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剑龙新著《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 《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 杨剑龙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当今都市化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如何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命题日益引起关注,都市文化研究逐渐颇受青睐,迄今有数量不菲的研究成果面世,其中,杨剑龙教授的新著《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堪称一部兼具学术含量与研究特色的论著。该书辑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在都市文化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果,是著者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心得,也昭示了近些年都市文化学的研究动向与学术热点。 开阔的学术视野是该书的突出特点之一。论著采取全球、地域等交叉视角,以多元融通的文化观观照中外都市文化,有机地整合了文化发展、上海文化、文化比较、学术文化、文化教育、时尚文化、文化人物、文化艺术等范畴的诸多命题,将异域与本土、理论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文学与文化融为一炉,使读者如飨文化大餐。作者立足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视线不囿于国内,对文化绝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陷阱保持警惕,从而创造性地吸纳了国外的都市文化理论,把文化比较、文化传播、文化生态等多种研究方法引入都市文化研究,着重论证了开展都市文化比较的必要与可能;与此相匹配的是,将著名的国际都市纳入视野,并以上海为中心展开个案讨论,具体通过对上海与香港、上海与首尔等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视野中厘清了中外都市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汲取了世界都市发展的有益经验,进而使中国都市文化的优与劣、长与短显得清晰可辨。在迄今国内都市文化研究仍以个体研究居多的情况下,该论著对都市文化比较的理论与方法作了有益探索,弥补了目前的薄弱与不足,推动了都市文化比较研究体系的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都市文化对话,非但不脱离本土语境,反而贯通了世界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从新的高度去聚焦中国城市化,正是基于此,文中不仅围绕城市规划、群众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宏观考察,而且凸显海派等地域文化视角,专就上海的城区规划、国际交流、文化产业等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进行微观分析,同时回归民族传统,从儒家伦理、石库门文化人伦等方面发掘出了有益于当代都市文化建设的传统要素。这种融汇古今中外的开放视阈,有力地提升了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境界,也势必会为都市文化建设提供更加丰厚的文化资源。 寻找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契合点,是该著的特点之二。与一般的都市文化论著不同,该书既不刻意搬用时髦的理论,也不满足于书斋里的空洞思辨,往往在理论阐述中介入现实,紧扣都市发展实际,贴近都市日常生活,着重从事关“城”与“人”命运的关键问题入手,深入触及都市发展的命脉。面对当前高速推进的城市化热潮,著者保持了清醒的学术立场,例如在《城市建设:走出审美误区》、《儒家伦理与都市文化建设》、《走出社区文化建设的误区》等文中,比较理性地检讨了追求欧化、破旧立新、漠视环境保护等种种令人堪忧的“过度城市化”行为,对城市发展所暴露出来的文化偏颇、盲点与误区一一予以纠正。尤为可贵的是,论著在冷静观察之中不乏人文情愫的流露,以人为本,为民说话,悉心关注城市人群特别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文化处境,透过城乡冲突反省城市文化,比如《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孤岛”状态》、《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危机》、《另一种“希望工程”》等文,花费相当的笔墨专门论述城市化给乡村文化的冲击,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文化心态的尴尬体察入微,独出机杼地提出了“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孤岛状态”、“实施农民工文化教育的希望工程”等创见。在阐述过程中,凡涉及复杂棘手的热点、难点问题,著者不单单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还积极对症下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颇富社会价值。各种分析切中肯綮,且便于实际操作,使当代都市文化研究溢出了封闭狭隘的学院思维,拓宽了都市文化研究的空间。 除了抽象的理论探讨,该著还收录了大量简短精彩的文化时评,直面文坛、学界、教育、影视、传媒等圈内的文化百态,纵横捭阖、恣意评说,表达了对转型期都市文化的真实感悟与智性思考。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