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时代的文化走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35届文化讲坛实录

发布日期: 2010-11-28      浏览次数: 1752  

来源:2010年5月28日《解放日报》

      20105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第35届文化讲坛在上海世博园联合国馆举行。
    嘉宾主持周瑛琦(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35届文化讲坛!(用中文、英语、法语各说一遍,全场鼓掌)阿拉周瑛琦。(全场笑,鼓掌)
    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与大家见面,本届文化讲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我是来自凤凰卫视的周瑛琦,欢迎各位的到来!
(全场鼓掌)
    通过现场网络直播,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和我们一起关注着这届特殊的文化讲坛,就像我们所在的联合国馆,给我们带来一种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同在一起的感觉。不知道现场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会场里,共有192个座位,代表着联合国的192个成员国。想知道今天您代表了哪一个成员国吗?请回头看看椅背上的国旗。
(全场惊叹,观众纷纷回头看自己的椅背)
    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文化讲坛,在第12届文化讲坛暨全球图书馆高峰论坛上,我担任嘉宾主持,在去年12月举办的第30届文化讲坛“联合国在华三十年”,我也有幸担任了主持人。今天能又一次走上这个讲坛,我感到很荣幸,非常感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邀请!
    首先,让我们掌声有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致欢迎辞。(全场鼓掌)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热烈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的光临,感谢您和您的团队在今天的文化讲坛上,将为世界呈上教科文组织成立65年来第一份有关文化的报告,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深度与重量。
    我还要感谢余秋雨教授为了今天的文化讲坛,几度更改行程安排。
    我还要感谢周瑛琦女士专程从香港飞抵上海,主持本届文化讲坛。
    今天,文化讲坛走进世博园,在联合国馆内隆重举办。可以说,是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正在举办的人类文明盛会,催生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这届文化讲坛。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也被学者誉为“人类城市时代的约会”。在人类崭新的城市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正走向多样性,走向文化间的对话。世博会,正是呈现这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的一个大舞台。而今天的文化讲坛,正是一种文化的对话。
    文化总是在交流、对话中得到发展的。预祝本届文化讲坛圆满成功!谢谢!(全场鼓掌)
    周瑛琦:感谢尹社长!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是世博会联合国馆的“教科文日”,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日”。而今天的文化讲坛,也迎来了一位传奇的女性,她是自194511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女总干事,她从巴黎总部来到北京,又来到文化讲坛现场,与我们一起分享她对文化多样性的见解。我们还邀请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与大家一起解读“城市时代的文化走向”这一主题。
    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和余秋雨教授上台就座。(全场鼓掌)
    (两位嘉宾演讲后)
    周瑛琦:谢谢!下面,有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为我们共同首发《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掌声欢迎!(全场鼓掌)
    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第35届文化讲坛,送给大家的这件礼物很珍贵,在此,让我们以掌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表示感谢,也非常感谢余秋雨教授的解读!(全场鼓掌)
    (《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发布后,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因为上海世博会广受关注,选择在此发布《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将更有关注度,也将使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得到更好的推广
    解放日报记者林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5年来首度推出关于文化的世界报告,选择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世博园联合国馆内发布,这样的安排是否有特殊的考虑?
   伊琳娜·博科娃: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结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来撰写这份报告,我们的团队中有多方面的专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想把这个报告做成法语和英语两个版本,因为法语和英语是联合国的两大官方语言。后来,随着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觉得把它做成多语种会更好一些,当然,首先要保证其第一语言是法语,然后把不同文化的语言都融合进去,通过翻译和其他的印刷方式对外公布。
    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将举办一系列有关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活动。从这个月的17日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周”拉开了帷幕,这一周会有多个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论坛在世博园里举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因为世博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在这里举办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媒体予以关注,而通过这样的关注,我们能更有效地传达我们的想法和想要人们知道的信息。
    而对中国来讲,其自身的文化非常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保护文化多样性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次能够成功地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世博园里发布这份报告,得益于中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帮助,特别是我们得到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的合作,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地把这份报告以印刷物的方式公布于世,这将推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中国得到推广并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是一项颇有难度也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解放牛网记者宋慧:申遗,本意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相关文化的传承。但在现实中,申遗有时充斥着功利化的诉求,特别是为发展经济、招徕游客而进行的过度开发。一些名胜古迹打上世界遗产的标记后,成全的只是旅游的繁荣,而过度的开发恰恰可能损害而不是保护世界遗产。请问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问题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
    伊琳娜·博科娃: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保护文化多样性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保护方面最直接、最直观的行动。
    在世界各地,总共有80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其中包含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一个申请国的某项文化遗迹通过了初评或者被最终认定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于这个国家和他们的文化来讲,是极为幸运的。但同时,这些世界遗产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牺牲品。由于得到了文化的认可,对它们来讲,第一,这当然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第二,当你一旦通过了联合国的遗产保护项目的审核之后,就很难再将其作为自己的本土文化了,它就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就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游客数量的激增,这就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申报上来的遗产大多是因为当地拥有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颇有特色的社区以及具有特征性的语言,这其中自然会有好有坏,我们在审核时,首先要保证对发展中国家世界遗产的认定能够给这些国家带来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一定程度上也要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中,旅游业占到了40%,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他们GDP的主要来源。
    我们也会有一些看不到的或者是隐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技术、传统工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也会通过申报世界遗产得到更多的发展或开发。
    当然,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得到更多人群的支持和在相对平衡的环境中来执行。首先要保证的是有一个支持的来源,在某一文化遗产本身可以承受的程度上得到更多人力、物力的支持,同时还要面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挑战,就像前面讲到的游客激增之类的问题,来推进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以及保持特色等方面的工作。这其实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这是一项颇有难度也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会通过举办一些积极的活动来推广和鼓励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由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和我们的世界遗产大会一起,推动这一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的讨论和辩论。这样,就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就在这两天,我们刚刚与同济大学共建了“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亚太地区国家的遗产保护人员,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培养管理人员,同时帮助他们制定高水平的管理计划。另外,我们还会与当地的政府和社区进行互动和交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通过保护文化多样性,让多种文化得以平等地发展,也会促使文化传承更有连贯性,使得这个世界更为平等,更为平衡
    新闻晨报记者郁文艳:请问博科娃女士对上海世博会有什么印象?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您如何看待世博会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伊琳娜·博科娃:首先我认为本届世博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在这里我也恭喜主办方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北京的时候我见到了上海的两位副市长,并与他们进行了相关的交流。我认为在世博会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开展合作的地方。我们会借2010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好想法和好建议。
    文化相关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保护文化多样性,让多种文化得以平等地发展,也会促使文化传承更有连贯性,使得这个世界更为平等,更为平衡。
    语言是很好的交流工具,是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之间结合、交流的中间地带
    新闻晚报记者韩垒: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命题,另一方面语言濒危已是一种全球现象,平均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相关的文化随之无迹可循。文化多样性与语言的濒危,显示出现代化汹涌浪潮下的文化矛盾与某种宿命。请问博科娃女士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是否采取了相关行动?
    伊琳娜·博科娃:我们发布了语言的地图,包含各个地方语言的特征。另外,我们会通过比较深入、广泛的平等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多语种教育,让人们认识到语言是很好的交流工具,是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之间结合、交流的中间地带。
    我们希望让人们明白,通过语言的交流我们可以把冲突由大化小,由小化无,使得受过教育的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所以在此过程中,多语言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提供很好的平台。因为我们知道有其他不同语言的存在,我们就想把它们都放到一个整合的平台或者环境当中,所以就推出了网络空间的多语种环境,来推动在这方面的合作和展开彼此之间的交流。
 
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交流
  伊琳娜·博科娃
    不同国家之间都有着文化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文化极端主义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能够邀请我来到这里,也感谢这么多观众来参加这届非同寻常的文化讲坛。我之前准备了一份演讲稿,本来是要读的,但是我看到这么多朋友前来见证《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的发布,都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我就想抛开讲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今天,我们在世博会联合国馆里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以及各国的标志,这种文化多元化的现状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它能为国际合作提供相应的框架。作为联合国的一个组织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着自身的人文目标,那就是推进各个文化内部的发展以及相互间的交流,我们同时还要积极寻求面对国际挑战时所需要的相应的解决办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65年前成立之时所面临的世界与当今世界是不一样的。文化,正如大家所理解的,是社会的一种延续和传承,是一种社会象征和标志。我们要鼓励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包容和互相鼓励,这样才能使社会更为平等,更为和平。
    我们看到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危机,如果没有文化的参与,就难以寻求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此。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着文化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文化极端主义。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这种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多,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讨论平等的问题,通过对话来表达对于对方的尊重。所以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活动就会采取多种国际手段,在文化交流领域促进相应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召开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会议,通过遗产保护来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这份报告中,收集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来让人们理解为什么文化保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及该如何去做
    最近,我们举办了很多有关文化多样性的会议,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宽度和深度来讲,我们会发现这些相关的活动正面临着非常快的国际法律化的进程,就是说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还能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我们是法律化建议的主要推动者,我们也在不同部门间进行着沟通。
    我们目前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联合国的千年发展计划中,文化的保护没有被明确地写入条目中去。其他重要目标,在千年计划中都已经写清楚了,但是很难量化文化应该有多少,比如教师要有多少人,学生要有多少人,这都是很难量化的东西,我们对文化的推动和保护工作很难用数字来衡量。我们在尊重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区的宗教,还有对于文化推动等方面的工作,也是很难进行量化的。所以,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怎样在文化领域和层面上来解读目前的全球化,这种解读也可以成为防止出现更多争端以及更多地区间冲突的办法。
    在今天这份关于文化的报告中,我们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第一次尝试着收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来让人们理解为什么要把文化的保护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及该如何去做。我们同时还提到了文化的经济影响以及文化创新性产业的发展。
    今天我们在上海亲眼目睹了这份报告的发布,同时也看到了上海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为城市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到过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国民收入在增长,在地区间平衡的作用和角色也都会日益增重,所以我们也希望中国人能够拥有更多文化包容的意识,为国家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份报告很快就要出版发行了,也将会有多种语言的版本,包括日语、法语等。我们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通过广泛的文化观念的传播,通过不同文化的对话和讨论吸取相应的经验,从而继续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我知道很多中国媒体、研究者,中国社会以及各地政府都在积极致力于推动文化保护的发展,所以我们选择从中国开始,再扩大到世界的舞台。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这里,也非常感谢尹明华社长、余秋雨教授和主持人能够与我一起见证这份报告的发布。(全场鼓掌)
全世界的新课本
  余秋雨
    如果连文化也走向了全球一体化,那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场大灾难
    尊敬的博科娃总干事、尹明华社长,今天在场的朋友们,早上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511月成立以来,第一次发布有关文化的世界报告。发布的时间是今天,发布的地点是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发布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使这件大事变得更为重要。
    请允许我当着博科娃女士的面,对这个世界报告略作点评。
    这份报告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概念,对中国文化界来说好像还缺少敏感,以为是一个很平常的说法,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所及,深知这个概念早已是国际学术界的核心论题。 2001年,联合国已经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我参加了研究和讨论,其中着力最多的重点也是文化多样性。 2005年,联合国的世界文明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我受邀成为主题演讲者,自选的讲题为《利玛窦的“答案”》,以“文化多样性原理”反驳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在这个大会上,又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个公约,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补充文件。总之,这些年来,凡是与联合国有关的国际高层文化论坛,好像永远都离不开一个英文单词diversity (多样性)。今天发布的世界报告,仍然是这样。
    为什么国际间会这么重视“文化多样性”这个题目呢?我认为有两个基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文化的“反潮流自立”。自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互联网和其他高科技的出现,又使这个进程突飞猛进。全球一体化的前途如何,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连文化也走向了全球一体化,那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场大灾难。因此,近二十年来全世界有关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和努力,都是为了避免这场灾难,使人类文化能够多元共存,把无限的历史成果和无限的未来创造连接起来。如果不是这样,任何文化都会因为妄自尊大而害人害己,最后一起灭亡。
    第二个原因,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抗衡。已故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先生在1994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影响巨大,这一理论虽然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却断言多样性的结果必然是冲突。这种理论,把“多样性”和“冲突”画上了等号,极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诱导。因此,我们必须把多样性解救出来,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而不再爆发你死我活的冲突。
    不同文化的人们,因多样性而获得自由和权利,又因对话而获得充实和互爱
    我记得200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世界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是让不同的人们享有充分的“文化表达权”,其中的关键是保护差异,欣赏差异,就像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为我们的差异而欢欣”。对那种认为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化冲突的观点,2004《人类发展报告》予以了正式否定。
    今天发布的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学术见解。例如,对于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报告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错误假设。
    一,亨廷顿先生假设每一个人类群体的文化归属是单一的,而不是多重的、叠加的,互相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的;
    二,亨廷顿先生假设每一种文化的边际都是一条条断裂线,而无视各种文化的边界都是多孔的,互渗的;
    三,亨廷顿先生假设每一种文化的传承者都是保守的,复古的,而不是创造的,革新的。任何创新和革新总是开放的,交流的,广采博纳的,而不可能以邻为壑。
    鉴于以上三个方面,人们可以看到,“文明冲突论”也是一种假设。人们真正企盼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并存。这份报告认为,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恰恰相反,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不承认多样性,只希望自己的文化独大于天下,让八方臣服。
    这些分析,都超越以往的理论贡献。
    报告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方式,作出了一个温和的选择,那就是对话。不同文化的人们,因多样性而获得自由和权利,又因对话而获得充实和互爱。这实在是人类文化的前程。
    人类不同文化之间怎么相处,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一个宏伟的物态范本
    以上的这些感受,能在世博会上来表述,另有一番特殊的感动。
    人类不同文化之间怎么相处,2010上海世博会已经提供了一个宏伟的物态范本。请看这里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的展馆,都是不同文化的浓缩,但是它们如此近距离相处,哪有什么冲突?在这里,差异就是美,差异就是兴奋,差异就是力量。所有的参观者,对于这种真正达到了“多样性”差异的文化实体,没有发现丝毫必须冲突的理由。人们悠游其间,除了欣赏就是惊叹,除了惊叹就是欣赏,这实在是古往今来中外很多哲人心中的“理想国”。未来世界的模型,今后城市的典范,全在这里和平共处。因此,世博会也等于是一篇观点鲜明的长篇论文,反驳了种种散布仇恨、鼓动斗争的观念。世博会展现的,也是未来城市的文化走向。从建筑设计这样的硬件,到心理气氛这样的软件,都是文化走向的体现。
    在世博会充分多样化的汇集中,我们也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文化差距。例如,我在世博会园区漫步时总想,中国传统文化千好万好,也不妨在与其他各国文化的对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例如,中国文化在“公共空间”和“创新能力”上的毛病,在世博会上就显得特别明显。因此,我一直呼吁,世博会是全世界当代聪明人一起编写的一个新课本,我国所有的城市管理者,都应该到这里来上课。现在又多了一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报告,这是另一个新课本,与世博会放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课程内容就更丰厚了。
    谢谢!(全场鼓掌)
    (两位嘉宾演讲结束后)
    周瑛琦:听完余秋雨先生的这段话,不知道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伊琳娜·博科娃:我认为余教授所说的这些观点非常重要,我特别同意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在不同文化大背景下举办的众多小论坛,可以促进我们的交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理论和看法。我相信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一家独大”。从历史上看,不同的文化通过上百年、上千年的交流,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人类文明需要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结构。通过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平等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承会更有连贯性、更完善。
    有时候人们需要知识、文化的积淀,有时候人们需要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并不是说把国门关上,或聚集在当地团体中就能够把自己保护好。我们对于各自的文化需要有更多的自信,文化之间需要有更多的彼此欣赏和相互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全场鼓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