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大上海”文化脸谱的历史建构

发布日期: 2010-10-16      浏览次数: 1830  

从多元聚焦到多维聚合

近代以来“大上海”文化脸谱的历史建构:
从多元聚焦到多维聚合
张力
(咸阳师范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大上海”是上海近代所塑造并且一直保存下来的展现给世人的文化脸谱,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里
的“万国博物馆”租界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十里洋场”,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红色之都”。在这一过
程中,殖民时代、革命时代、建设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文化历史记忆是如何被重新构建?本文从不同的人
(元素)与群体(阶层)之间在形塑 “大上海”文化脸谱过程中互相碰撞、冲突和妥协的复杂现实出发,
探究各种利益群体是否都有自我表达的畅通渠道,是否都能参与决策过程,是否都能公平地在此过程中得
益。
关键词:大上海;文化脸谱; 历史;建构
中图分类号:K295.13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文化脸谱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市文化脸谱形成的重
要基础是基于城市历史现实特点的文化元素。但在中国城市化运动中,存在诸多与此相冲突
的落后畸形观念与愚昧幼稚行为,使得中国的城市文化脸谱缺失或文化脸谱不突出极为普
遍。不仅影响到城市形象和城市生活品质,也制约着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
提高。
作为城市文化脸谱的重要构成元素的城市特色是由诸如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产品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一系列特色构成的综合体。其中,历史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城市文脉,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保持传统文化底蕴是经营城市的底线和打造城市品牌的起点。
上海是中国大陆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影响上海的欧美等各国文化融合而逐步形成,
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
格。本文本文试图从突出城市文化脸谱的构建视角探究“大上海”文化脸谱的塑造与其发
展的历史脉络。
一、城市与文化脸谱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最根本的是它的“文化力”。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既传承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和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
作为人类文化在当代的最高表现形态,城市文化表现出人类生活世界从未有过的复杂
性、多元性、不稳定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它聚集、沉淀、吸纳以前所有文化,包括现有文化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在当代特有的物质条件、科技条件上创造全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模式,从而对城市建设形成前所未有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对城市形象进行有效塑造。
文化,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生命。城市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或者说,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在文化研究中,文化被看作是制造意义的社会情境,城市文化直接表现为城市内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1][p,]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
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那么,制造怎样的文化名片?如何制造自己的文化名片?这就
成为城市文化营销与定位中所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了。
城市既是经济载体,也是文化容器。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不妨好好提炼出自己的特
色,以此作为城市再定位的契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寻出更好的出路。而文化资源稀缺
的城市也不必着急,可以在经济的发展中涵养属于城市的新文化。
二、上海的城市文化脸谱:“大上海”
“中国的城市要走向国际,提高综合竞争力,应该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包括文化方面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丢弃民族的东西。对城市而言,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意味着城市生命的衰竭。所以,在文化多元化过程中,既要加强城市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也要注意努力保护和营造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2][p,20
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这些多歧性的元素,包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同,外来文化之中,还有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的
区别,而西洋文化之中,又有清教徒文化与拉丁文化的紧张。
过去的上海本是一个租界,西方、东方大中小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这里盛行,早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曾以租界文化为中心氤氲出中国早期的小资文化。再加海派文化素以雅致为特点,上海人则一向以来以讲究生活闻名。如此上海成为全国小资的发源地,自
然无可非议。当然,如今上海流行的小资,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都跟解
放前上海的那种小资情调已完全不一样,因为现在的小资代表的只是一种追求自由、简约、
轻松的生活方式。
上海城市文化性格与中外其他大城市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个性。她不像伦敦、巴黎,也不像中国的北京、西安是从传统的中心城市演变为现在的大都市,也不像孟买、新加坡是在殖民主义者控制下从荒滩上建设起来的。
  上海近代以来的非上海籍外来人口始终占绝大多数。据历年统计,最高的年份是1885
年和1950年各占85%,最低的年份是1935年和1946年各占79%.这一特点使上海城市文化
的异质程度较高,往往是主随客“变”,而不是客随主“变”,充分体现上海的宽容性与
开放格局。
  (一)从物态文化来看。上海有豫园等典型的明清江南园林,也不乏带有地方特色又吸
收了西方因素的石库门民宅;上海有英国新古典建筑代表的汇丰银行,有法国式的装饰主
义建筑代表和平饭店,又有美国式建筑的代表上海大厦、上海市总工会等;有众多的地中海
风情的西班牙别墅,又有马勒别墅那栋德国巴伐利亚路德维西王朝时代的城堡式别墅;还
有北欧式民居和东瀛日本式的住宅;解放后又有一些俄式建筑,如今更有许多新的代表当
代最新水平的建筑如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维斯汀酒店等等“巨无霸”拔地而起,万国
建筑的美誉更加充实。
(二)从形态文化来看。上海的绘画、舞台、影视艺术连同上海人的饮食菜肴师承广泛、丰姿多彩、精致曼妙、新颖时尚。上海的滑稽戏在同一场景下会听到浦东本地话、苏州话、宁波话、苏北话甚至广东话等方言,最能反映上海五方杂处的特性。精英与大众、高雅与世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镶嵌,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在上海人的文化性格之中,充满了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与波希米亚(流浪文人)两种“基因”的对峙,以致于最后融合成上海独特的“小资”情调;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海既曾经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重性格。
三、“大上海”文化脸谱的历史构建:从多元聚焦到多维聚合的“融合”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传播上海城市精神的最佳时机,也是一次展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平台。通过这次契机,上海会更好的实现城市的多元化,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文化个性则是城市及其市民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个性恰似一个人的性格,个性强并不等于优点多。一个人个性太强,也可能造成与人交往困难。一个城市文化个性奇特,则往往不利于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城市中多元主体必然出现“多元文化”,而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碰撞就不可避免了。坦然而言,不少国人的内心深处,多少还是夹杂着一些“狭隘”的情绪在里面,对外来文化(其实主要是针对“外省文化”)排斥、轻视甚至抵触的问题时有发生。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城市文化正呈现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趋势 ,一方面它体现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也对传统城市文化构成威胁。全球城市化带来城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2010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紧紧抓住了国际上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趋势。
(一)多元聚焦。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程度。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多元性,方才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形成了五彩缤纷的精神文化产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充分揭示了城市化进程,给予我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美好的变化。多元文化并非意味着各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对立,而是说明,多元文化必须相互借鉴,逐步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中国自古讲求“和”的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大聚会,东西方文化将在世博会的大舞台上交流与融汇。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混在一起,而是经过理性的交锋、碰撞和长期的磨合、酝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有序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过程从文化上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包容和吸引的过程,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最终为城市大多数人所认同、理解和接受,甚至逐渐趋于形成一种新的更有活力的多元文化现象,开出城市多元文化的鲜花,结出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盛果,使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城市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使城市文化更加先进和具有生命力。
上海做为国际大都市,正在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大融合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在此进行激烈的碰撞、交锋与融合。在上海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大都市之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从而构成一系列本质性的矛盾统一体。
(二)多维聚合。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历史上的上海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国内文化精英曾经在这里汇聚。上海本地人与外乡人混居,客观上促进了上海文化和经济繁荣。从全国各地移居来的农民、手工艺人、知识分子,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中,感悟现代文明真缔,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这是上海对于中国的极大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基本单位已不是企业,而是城市,特别是大都市,这一竞争力中也包括了城市的文化要素。因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最集中表现,同时,大都市又是多元文化集聚与融合的空间。文化的多元性如同世界的多样性一样,在大都市里能得以充分的展示”。[3][p,38]
城市文化实质上是人的文化。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实质上是人的友好交流和交往。历史而言,城市文化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乃至不同种族的人汇集和定居在码头、路口等交通塞逐渐演化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产生之初就是多元文化的集合,并通过交锋、摩擦最终稳定下来,发展成为自己的特色。城市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和平或战争时期,总是经历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锋、碰撞和磨合,落后的文化现象自然消退和消失,先进的文化保留下来,并通过重新改造,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点,然后积淀下来形成新的文化现象流传下去,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消灭另一种文化,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截然分开。
多元文化融合让城市更加和谐美好,更加有吸引力。狭隘的、固步自封的城市文化无法汲取先进文化的生命源泉,缺少吸引力和活力,丧失了发展机遇,自毁发展前途,注定走不了多远;包容并举的城市多元文化,就像巨大的磁场一样,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吸引着各地优秀的人才,容留和吸纳着各地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着自己,使城市更加有魅力,更加迷人,更加有活力。
梳理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思路后,我们如何更进一步,对待这种思潮对于城市文化的作用呢?如何看待其对于“大上海”文化脸谱建构的影响呢?首先,城市文化的发展应该公平的和自由的。文化没有对与错,只要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城市应该提供其接受和发展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应当对每一种文化都是平等的。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凭借现世的价值观对一种文化作预设判断,并且由这种不科学的评判来决定城市提供给它的待遇。
其次,对于多种文化的冲撞应该冷静的面对。多元文化之间,除去互利的交流与沟通,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理性的城市应保持足够的冷静,而这将是对文化自主最大的信任。文化也是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最后,应该关注城市文化,制定周详的发展战略。本土文化要面临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样外来文化要应对如何本土化的问题,所以城市的多元文化在流动中才会更显光彩。要保持必须在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加强和促进文化的进出城市。
四、“大上海”文化脸谱与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2。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 “多元文化主义对文化的继承和历史的维护不符合关于自我、认同与文化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具有二元对立的心理特点:即一个人既面向过去, 也面向将来;既致力于保存过去的根,也致力于开创通向未来的路;希望成为公众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保持私人空间和自治;既盼望有归属感,也保持个人的独特性”。[4][p,193]
在一些国家,城市文化营销的战略研究及实践运用已经很成熟,手段也可谓层出不穷。一些国际性都市常常通过开展国际性的文化演出活动、公关推广、事件整合宣传来塑造城市的品牌个性,吸引世界各地的商家、游客,如巴黎、纽约和米兰等。也有些城市以某一方面的功能或资源优势为“卖点”,来争夺世界性的会议、体育赛事和文化演出活动的主办权,如夏威夷、日内瓦和巴塞罗那等。
城市脸谱的塑造意味着需要将城市的品牌定位与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管理、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整合、树立文化、发展旅游、部门协调等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思路决定出路,城市发展战略思维决定城市品牌的形成。
首先,必须盘清“家底”,客观认识本市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资源要素、人文景观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厘清长处和短处,找出比较优势是打造城市品牌的第一步。其次,要合理规划、科学定位。城市品牌定位就是要依据城市特点和优势条件及未来发展战略,设定品牌核心战略目标,定位是建立品牌的指__________导方针,品牌定位必须体现独特性、差异性、市场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定位既要符合城市发展战略、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空间格局、城市形象包装等的要求,又要为市民与消费者所接受及国际社会所认同。城市品牌定位还必须和它的历史文化的精神气质结合起来,赋予其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真正的魅力。
最后,要确立准确凝练的城市特质表述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标志物”有助于突出
城市差异性。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打造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品牌既是经营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现代化要求、还是积极参与国际城市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如何有效地规避城市品牌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是加快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化进程、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结语
“大上海”的文化脸谱是由上海特殊的城市的历史和现实所共同塑造的,经过了一个从“元”到“维”的累积,最终为形塑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文化实“体”奠定了基
础。

参考文献
[1] 于贤德.20世纪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道路[J],开放时代,2000(10)
[2] 舒长根.城市文化多元融合与民族文化保护[J],城市问题,2004(04)
[3] 褚云茂.世博会与城市文化的多元素[J],中国会展,2005(05)
[4] 陈国贲.城市的内在混合性:一项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5(03)
"Greater Shanghai"’s cultural scene in the history of construction: from
the multi-focus to multi-dimensional aggregate
ZHANG Li
(President Offic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Abstract:"Greater Shanghai" Shanghai is modern and has been preserved and shaped by the show to
the world the cultural scene, from the semi-colonial semi-feudal society of the "universal museum"
concession to the national capitalism "Ten foreign field", to the socialist P.R.China’s "Red Capital." In
this process, the colonial era,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period of constructio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emory is how to rebuild?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people (elements) and groups
(classes) in the shape between the "Greater Shanghai" cultural scene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e
collision,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of the complex reality to explore whether the various interest group shave a smooth channel for self-expression whether it can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t can be fair in this process benefit.
Keywords: "Greater Shanghai"; cultural scene;Historical;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
张力,1983年7月出生,陕西礼泉人,哲学硕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现任咸阳师范学院党委、校
长办公室秘书,研究方向为自然辩证法。曾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本文转自“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