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都市中国
都市世界
热点透视
E研究院
English
世博会与上海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
2010-09-28
浏览次数:
1611
作者:杨剑龙 选自《秘书》2010年第5期
世博会历来是展示人类科技成果的博览会, 自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始, 倡导文明
进步、展示文明成果已成为历届世博会的基本理念。150 多年来的世博会历史, 在现代科技文明创新成果的展示中,不断加强了文化内涵,突出主题的文化色彩和强调展示馆的文化品位几乎成为举办城市与参展国家的共同追求,世博会已经成为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的盛会。
世博会的举办对于承办城市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极大地促进上海的文化建设。
一、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推进上海文化的发展。在上海世博会为期6个月、184天的展会期间,有24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约7000万人参观。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本主题下,各国的展馆设定了各自的主题:和谐城市(德国馆),畅想之洲(澳大利亚馆),宁静祥和(法国馆),创意之光(瑞典馆),文明的果实(捷克馆),让自然走进城市(英国馆),理想之城、人之城(意大利馆), 城市与和谐(印度馆),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西班牙馆)等。不同国家展馆展品的陈列,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
的盛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客人的到来,又将不同的文化带到上海,这必将推进上海文化的
发展。
二、在中国文化的展示中促进上海文化的建设。举办世博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机会, 以“东方之冠”命名的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系统地展
示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智慧。各省与直辖市展馆也确定了各自的主题:绿色家园,蓝色
梦想(广西馆),国之中,城之源(河南馆),都市桃花源(湖南馆), 丝路·城歌(甘肃馆),潮涌海西魅力福建(福建馆),齐鲁青未了(山东馆),无徽不成镇(安徽馆),中华水塔三江源(青海馆),无限城市(香港馆),山地森林(重庆馆) 等,以不同的地域风格呈现大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示,必将促进上海文化的建设。
三、在上海文化的呈现中扩大上海文化的影响。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也是向世界展示上
海文化的绝佳机会。除了在上海馆集中展示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外,世博会期间还将举办诸多
活动, 如欢乐盛装大巡游、舞台剧目演出、“三民”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演绎民俗风情、
展示民间艺术)、“年轻的世博”系列活动、社区市民活动、城市特别活动、企业特别活动、
大型世博主题秀等。让市民参与世博、让游客走进上海的过程,必将扩大上海文化的影响。
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对于上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个契机,加快上海的文化建设。
一、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在濒临黄浦江5.28 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里,建设不同国家和城区的展馆,形成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成为上海滩新颖的建筑景观。除此之外,上海加大了城市整治的力度,无论是新地铁、新马路的建设,还是城市建筑的修缮、粉刷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然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于其硬件水平,更体现于其软件状况。城市的管理、安全、服务等成为衡量城市软实力的依据,机场的服务、宾馆的接待、出租车的接送、商店的营业水平等已经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必须在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基础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上海的软件建设更上一层楼。
二、在上海市民迎世博活动中注重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承办世博会是上海市民的荣耀,市民们以极大的热情迎接世博会,迎世博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开展迎世博活动时,应该注重提高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首先让市民们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加深对世博会历史和上海世博会的了解。其次让市民们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外语问候语便于与外国游客交流。再次让市民们了解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一些基本风俗习惯,以便在交往中不违背对方的民族习惯,从而呈现出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
三、在世博活动的有序安排中建构上海文化之都的形象。世博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
包括世博场馆的设计建设,也包括世博会活动的策划安排。世博会期间,不仅世博展馆会成
为游客参观的场所,上海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大商场,甚至整个上海都将成
为游客观光游览之地。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其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已经得到重视,但是作为文化之都的特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世博活动的安排中,必须考虑如何强化文化内涵,注重建构上海文化之都的形象。
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蕴涵着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
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五个副主题。上海世博会在生动阐释各副主题的基础上,应该努力加快上海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