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城市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阿拉伯半岛上的古老城镇发展起来的城市;第二类是由阿拉伯人在军事扩张中建设的军营发展起来的城市;第三类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地区原有城镇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城市;第四类是阿拉伯人在和平时期兴建的城市。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城市规模较大,城市设施比较齐全,具有浓郁的伊斯兰色彩和独特的阿拉伯风情。
[关键词]阿拉伯城市;兴起;发展;特色
公元7世纪初期,阿拉伯著名思想家穆罕默德(约公元570-632年)历经艰难曲折,创立了伊斯兰教,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团结起来,大体上统一了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随即开始对外扩张,通过东进西伐、南征北战,相继征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波斯萨珊王朝控制的伊拉克,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波斯萨珊王朝。此后,骁勇善战的阿拉伯人出击中亚,进军北非,占领西班牙,于公元8世纪中叶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大大小小的城市星罗棋布般坐落在其辽阔的大地上。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城市以数量多、规模大、品位高著称于世。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后伍麦叶王朝首都科尔多瓦、马木鲁克王朝政治中心开罗,均排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繁华的城市之列。
一、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城市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城市是由阿拉伯半岛上的古老城镇发展起来的城市,如现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麦加、麦地那,也门的萨那等;第二类城市是由阿拉伯人在军事扩张中建设的军营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始建于公元635年的巴士拉,始建于公元638年的库法,始建于公元641年的开罗(初名“福斯塔特”,后改名为“开罗”),始建于公元670年的凯鲁万等;第三类城市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地区原有城镇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城市,如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阿勒颇,埃及的亚历山大市,突尼斯的突尼斯市,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等城市;第四类城市是阿拉伯人在和平时期兴建的城市,如始建于公元762年的巴格达等。
(一)阿拉伯半岛上的古城萨那
现位于也门西部的萨那,是由阿拉伯半岛上的城镇发展起来的城市。萨那始建于公元1世纪,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古老的城镇之一,后成为半岛南部商道上闻名遐迩的重要商站。公元6世纪初,希木叶尔王国(公元前115年——公元525年)的佐努瓦斯国王,首先将萨那城作为王国首都。公元525年,埃塞俄比亚人攻占萨那城,灭希木叶尔王国。575年,波斯人赶走埃塞俄比亚人,成为萨那的统治者。628年,阿拉伯人打败波斯萨珊王朝军队,占领萨那。
萨那进入伊斯兰时代后,修建了大量伊斯兰建筑,如清真寺、经学院等。630年兴建的萨那大清真寺,是萨那城第一座清真寺。该寺初建时规模不大,仅有12根柱子、4扇廊门。伍麦叶王朝第六任哈里发韦立德一世(705-715年在位)执政期间,萨那大清真寺得到扩建,后经历代君王修缮,,该寺变得十分壮观。该寺占地1万多平方米,共有12扇大门,高耸的宣礼塔直插云天。萨那大清真寺外壁上刻有精美的5古兰经6经文,寺内书库藏有大量珍贵的阿拉伯文手稿和书籍。
阿拉伯穆斯林重视社会生活和教育,讲究清洁卫生。公元11世纪时,萨那城里有100多座清真寺、12所公共澡堂、20所伊斯兰学院和学校、许多家商店,以及6000多幢民居。艾尤卜王朝(1171-1250年)时期,伊斯兰君主下令对始建于希木叶尔王国后期的萨那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和加固,使7座城门更加坚固和壮观。
萨那民居一般用石头和烧砖砌成,大多数为多层住宅。民居门窗普遍用古朴的伊斯兰雕花装饰,别具一格。1986年,以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著称的萨那老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的世界遗产名录。
(二)由军营发展起来的城市开罗
阿拉伯人在早期对外征服中,每当攻下一座城池,并不急于进驻该城,而是在合适的地方安营扎寨,以保持其部队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同时避免打扰百姓生活。远征的阿拉伯军队通常以氏族部落为军事单位,因此,阿拉伯军营亦分成若干区域,让各部落官兵及其随军眷属或战后迁来的家属分别居住。军营中央建清真寺,以便军民做礼拜。军营起初纯粹是阿拉伯军队及其家属的营地,后来又有阿拉伯乡亲和归顺阿拉伯人的其他民族人员落脚军营。天长日久,随着军营的居民越来越多,市场、学校、医院、图书馆、钱庄等设施相继建成,军营逐渐发展成城市。
开罗就是由阿拉伯人在对外扩张中建设的军营发展起来的城市。公元639年,阿拉伯名将阿慕尔率领高举伊斯兰教大旗的阿拉伯军队向埃及挺进,于641年4月6日攻破拜占庭军队在埃及的军事堡垒——巴比伦城堡。阿慕尔根据欧麦尔哈里发(634-644年在位)的命令,在巴比伦城堡外搭帐篷、建住宅等,并把它定为埃及新首府,取名福斯塔特。福斯塔特意即“帐篷”与此同时,阿慕尔在福斯塔特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阿慕尔清真寺是阿拉伯人在埃及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也是非洲大陆上第一座清真寺。该寺后经重建、扩建,至今犹存。
公元752年,阿巴斯王朝埃及省第二任省长艾布·奥恩下令在福斯塔特北面建设一座新城区。9世纪中叶,埃及省省长艾哈迈德·伊本·图伦在福斯塔特东北兴建一座新城区,并于876年-879年修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清真寺。公元969年,法蒂玛王朝大将昭海尔攻占埃及。昭海尔在福斯塔特附近兴建新市区,取名卡希拉。卡西拉意为“胜利者”。后来,威尼斯人把卡希拉译为Cairo,汉语则依据英语发音Cairo译为“开罗”。970-973年,昭海尔在新市区内修建了爱资哈尔清真寺。973年,法蒂玛王朝穆义兹哈里发(952-975年在位)将首都从突尼斯麦赫迪城迁至开罗,开罗日趋繁荣。公元11世纪时,开罗仅商店就有2万多家。
阿拉伯反十字军英雄蕯拉丁执政期间(1171-1193年),在开罗新建了两所医院,并于1183年在开罗穆卡塔木山上修筑了蕯拉丁城堡。该堡雄伟壮观,,至今仍巍然屹立。在马木鲁克王朝时代(1250-1517年),开罗又兴建了许多民居、商店、澡堂、医院、学校、清真寺等建筑,开罗的发展达到鼎盛。14世纪时,开罗拥有近50万居民,成为当时非洲最大的城市和伊斯兰文化中心之一。1979年,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伊斯兰开罗作为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的《世界遗产名录》。
(三)阿拉伯人征服地区的城市阿勒颇
现位于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8世纪,阿勒颇被亚述帝国吞并。公元前64年,阿勒颇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公元636年,阿勒颇被阿拉伯人征服。
阿勒颇是阿拉伯人在征服地区原有城镇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城市。公元10世纪,是阿勒颇城的黄金时代之一。当时的阿勒颇城,成为独立的哈木丹王国(945-1003年)的首都"特别是赛义夫·道莱(意为“国家的宝剑”)执政期间(945-967年),积极倡导学术文化,大力兴建学校、图书馆,打败拜占庭军队,文治武功卓著。12世纪时,阿勒颇居民在反抗十字军东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1260年1月,阿勒颇城遭到蒙古军队的洗劫,损失惨重。同年9月,埃及马木鲁克军队在约旦河左岸贝桑附近的艾因·扎鲁特成功阻止了蒙古军队的西征。在马木鲁克王朝时代,阿勒颇城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商业、教育再度蓬勃发展。
阿勒颇城以城堡为中心,在城堡周围兴建了大量的民居、学校、商店、澡堂、清真寺等。阿勒颇古城堡始建于2000多年前,后几经修缮。赛义夫·道莱执政时,大规模翻修了该城堡。13世纪时,该城堡得到进一步加固。阿勒颇古城堡建在一个人工修筑的高地上。高地约高45米,面积达19万平方米。古城堡高38米,占地约15万平方米。古城堡围有高12米至13米的石墙,外围是一条宽30米、深22米的壕沟。古堡有6座塔楼,塔楼辟有了望孔、喷火口和箭孔,壁垒森严。城堡有7座大门:雕塑着两条缠绕在一起的大蛇的蛇门,雕塑着一对坐狮的双狮门,雕塑着一哭一笑两只狮子的3号门,以及4号门、山门、北门和秘密门。古城堡内设施齐全,有考究的王宫、清真寺,美丽的花园和很大的地下仓库,还有安装了陶制热水管、冷水管的澡堂等。该城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至今坚如磐石,巍然屹立。
阿勒颇大清真寺位于阿勒颇城堡的西面,始建于公元7世纪,后于12世纪依照大马士革的伍麦叶清真寺进行重建。该寺巍峨壮观,宣礼塔高耸入云。寺内装饰精美,漂亮的壁画、精致的石雕等堪称艺术精品。该寺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
1988年,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阿勒颇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的《世界遗产名录》。
(四)“和平城”——巴格达
巴格达是阿拉伯人在和平时期兴建的著名城市。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于公元754年继位后,首先平定了内乱,然后决定建立新首都。
为选择新都地址,曼苏尔派人四处勘察,最后确定地处两河流域之间的巴格达为新都城址。公元762年,曼苏尔亲自主持巴格达城奠基仪式,亲手放上奠基石。为了修建巴格达城,曼苏尔先后从帝国各地抽调约10万名建筑师和建筑工人。经过建筑工作者4年多辛勤劳动,巴格达城于766年初步落成"曼苏尔把巴格达称为“和平城”。
巴格达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城为圆形,直径2352米。城中央是一座大广场,广场中间建有哈里发宫,哈里发宫周围建有政府机关、国库、兵营等,构成紫禁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四条大街像辐条一样从中心区通向四座城门:东北门——呼罗珊门,西北门——沙姆门,东南门——巴士拉门,西南门——库法门。城门用铁制成,城墙用砖砌成,城墙外修有护城河。
773年,曼苏尔下令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兴建一座卫城,又称“东城”随着东城的迅速发展,东城与西城逐渐连成一片。
巴格达城作为阿巴斯王朝新首都,很快兴旺发达起来。相继修建了清真寺、犹太会堂、基督教堂,商场、澡堂、旅馆、医院、学校、公园和大量民居。市场上各种商店鳞次栉比,包括来自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在内的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相当繁华。
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执政期间,下令在巴格达修建了一座收藏珍贵图书文献的书库,并把该书库命名为“智慧宫”(亦译“智慧之家”)[1](第8页)。第七任哈里发麦蒙(813-833年在位)博学多才,酷爱希腊哲学,重视文化事业。在他执政期间,耗资20万第纳尔,将“智慧宫”扩建成一所集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2](第376页)。以巴格达智慧宫为中心开展的阿拉伯翻译运动,持续了100多年。阿拉伯学者把大批希腊、罗马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和许多波斯、印度文学、史学、医学、天文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为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阿拉伯史学家赫推布·巴格达迪(1002-1072年)记载,“在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有书店近百家,清真寺数千座,澡堂上万家,全城居民人数多达数十万。” [3](第79页)巴格达成为中古时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除了上述名城外,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著名城市还有: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格拉纳达,以及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花拉子模等。
据史料记载,阿拉伯人治理下的科尔多瓦市市容整洁,街道宽阔,清真寺壮丽巍峨。科尔多瓦市有大学和学校27所及70所图书馆。穆罕默德一世(852-880年在位)创建的科尔多瓦图书馆,到哈克木二世(961-976年在位)执政时,该馆图书已达40万册。哈克木二世不仅派人四处收购图书,还把自己珍藏的图书赠给了这所图书馆。教育质量高、学术空气浓厚的科尔多瓦大学,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欧洲学子们向往的圣地,学者云集。巍峨壮丽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一直保存到现在,至今仍然是西班牙的名胜古迹。
二、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特色
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形形色色,有的呈方形,如开罗;有的呈圆形,如巴格达。阿拉伯不同地区城市的社会生活五光十色,如地中海沿岸城市亚历山大,颇有古希腊文化的遗风;大马士革等城市充满罗马情调;萨那等阿拉伯半岛古城更多地继承了阿拉伯传统风习;而巴士拉等城市,则吸收了较多的波斯文化神韵。但是,中古时期的大多数阿拉伯城市普遍具有以下三个相同的特点:
(一)浓郁的伊斯兰色彩
阿拉伯城市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具有浓郁的伊斯兰色彩和独特的阿拉伯风情。一般中等城市都建有数十座规模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大城市则建有数百座风格迥然的清真寺。高大的宣礼塔林立,成为阿拉伯城市的显著标志和独特景观。城市、城区、居民区往往以清真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展开。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居民的服饰别具一格,阿拉伯男士身穿典型的白色阿拉伯大袍,聚在一起悠闲地谈天说地;阿拉伯女士身穿黑色大袍,脸戴面纱,行色匆匆地出没在街头巷尾。
(二)相对齐全的城市设施
阿拉伯城市的设施比较齐全,市区内医院、学校、商店、旅馆、澡堂、作坊、清真寺、图书馆、广场、教堂、公园、市场、书店、钱庄、水塘、墓地以及娱乐场所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由于阿拉伯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市区内建有许多公共饮水处,免费供过路行人饮用。富有人情味的公共饮水处,构成阿拉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城市面积大,人口多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城市规模较大,一是城市面积大,二是居民人数多。“公元9世纪中叶,巴格达城区已延伸到底格里斯河两岸,城区面积达四千公顷,超过了君士坦丁堡的1400公顷和罗马城的1366公顷。”[4](第188页)
10世纪时,科尔多瓦市“有居民五十万人,有清真寺七百座,有公共澡堂三百所,其华丽仅次于巴格达和君士坦丁堡。”[5](第623页)
14世纪时,开罗有居民40多万人,叙利亚的阿勒颇、大马士革和突尼斯的突尼斯市居民人数均超过10万人。而“当时西欧没有一座城市具有开罗的规模,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和巴黎可能有10万居民,而英国、低地国家、德国和中欧的城市则较小。”(第111页)
中古时期兴建的阿拉伯城市开罗、巴格达等,以及在该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麦加、突尼斯、大马士革等城市,经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洗礼,至今仍在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桑巴斯·阿巴斯.智慧之家1200年[M].巴格达:伊拉克智慧院出版社,2000.
[2] 威尔杜兰.拜占庭、伊斯兰及犹太文明[M].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5.
[3] 赫推布·巴格达迪.巴格达史:第1卷[M].巴格达,1960.
[4] [苏]赫勒杜夫,等.5-15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史研究[M].莫斯科:前进出版社,1989.
[5] [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下册[M].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HOURANI,Albert.AHistoryoftheArabPeoples[M].Cambridg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