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创新发展,对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强调了都市圈发展模式的特点,接着分析了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兰州都市圈建设目标、原则与时序。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面临新挑战的环境下,国外不少城市区域发展的理论被借鉴引入,对我国城市区域持续发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都市区、都市连绵带和城市群等理论的发展研究,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相反,西部城镇化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却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发展缓慢,而近年来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创新发展,为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我国都市圈研究的兴起之际,也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之时,西部城镇化新发展与新机遇,使其没有再被排除在新的城镇密集区发展模式研究之外。从实践和发展前景而论,西北地区发展更需要都市圈理论来指导,现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开展研究。
一、 都市圈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 都市圈概念与基本标准在综合参考国内外都市圈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中国都市圈标准为:拥有一个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且150km左右半径的范围内至少有1个中等城市规模以上的城市和多个小城市的城市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地区,称为都市圈。由于我国小轿车还不够普及“一小时时距”内通勤人口有限,也没有统计资料,故不宜作为都市圈界定条件。至少以两个相连的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密集区为大都市圈。
(二) 都市圈本质都市圈的本质是大城市的郊区化、辐射扩散及其相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多城市一体化的趋势是都市圈形成的标志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大城市的部分职能向周边中小城市扩展与广大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的双向互动。都市圈建设的本质是,不仅追求社会经济发展效益,更瞄准区域空间环境的最优化建设管理目标;提升中心城市职能,优化区域城镇发展环境;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与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保证都市圈内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运行最优化;充分发挥较大的松散良好的空间中面域集聚与集约效应,建立大城市地区的宜人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三)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圈层状结构是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基础,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城市的圈层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层圈:内圈层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中间圈层为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为城乡结合部;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外圈在许多地方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地,外圈也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地的“飞地”,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卫星镇。
(四) 都市圈发展的高效性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体化的时代,一个城市已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必须通过区域整合、资源与基础设施共享,形成区域经济纽带联结的都市圈或城镇群。都市圈模式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走集约发展之路的需要。都市圈的发展与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观点吻合[6]。他认为,大中小城市城镇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标志,大城市具有天然的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如果任凭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就会重蹈国外城市病的覆辙,如果我们继续将规划调控局限于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扩张,又将无济于事。不同规模的城镇往往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集群结构链,具有明显的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耗散系统,要确保大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都市圈在各国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充分说明了其高效性。
表1 2000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水平比较
|
|
长三角都市圈 |
京津唐都市圈 |
广东珠三角都市圈 |
|
面积(万km2) |
9.95 |
7.0 |
4.2 |
|
人口(万人) |
7447 |
4500 |
2307 |
|
GDP(亿元) |
15350.8 |
8261.05 |
7378.58 |
|
GDP占全国总额 |
17 17% |
9 24% |
8 25% |
|
城市化率 |
45% |
44 3% |
42% |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8]。
二、建设兰州都市圈的必要性
(一) 省会城市地区发挥聚集与扩散效应的重要途径
兰州地区在经济空间分布上依然为二元结构形式,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经济水平差距大,农业技术含量不高,民营经济不发达,兰州市的核心集聚过强,而兰州地区的大集聚不足,区域合作与分工不强。区域共同发展,增强地区整体竞争力,客观要求周边城市快速发展,在产业系统和发展空间成长为省会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担中心城市的工业区等职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中心城市区域的集聚效应,建立起都市圈城市区域经济区。也就是促进省会城市部分职能向周围城市的扩散,形成优势,在跨省大区域发挥大集聚作用,使省会城市周边城市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核心区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中心的智能升华发展,保证都市圈地区全面升级发展, 共同竞争力增强,在省区、国家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稳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兰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客观要求
兰州中心城区处于河谷盆地,城市建设用地与环境容量有限,1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规模已经接近饱和。而新中国建立以来,兰州作为国家石油化工业、冶金基地来建设,使其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环境压力较大,不允许在城区继续大量发展工业。近年来,城区曾试图走蔓延式发展之路,尤其是九州开发区、大青山开发区及向高阶坪地寻求城市建设用地的探索以失败告终。客观要求加强有机疏散,走空间跨越式发展之路。现代城市发展也需要游憩和现代高效大农业系统支撑,并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循环组成部分,要求从更大区域统一规划发展。
(三) 西部大开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的整体政策已经明确,拉动了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各区域发展进展差异较大,尤其是西北地区发展的轴线地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相对缓慢、起色不大,期望提出对策使之尽早崛起。兰州居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的中心,又处于该带与兰青—包兰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是西北地西部大开发初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被动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新时期兰州发展规划研究相对薄弱,必须立即提出高展远瞩的新策略,以免错过西部大开发调整确立发展重点的机会。
从宏观区位条件来看,兰州是东部、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联系大西北的桥头堡,是通往新疆、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的枢纽。从交通运输角度来看,兰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接点,是全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是西北地区铁路、公路、航空兼备的综合运输枢纽,在沟通沿海、中部地带与西北省区的物资和人员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兰州不仅中心区位突出,随着青藏线的建设,其门户作用也在加强。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兰州经济区发育的基础,也要求站在西北区域一体化、陆桥经济带全面崛起、沿黄经济带的发展、西部地区持续高效开发与稳定发展等角度考虑兰州的发展。兰州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来重视,不同的时代,承担了不同的战略任务,奠定了从军事到经济、从文化到生态的良好基础,在新时代区域新发展中,必须承担新使命和发挥新作用。兰州四邻多为民族地区,把兰州都市圈建设成为科技知识信息中心和现代文明的中心,是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要求。
(四) 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兰州地区处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面向欧亚大陆的内陆中心区过渡的边缘地带和较大的出水口,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的最敏感地区之一,是大区域地区景观生态的战略区和最重要的生态踏脚石,是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演变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在陆域交通时代、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重新振兴和占据区域交流主导地位的新时代,沿古丝绸之路地带的地区政治经济竞争已再次成为全球的新焦点和敏感区,兰州地区在西北大开发与国家安全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持续发展不仅是甘、青和宁组成的“小西北”的关键,也是陕西与新疆进一步调动优势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资源不平衡,要求走“高强度大通道开发”之路,通过人口向优区位集聚发展,让贫瘠的土地休养生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省会都市圈为最具备集聚发展条件的区域,兰州都市圈是西北整个发展带的中心支点,其能否发展起来至关西北开发大局。从另一个方面看,兰州都市圈雏形已经形成,正在快速发展,区域开发比较混乱,如果不进行都市圈统一管理协调,都市圈不健康发展,将破坏兰州地区在大区域优区位潜力和比较优势。
(五) 甘肃崛起的关键
兰州地区是甘肃省综合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在全省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中名列首位。只有全省的中心区率先进入发达和现代化水平,才可能带动全省快速发展。近年来,甘肃发展相对其它省区比较缓慢,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关方面对甘肃的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尤其是认为兰州空间小、水资源少、环境差,甚至认为西北交通枢纽集聚于兰州具有不安全性,因而发展政策太保守,规划与宣传不够,招商引资不力。甘肃的发展有赖于从都市圈新理念和高水平规划出发,改善投资环境,重塑甘肃中心地区的形象,开启甘肃新时代。
三、兰州都市圈范围与建设目标
(一) 兰州都市圈范围
按照日常都市圈概念,以一小时左右时距为半径、构成单元以县为单位、经济基础良好、能够承担都市区域重要职能等为原则,将兰州都市圈的范围确定为:以兰州市城区及外围城镇为主体,共9区8县,包括兰州市域(5区3县)、白银市2区1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定西地区1区1县(安定区、临洮县)、临夏州1市2县(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武威的天祝县,共同形成全省城镇发展核心区域。目前兰州都市圈面积3754km2,占全省8 27%;2001年甘肃省人口总量为2575 24万人,都市圈人口总量为587 9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2 83%;2001年甘肃省GDP总量为1072 51亿元,都市圈GDP总量为453 9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2 32%;体现了兰州都市圈在甘肃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表2 兰州都市圈在甘肃省的地位(2001年)
|
|
全省 |
都市圈 |
都市圈占全省(%) |
|
面积(万km2) |
45.4 |
3754 |
8.27 |
|
人口(万人) |
2575 |
587 94 |
22 83 |
|
GDP(亿元) |
1072 51 |
453 9 |
42 32 |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见[10]。
(二) 兰州都市圈目标
兰州都市圈新世纪初发展重点目标为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任务主要为:激发经济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魅力,树起西北中心。具体内容为:建设城乡一体的区域。一体化是资源互补共享、环境共管、高效发展的过程。具体包括市场一体化、人才资源一体化、土地资源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等内容。建设经济发达的区域。通过都市圈建设,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集聚效应,促进都市圈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尽早实现现代化,崛起为区域中经济发达的地区。
建设民族团结的区域。兰州都市圈本身为多民族聚居区,在历史上为多民族团结发展的典范区,在新时期依然要注重多民族团结发展,把都市圈建成传播新科学和新文化的中心,促进多民族团结稳定全面发展,也要发挥多民族的特色优势,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都市圈构建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制定统一的策略,加强协调管治,使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广泛的保护,使环境污染得到系统控制。建设科技创新的区域。建设都市圈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建设甘肃、乃至西北中部创新发展的高地。区域创新能力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开发、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
(三) 兰州都市圈建设原则
基础设施通道及其网络规划原则。按照整体推进,集聚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推进兰州都市圈基础设施通道及其网络一体化建设;按照市场规则,实现跨区域共建共管和共用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按照多方式集成、快速高效的原则,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实现通道建设与城镇、产业之间互动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原则。由于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等原因,兰州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地区资源缺乏系统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环境污染跨境转移,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削弱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许多问题显然不是一个行政区所能妥善解决的,依托兰州都市圈规划促进区域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四) 区域协调措施开发时序:
过去至目前以中心区沿黄河—湟水向海石湾和白银发展为主方向,近期以大东向开发为主,包括榆中、白银、临洮、定西。中期以向西发展为主,包括中川、永登、天祝。远期还将向临夏等方向发展。都市圈管治:都市圈发展管理方式主要选择跨行政区域界限的协调发展的管治模式,成立都市圈管治委员会,发挥组织协调与管理职能。尽量少考虑将外围县划入省会城市行政区内的做法,由于都市圈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过程。大都市圈发展协调:以兰州都市圈和西宁都市圈为主体构建大都市圈。范围包括兰州都市圈、西宁都市圈(西宁市、海东地区)、临夏州、定西市、天水城镇群、银川平原西段城镇群、石羊河流域的武威-金昌城镇,外围中心城市分别为西宁、天水、青铜峡市、吴忠市等。
【参考文献】
[1]张京祥、邹军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5):19-23.
[2]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地理学报.1992 47(6):552-560.
[3]史育龙、周一星、戈特曼.关于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经济地理.1996 9:32-36.
[4]叶骁军.古代的首都圈及其有关问题.都城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10:38-49.[
5]谭维宁、马锦辉.从“乌鲁木齐都市圈”到“乌昌都市区”.城市规划.2003 12:30-34.
[6]仇保兴.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2003 027(6):5-10.
[7]华民、陈学明、吴新文等.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3 3 1:186.
[8]王何、白庆华.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软科学,2003 17(5):36-40.
[9]伍光和等.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甘肃科技出版社1996 6.
[10]甘肃省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