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全球化的实质是文化市场全球化。
◆欧洲的伦敦、巴黎并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制造中心,但其巨大的文化产出不仅使其城市成为世界之都,同时也带动了城市金融、贸易、旅游、运输产业的极大增长。
◆强大的城市经济需要强大的文化传播,而文化传播的强大则更可有效地带动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在今天的“注意力经济”时代,文化传播则可更有效地保持“资本眼球”的注意力,使城市提高其影响力与辐射力,在产业转型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1.从文化产品的“场”和文化产品的“张力”概念出发,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就是发展国家、城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
在人类文明历史,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在是表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均以其产品形式存在。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积蓄的多少,决定了文化的“场”和“文化张力”(从物理科学解释看)。文化的“场”是指上述文化产业的布局规划,是国家、城市调控文化产业、实现产业聚集效应的能力;文化产业的“张力”是指文化产品被大众、市场接受程度,产品的品牌辐射力。因为文化产品生产主要依赖生产(设计)者的知识、技术、创意、道德、服从、认知能力,以及社会诚信等因素,因此,文化产业生产力水平高低,完全反映出国家、城市综合实力。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的说法,“软力量”就是国家竞争战略中除经济、军事以外的文化传播影响力与渗透力,并借助其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综合力量“软力量”就是国家竞争战略中除经济、军事以外的文化传播影响力与渗透力,其实质就是文化产业的生产力。
以美国、韩国为例,美国电影霸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软件设计业统治全球所有个人计算机;美国杂志、设计、广告、影视、互联网技术等等,文化产业长期称雄全球,美国第一大国因为是文化产业实力大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韩国,外汇储备落到谷底。众多大财团解体、1/3的银行关门、公园里徘徊着失业人群……然而不到5年时间,韩国再次崛起,1999年经济增长曾经反弹至10%左右。韩国经济恢复过程中,文化产业最活跃、成长最快。现在,韩国是亚洲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数字游戏被确定为韩国的国家战略产业,自1998年以来产值翻了几十倍。其中最突出的“天堂”游戏不仅风靡亚洲,而且与微软和索尼在游戏产品市场形成犄角之势;仅影视剧出口中国2008年达10多亿美元。
2.国家、城市的文化只有产业化才能更好实现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
我国是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曾经拥有过“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历史上诞生了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曹雪芹等众若繁星的文学艺术大师,也出现过秦、汉、唐、宋、元、明、清文化繁荣的时代,是数量超人的文化大国。但是,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充分被挖掘,更没有转化成市场资源和竞争优势。迄今为止,无论文学、影视、音乐,还是现代的动漫均未真正意义的走出国门,没有能引起其他国家或地区人们推崇的文化产品(仅有的电影《卧虎藏龙》是香港制作)。美国是历史仅200多年的年轻国家,没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但美国文化产业占据全球70%以上份额,2009年电影全球票房收入300亿美元,是我国内地电影产业的50倍。我国内地文化产业与日本、韩国均有较大差距,原因之一正是内地文化产业不发达不繁荣造成的。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全球一体化,而全球化的实质是文化市场全球化。文化变成全球一个市场、一个海洋,信息技术使文化产品瞬间交换成为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和扶植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如英国、韩国、日本均设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管理部门,韩国在北京设立了“文化产业学院”,其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文化产业实力。文化通过产业化,使优势文化占领劣势文化,集约文化冲击分散文化。3.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影响力,是城市发展的最高战略。
当今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产品无时不在交流。人与人的“智慧”交流都可能要支付成本,同样,人们在与文化产品的交流中,不仅要支付经济成本,也要受到文化产品价值观冲击,不自觉地付出情感和自愿行动。
从文化传播产业的自身产业价值看,现代文化传播产业往往在意识形态之外还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产值。以全球文化传播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其文化传播业目前已达到4800亿美元的年产值,占GDP的6%左右,349家上市公司也已拥有3800亿美元的资本市场价值。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文化传播影响力并不太大的加拿大政府在1994年至1995年间用58亿加元的文化传播投入,带来200亿以上的GDP产出,并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因此,文化传播产业的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使其不仅有降低知识传播成本、扩大知识传播范围的特殊功能,同时它本身也在提供巨大的经济产出,并增加知识创造的就业机会。
文化产品被成功营销后,其文化影响力、品牌辐射力是其他工业产品无可比拟,它可穿越时空,影响不同种族、时代的人们。总结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过程告诉我们,强大的城市经济需要强大的文化传播,而文化传播的强大则可更有效地带动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尽管在历史上,欧洲的伦敦、巴黎并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制造中心,同时还是城市成本最高的都市,但其巨大的文化产出不仅使其城市成为世界之都,同时也带动了城市金融、贸易、旅游、运输产业的极大增长。而今天在知识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尽管纽约并非知识时代的“硅谷”,但全美十家发行量最大报纸有四家在纽约,全美四大电视网三家总部在纽约,再加上时代、麦格劳-席尔等十几家大出版公司和百老汇一年出品的几十个剧目,这些“软力量”的存在,不仅使纽约成为今天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经济、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思想发源地,同时,其文化传播产业还有效地培育了经济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城市金融、贸易、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繁荣。
因此,如果说文化传播产业的发展,在历史上过去曾经带来过世界之都的出现,那么今天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文化传播则更可有效地保持“资本眼球”的注意力,使城市提高其影响力与辐射力,在产业转型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实质是产业改革的30年,也是“文化产业化”的30年。按照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信息交流的过程”看,“农村经济承包”既是经济改革,也是文化表层的产业化过程。也就是说,我国的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股份制等等改革,都是“文化产业化”初级到高级、表层到肌体的过程,这些文化产业化过程,逐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技能、生活品质、文化等方面的更新。根据国际“恩格尔系数”理论,当一个城市GDP人均达到10000美元时,城市的发展核心需求是人们在公平、品质、关爱等精神方面,也就是现代意义的文化产品消费为主的时代。
广州2009年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发展面临产业调整升级、市场环境公平、法制合理人性、道德的良善规范、市民专业素质和奉献精神培养等等问题。因此,广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产业双转移”的战略举措,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作者:詹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