租界的苏州河桥(韦尔斯桥)竣工。邻近的老闸是早期租界华人的聚居地。而法租界、美租界的界址确定在1848年。直到1862年中期上海的法国人约一百人(不包括天主教会,其人数与此相似,多不住法租界),包括9名妇女,6个家庭。1860年代中期,法租界的主要公共场所似乎在并不起眼公董局广场。它的方位在任何地图上未标明。221865年租界区人口分布也表明,英租界是人口聚居最密集地段。
  1860年代,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核心区陆续设立。18593月,英国在华事务管理总部所在地决定自香港迁沪,创办于1850年的英文《北华捷报》,在1859年被指定为英国驻华使馆和首席商务监督公署发表公告的机关报。23英国领事馆是租地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工部局的诞生地。24工部局办公楼系租赁河南路的一幢房屋,附近有第一捕房(1855年,即中央捕房,河南路14号)、火政处(1866年)等。上海的近代邮政网络首先在这里落户。1861年英国领事馆在南京路设邮务代办(后取名英国书信馆),专为在沪英国机构和侨民寄递国外邮件。1863年工部局书信馆在江苏路(今四川中路)开业,收寄、投递本埠、其他通商口岸的互寄邮件。1865年发行邮票。186512月工部局书信馆在宁波设分馆,投递上海寄出的信件,并接受宁波居民寄往上海的信件。18729月工部局书信馆在上海总会、虹口美观领事馆外安装了2只信箱,18661867年共收递邮件133788件。25这里成为租界社会信息传递中心。租界近代城市市政工程与系列公共设施的兴建从这里起步,城市公共场所的雏形在1860年代初期出现。根据《土地章程》的规定,英租界外侨让出一些沿河滩地、道路等作为公用的地产;工部局保证这些广场、街道等场所已经作为公用,并对它们行使《土地章程》附则所赋予的权力。26故工部局的筑路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履行对让地外侨的承诺。首先完成的是界路(今河南路)、花园弄(今南京路)。在1860年前已建成今南京路以南的4条东西向干道: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及南北向干道山东路。1860年代初又添筑南北干道如福建路、广西路、浙江路。到1865年英租界已形成26条道路的干道系统(南北向、东西向各13条)。27这一片以马路为通道的棋盘式街区,方正、有序、便捷,显示出近代城市规划对土地的利用。而同期的美租界、法租界的筑路工程与英租界有明显差距。1863年美租界宽阔而好的道路只有2条:吴淞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均系私人修筑。是年美租界并入英租界,虹口的道路建设方纳入工部局规划中。法租界第一条马路是建于1856年的法兰西外滩马路(今中山东二路),后有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18601865年法租界的马路多集中法租界外滩一带。281860年工部局在推行马路工程的同时,对所有建筑房屋施行统一编号,悬挂门牌。291861年工部局首先在花园弄、马路(河南路与浙江路之间的南京路)、纤道路(九江路)、北门街(广东路)等主要干道铺设人行道。是年3月董事会又决定铺设租界内马路的人行道。1862年铺设系统的马路排水工程,将阴沟水排入苏州河与洋泾浜。在186618672月福州路、福建路、四川路、河南路及福建路与河南路之间的南京路,四川路与扬子路之间的广东路,南京路段的阴沟已全部完工。30186512月,在南京路外滩至河南路,工部局安装了首批10盏煤气灯,揭开了租界路灯由油灯跨入煤气灯照明的阶段,一年后发展为200盏(同期的虹口路灯仍为油灯)。法租界在18673月始有169盏煤气灯。在1865年工部局鉴于一些平行或相邻的主要马路名称相似,容易混淆,对路名予以局部调整:将江苏路(毗邻江西路)改为四川路,杭州路(毗邻汉口路)改为九江路等,并印制界内马路旧名、现用名、拟用名一览表散发通知。
  18663月工部局决定租界内华人居住区主要弄堂应以习惯沿用的中文名称来命名。在是年5月,英租界马路和大小弄堂的命名工作已接近完成。18669月工部局在英租界修建消防井9处,分布于公共娱乐区所在的公共场所的马路要道口。31由此,工部局为中外居民出行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简明的路牌、门牌识别标记,而通俗易记的路名、里名成为英租界地名的两大系列,为商家准备了沿马路开设店铺的宝地。租界的市场不再是传统城镇常见的临时集市,也不是屈居城外零乱的商街、货摊,而是与租界政务区、生活区为邻,是一个置于由纵横的马路组成的近代城市公共场所之中,以马路为通道的庞大消费市场,也是租界居民集日常购物消遣于一地,安全、便捷、实惠的公共活动场所。
  1860年代初期,上海租界进入城市化启动阶段。工部局的施政重心,投注于维护辖境内的安全、秩序与卫生,和对以马路为重点的公共场所的依法管理。短短十年,租界的市容大变、面目一新。1)严格控制民间武器私有。185411月,工部局扣留运进租界的武器,并抗议在经海关同意的西人界限范围内允许武器运送上岸。对将火药、硝石运进租界者以违反《土地章程规定》提出诉讼。322)整顿违章建筑。1850年代后期,租界房屋经大规模拆建换代后,茅棚、简易木屋被不同类别的民居商品房所取代。外滩的草棚、货摊被抹去,建筑围墙、突出式洋台或大门、商店外面的招牌等超出正当界限者,均提请业主纠正,维护马路畅行。3)全面推行马路依法管理。利用投标方式,与承包方订立道路修理、清扫和照明合同。由承包者开始履行道路的日常维修管理。将道路公共秩序的监督维护列入捕房职责,使用警力,保持租界平静、市容整洁、照明良好,制止乞讨活动等。33。对马匹在道路通行实行定时限制通行(自黎明至上午9时),自186137日起执行对违章者依法处罚。工部局还发布通告,禁止街头小贩使用单调唱卖声招揽生意。3418687月,英租界所有对公众开放的厕所均由工部局进行管理。186911月,工部局对马路实行每天清扫,必要时洒水,35伴随马路工程的推进,1860年代的租界消费市场呈现为三个特色。华洋杂居的近代城市环境,使中西并存成为租界商业的一大特色。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华人在1862年可供选择的房屋类别有外国房子、花园小屋、楼房,也有唐人房子、石库门、华栈、铺面房子、栈房。交易方式则有地产房产的租赁、买卖,有零拆出租、拍卖地基,也可委托的帐房代办手续。36居民的就业、消费逐渐纳入租界市场渠道后,作息有序,闲暇时间集中,使娱乐消费的滋长相对明显。晚清上海租界居民的休息娱乐从昔日岁时佳节的偶一休闲,变为每周甚至每天都能有的日常享受。对礼拜天的娱乐安排,连娘姨也不会马虎:第一关心逢礼拜,家家车马候临门。娘姨寻客来相请,不向书场向戏院37娱乐区与休闲区比邻。将外滩堤岸辟为休闲公共场所的计划与马路工程同步施行。
  1868—1869年担任工部局总董的金能亨,在1870年曾认为英租界的外滩是上海的眼睛和心脏,它有相当长一段江沿可以开放作娱乐和卫生之用外滩是居民在黄昏漫步时能从黄浦江中吸取清新空气的唯一场所,亦是租界内具有开阔景色的唯一地方38外滩与邻近的棋盘式马路商业区的功能恰成互补。外滩使人能走出城市紧凑严谨的环境,享受舒展恬静的自然情趣;而马路组成的公共娱乐区则使人尽情体验近代城市娱乐消费便捷丰富的魅力。同时工部局还另辟出5处场地作为驯马之用。39这些对娱乐区选址兼顾中外居民多元需求的安排,使近代外滩保持着宽阔通畅,成为上海的首位景观道路,堪与南京路商业区相媲美。晚清租界公共娱乐区的出现,预示着华人将成为影响租界市场消费结构变动的重要一翼。而在上海县城内,衙门前宽敞的官街是为了显示官府出行的排场。小百姓的公共活动场所只能借助于茶馆或庙宇前的空地。工部局以马路、人行道、煤气灯等营造了一个设施优越,以马路为通道,为租界居民共享的近代城市公共场所,体现了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的魅力:城市中心区为居民而存在;马路不仅承载车、人的往来移动,也是人们分享接触、沟通的空间。工部局在精心设计完成这一重大市政工程,履行其近代城市公共场所经营者、管理者职责的同时,却未及改善其长期租屋办公的状况,直到18662月工部局为购买靠近中央捕房南边一块地皮以建造工部局办公楼一事,尚在与业主洽谈中。于是,马路既是连接居民家门与租界公共场所的便捷通道,也是消费市场的走道,居民的日常生活、经营与市场消费朝夕相连。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