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都市文化

发布日期: 2010-11-05      浏览次数: 1475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基地都市文化中心 刘士林 来源:2010年4 月23 日第10 版《文汇报》

世博会对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贡献,从都市文化层面上看,大都市最大的问题是防止“罗马化”。
由于人口、资源等在短期内向少数国际化大都市,一种更可怕的“罗马化”现象正在人类的生活世界中迅速泛滥开来。竞技场、高耸的公寓楼房、大型比赛和展览、足球赛、国际选美女比赛、被广告弄得无所不在的裸体像、经常的性感刺激、酗酒、暴力等等,都是道地的罗马传统。同样,滥建浴室,花费巨资筑成的公路,而尤其是广大民众普遍着迷于各种各样的耗资巨大而又转瞬即逝的时髦活动,也都是道地的罗马作风。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忠告与担忧,并没有引起当代大城市的足够重视,相反却是“罗马化”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坏理念”:工厂和市场的规模标准很快传播到大都市的每一个其他机构。要有最大的博物馆、最大的大学、最大的医院、最大的百货公司、最大的银行、最大的金融集团和公司,这些都成了大都市的基本要求。当代大都市中普遍存在的罗马化发展模式,是它们规模失控、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的根本原因。
经济型城市化模式带来的诸种后遗症,是人们开始反省与批判当代经济城市发展模式的现实背景。它根本上涉及的是对城市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的问题。其中,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最早的觉醒者之一。在20 世纪末的一次会议上,一生致力于“富民”的费孝通先生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吃饱穿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art,也就是艺术……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理应为此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条件。所以说,城市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同时还要使人感到生活得愉快、自由与有意义。至于如何实现美好的生活,费孝通先生寄希望于在“科技兴国”之后,来一次更伟大的“文艺复兴”。
世博会是全球艺术的大舞台,期间丰富的艺术活动,有助于消除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在经济大都市发展中的负面影响,用丰富的艺术享受丰富都市人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使上海与长三角都市群摆脱其“经济发达,文化简单”的初级文明形态,对中国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某种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这是经过很多城市发展的代价换来的,来之不易,因而我们的期望是,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尽管很快会过去,但由世博会唤醒的文化精神成为永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