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发布日期: 2007-04-14      浏览次数: 2051  


 

〔摘要〕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性别视角,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 使研究更接近于现实。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 同时, 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 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 城市社会学;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视角

一、女性主义: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

在20世纪60到7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之后,女性/女权主义在世界各国由社会运动逐渐进入学术研究领域, 并对当代思想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或快或慢地发散到了多个学术领域和教学领域, 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 都将包含与女性主义研究有关的观点、思想及材料”〔1〕。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 “性别关系问题对于社会学分析来说是如此根本, 以至于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并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这说明, 女性主义社会学不仅仅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而且, 女性主义可以并应该渗透于社会学的其他分支研究领域, 丰富各相关分支社会学的理论, 并使社会学研究更加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 有学者指出, 作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女性主义将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学的观察方式、思考方式以及问题意识”〔3〕。

在国外, 女性主义对城市研究已给予了多方面批判与反思。“女性主义地理学”认为, 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 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 给城市建设打上了性别不平等的深刻烙印, 并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因此, 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单纯依靠技术组织和技术创新是难以实现的, 必须换一个角度, 即从女性的角度来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思考。〔4〕“西方城市社会学女性主义学派”认为, 城市与住房的发展加剧了男女不平等, 他们从城市住房制度、住房的意识形态分析、居住环境以及住房资源分配等角度, 分析了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与观念规范下, 女性如何沦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在城市机动性研究中, 女性主义对城市规划与城市住房设计等均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国外女性主义对城市的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批判精神展示了对城市与性别问题的新认识。

在以往国内城市社会学研究中, 女性主义或社会性别视角基本上没有被纳入研究视野。在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中被强调的是老龄化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 以及社会歧视与社会公平问题等, 虽然根据其他领域的研究, 女性在老龄化、就业与贫困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存在着十分严峻的问题, 但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以不分性别的数据分析出现的。除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其他城市问题研究均没有体现男女不同的需求。在社会公平问题中被强调的是城市原住民对城市新移民的歧视、富有者对贫困者的歧视, 而很少关注其中的性别不公问题。同时, 即使女性问题被给予一定的关注〔5〕, 也是作为弱势群体被关注, 而作为平等的城市主体, 女性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有别于男性的角色、需求与利益, 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与经济学家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来考察不同,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是当地那些共同的习俗情感与传统的集合, 具有某种心理机制与典型文化的特征。〔6〕在社会学家看来, “城市远远不止是街道、楼房和纪念碑的集中地,也不止是正式机构、社会阶级与阶层的聚集处。在这些确实存在或想象中的正式机构里, 有一个社会在起作用, 它是由个人按分类与交流的文化准则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的”〔7〕。可见, 社会学家所关注的是隐藏在城市现象表层之下的文化、意识与社会关系。当分析这些文化、意识与社会关系时, 我们就会发现城市的主体———城市人不是笼统、抽象的, 而是具体、实在的, 即是有性别、年龄、种族、阶层差异的人。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 这些人所拥有的习俗情感、所遵循的文化准则、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彼此不同。无论是文化意识还是行为规范, 无不对性别、种族、阶层等作出规定与限制。城市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其政策目标的制定与政策实施的后果不会符合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利益与需要, 其中隐含着对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者的区分对待。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研究城市社会学正是为了揭示城市发展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影响, 使我们对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的性别差异与不平等有所体察。

另一方面, 在城市社会生活中, 由于女性拥有与男性不同的生活经验, 因此, 她们对城市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在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中, 男女的角色和责任不同,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居住和使用方式也不同。因此, “如果对城市与环境的研究不包含‘性别’这一概念, 就不能理解城市现象。”〔8〕以城市里的公共厕所为例, 由于男女如厕所需时间不同, 女性平均是男性的2.5到3倍, 但男女公厕内蹲位数量相同, 甚至男厕中小便器更多, 从而导致在人群密集的车站、公园、超市、餐厅、高速路加油站等处, 女性经常要长时间排队如厕, 忍受生理的痛苦与不便。这种体验对于男性绝无体会, 他们只有在需要等待女伴时稍感不便。由于司空见惯, 男女两性对此都视为理所当然, 顶多认为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原因所造成, 却不会反思城市的公厕设计有何问题。这实际上体现了忽视性别差异的设计理念, 因为是以男性为标准, 没有考虑女性的需要, 造成女性使用者的不便。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与规划是为城市人方便而建造的, 但在这里我们看到女性如厕的“特殊需要”被忽视(其实也并非真的是“特殊需要”, 增加蹲位, 不过是满足女性的正常需要) , 归根结蒂, 与性别视角的缺乏有关。

目前, 中国的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不仅应当更加关注城市中的女性问题, 而且要从性别的角度来考察所有的城市问题; 不仅要为女性争取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且要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作出贡献。

二、城市与女性: 密不可分、互为促进

1. 城市发展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城市生活是一个高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 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空间形式。大规模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人的生活空间与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且人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解放。城市作为异质人群的集合地, 在这里, 自由思考不再被视为异端; 人的基本素质与精神境界随着生活视野的拓展而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 女性群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在西方, 无论是发端于20世纪初、为争取平等就业权和受教育权的女权运动第一波, 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旨在消除两性差别、强调性别平等的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 都发生在城市。伴随工业化进程, 妇女进入生产领域, 获得经济独立; 同时, 也使她们“深切感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不平等, 在国家的无权利, 在家庭没有独立的地位……她们所负的家庭责任, 社会并没有接受过来, 妇女对于社会负有两种义务, 而国家对于她们并没有予以特别照顾,……这些矛盾促进了妇女觉悟, 促进了她们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有些敏感的妇女, 最先接受这时代的思想,开始了妇女运动。于是妇女问题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遂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9〕。

女性弱小、附庸的传统角色在城市多元的、不再以体力决定职业与社会角色的新生活秩序面前发生了变化。“她们在城市里谈钱论价、参与政治动荡、挑战社会正统观念, 努力让自己在现代生活的猛烈旋涡中游弋自如, 将自己变成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客体, 也是其主体, 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矛盾, 多么痛苦, 多么崎岖不平。”〔10〕因此没有城市就没有女性解放运动, 没有女性主义。

2. 城市也引发了诸多的妇女问题

如果说城市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为女性觉醒创造了条件, 那么同时, 城市也引发了妇女问题, 使妇女生活的某一方面恶化, 或者使部分妇女陷于困境。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女性并未成为必然的受益者。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性移民, 因其年轻健壮、工资价格低、顺从好管理等特点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同时她们也经常要以健康受损、推迟结婚为代价。目前, 在中国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 女工劳动保护问题十分突出, 私人企业与外资企业老板对女工的安全生产与健康问题十分漠视, 并对女工的结婚与生育进行严格的限制。当地政府为吸引投资对此却不加干涉。另一方面, 移民劳动力对原有的就业市场造成冲击, 使得原城市女性丧失了就业机会。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 由于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不善, 走上破产或者重组的道路, 这些企业所在地被改作他用(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城市中特别突出) 。城市中原有企业搬迁或者消失, 这些企业中的女工往往失业或改行, 市区中女工数量大幅度下降。〔11〕

另外, 在城市化进程中, 色情服务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兴旺起来, 在中国也死灰复燃, 甚至成为某些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色情旅游与色情服务是伴随大量女工下岗及农村女性涌入城市而出现的, 许多女性将性工作作为就业市场不景气条件下唯一的谋生机会。色情业或许会刺激地区经济的某种发展, 但比起它所带来的恶劣的社会后果而言, 经济效益就微不足道了, 它将导致性病、艾滋病流行, 种族关系的冲突, 国际犯罪, 道德沦丧。性产业的兴盛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社会处境的恶化。

3. 性别平等与妇女参与推动城市的发展

性别关系表达了家庭和公共领域内的权力关系, 性别不平等在城市里体现为获得权力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不平等。将性别视角纳入到城市发展中, 意味着让妇女更为平等地获得权力。由于妇女处于弱势地位, 她们对城市问题往往更为敏感, 更容易感受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不够合理、不够人性化的地方, 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途径, 使她们的感受无法表达、无法传递给城市管理者。联合国人居中心和联合国环境项目联合开展的可持续城市项目中递交的一份报告指出: 人们普遍认为, 城市发展的障碍不是财政资源或技术缺乏, 而是管理不善。城镇的规划和管理中缺少性别视角, 这不仅带来不平等这样的道德问题, 而且不能吸收和支持全体市民, 尤其是女性对城市规划的想法、希望、建议和贡献。

目前, 世界各地的妇女正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对城市问题, 妇女作出了与男性不同的回应。她们在社区管理方面表现出了更多的天分, 由于其不懈努力而维系着社会凝聚力, 她们还不屈不挠地关心社区住房和生活质量问题; 女性还擅长于组织人们共同改善环境, 保障安全, 设立和开展各种服务, 如保健、日托、供水、废品回收、建设、交通等。因此, 对“妇女赋权” ( empowerment) , 让更多女性有机会参与城市管理, 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

三、城市社会中的女性空间

1. 城市空间研究与女性主义

(1) 城市空间与社会等级。在《城市问题》一书中,卡斯泰尔指出: “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 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13〕这种具有明显的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示了城市社会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联系。当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城市时, 就会发现城市空间设计中包含了社会不平等, 并不是每个人只要进入了城市就可以自由地享用城市的所有资源, 包括那些看上去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公共设施。城市更多是为富人、有权势者建造的, 社会的边缘者只能生活在城市里看不见的角落。列斐伏尔指出, 空间不是通常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的概念, 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的建构过程; 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抽象逻辑结构, 也不是既定的先验的资本的统治秩序, 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的异质性实践过程。空间性不仅是被生产出来的结果而且是再生产者。〔14〕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特定空间中发生的, 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们与空间的关系, 社会因素在城市生活中无不通过空间向度展开并发挥作用。空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互动, 但这种方式是最初的空间设计者所未能考虑的; 个人通过人际互动改变了现有的空间安排, 并建构了新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欲求。特定的社会文化是空间意义的基础与渊源所在, 空间环境之所以有意义、具有怎样的意义以及该意义的作用如何在人的行为环境中得以体现, 均受到特定文化及由此形成的脉络情景的影响。〔15〕

(2) 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女性空间的研究。女性主义地理学关注的是“女性如何在空间分配上获得与男性的平等。空间平等的关键在于城市建设必须与性别差异相联系, 而不是由所谓的原则、标准来决定, 尤其是当这些原则本质上是男性的”〔16〕。女性主义地理学作为西方的理论学派, 主要分析的是在西方城市规划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如, 在城市郊区化的浪潮中, 中产阶级家庭远离城区, 这造成了家庭主妇在日常购物、料理家务、照顾幼儿等方面的诸多不便; 而封闭的别墅式家居设计也割裂了家庭主妇之间的直接交流, 使其逐渐脱离社交网络。在中国城市中, 问题的表现不尽相同, 但类似空间分配的不平等也时有显现。如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些地方住房分配以男职工为主,由于各单位多在工厂附近建造职工宿舍,这使得许多家庭的居住地通常距男职工单位更近,但托儿所又往往是以女职工为主,使得许多女工不得不每天带着幼儿在城市中穿梭,无形中加重了女职工的负担与辛苦。女性主义的空间研究旨在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真正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2. 不同时代城市女性空间的特征

(1) 传统城市中的女性空间———娼妓空间。在传统社会, 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 基本上不允许出现在公共场合, 而只能在家庭内部活动, 甚至在家里也有不许妇女涉足的地方。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住居设计中表现最为明显: “中国传统住居有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的区分, 男女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区域。前堂后室, 以‘中门’为界。”〔17〕这种格局名义上是保护妇女, 实际上是使女性完全脱离社会, 被禁锢于狭小的空间。

在这种“大门不许出、二门不许迈”的严格约束之下, 公共领域中的女性身影难得一见。但是, 有一个例外, 就是城市中的娼妓空间———歌馆、妓院、酒楼、瓦子、勾栏等。这些地方成为女性集中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虽然, 娼妓空间同样是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反映, 但在一定意义上, 却是妇女冲破封建禁锢的突破口。而且,到了近代, 妓院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功能, “高等妓院是高度公开的、有复杂的组织系统的生意场, 也是产生城市男子气概的场所, 同时也是妓女不断周旋, 争取自己地位的社会空间”〔18〕。妓女、尤其是高级妓女, 其社会意义远超乎色情与道德, 有关妓女的各类社会新闻, 为大城市提供了新鲜与刺激, “通过报刊与文学式样广为传播的娼妓故事使这些女人成为公众人物, 其影响甚至超出了上流社会”〔19〕。娼妓业为女性首次提供了在城市中的活动空间,娼妓空间是女性在长期、严密的封建束缚下少有的能够表现自己才智的舞台; 妓女虽被打上了种种“不道德、不光彩、非正常”的不利标签, 但是, 她们也由此进入了社会空间, 扮演了社会角色。

(2) 现代城市空间的性别化———男性空间与女性空间。进入现代社会, 妇女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职业妇女比例空前增加, 妇女参加社会活动, 可以随意出现在公共场合。城市公共空间不再只被男人所占据, 或者只是为了男人而设置。但是, 如果我们带上社会性别的眼镜, 加入社会性别的视角, 仍会发现城市空间的性别烙印: 城市空间存在着性别化趋向。随着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加剧,女性群体受到边缘化与弱势化, “女性行为较之男性居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城市中男女居民的性别差异逐渐显化。其结果, 中国城市空间的性别化正逐步形成与强化”〔20〕。

由于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不同性别占有不同的社会位置, 也占据着不同的城市空间。男女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决定了其空间占有, 城市空间则反映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如在大型商场与购物超市中, 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 而在商品集散地、批发市场, 男性多于女性, 表现了女性作为消费者, 男性作为生产者、供应者的现实。出入各种高档宾馆、餐厅、会议楼的仍多为男性(除少数情况, 如妇女大会) , 而在这些地方提供服务的多为女性,反映了男性的社会管理者身份, 而女性承担的是服务性、辅助性工作。在饮食活动空间里, 我们看到, 除了少数有闲暇的年轻女性相约聊天, 女人其实很少有机会单独或成群地上餐厅: 不是家庭亲友会餐、同事同学聚餐、和男友约会, 就是带小孩吃饭。女人常常是身为妈妈、太太、女友、女同事等依男性位置而界定的角色, 而进入餐厅这个公共的饮食场所。而在酒廊、俱乐部里的女人, 则更多是作为男人消费的对象而存在。

性别化城市空间反映了男女两性的城市生活轨迹与生活内容的差异。在城市中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消除城市空间的性别区隔是女性主义实践的目标, 也是女性主义城市研究的重点。城市是男女两性共同拥有的家园, 创造和谐、平等的城市生活, 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1〕王宏维. 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解读模式〔J〕. 学术研究, 2002, (4) : 22 - 27.

〔2〕吉登斯. 社会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

〔3〕何雪松.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J〕. 上海: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4, (3) : 70 - 77.

〔4〕黄春晓, 顾朝林. 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J〕. 城市规划, 2003 (6) : 81 - 85.

〔5〕〔16〕顾朝林. 城市社会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5 - 56.

〔6〕帕克, 伯吉斯, 麦肯齐. 城市社会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167.

〔7〕拉里萨龙尼茨. 隐形城市〔A〕. 阮西湖主编. 都市人类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0. 259.

〔8〕〔12〕弗朗索瓦·埃纳德, 克里斯汀·维舒尔. 性别关系与城市草根运动〔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2004, ( 3) :112 - 124.

〔9〕雷洁琼. 妇女问题讲座〔A〕. 雷洁琼. 雷洁琼文集: 上〔M〕. 北京: 光明出版社, 1990. 80.

〔10〕米卡·娜娃. 现代性所拒不承认的: 女性、城市和百货公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转引自张春霄. 变幻的城市, 飘摇的女人〔J〕.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5) : 111 - 112.

〔11〕李若建. 女工: 一个重生的社会阶层〔J〕. 社会学研究, 2004, (4) : 91 - 97.

〔13〕夏建中.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 社会学研究, 1998, (4) : 47 - 53.

〔14〕列斐伏尔. 空间: 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A〕. 鲍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都市与文化: 第二辑〔M〕.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02.

〔15〕司敏. 社会空间视角: 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J〕. 社会, 2004, (5) : 17 - 19.

〔17〕张宏. 性·家庭·建筑·城市———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3.

〔18〕〔19〕〔美〕贺萧. 危险的愉悦———20 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69, 154.

〔20〕柴彦威, 翁桂兰, 刘志林. 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 人文地理, 2003, (8) : 1 - 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