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都市中国
都市世界
热点透视
E研究院
English
当代都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日期:
2010-12-01
浏览次数:
1936
当代都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陈燮君
(陈燮君,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顾问。现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此外,他还担任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新学科学会会长等职。)
尊敬的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的题目是“当代都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古巴比伦到古希腊,从斯巴达到雅典,从古埃及的孟菲斯到中国的殷墟和商城,我们都会看到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个璀璨的城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是人类在城市文明发展中的积极探索,是人类在21世纪初期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再次展望和畅想。
记得人文主义思想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就是“社会活动的剧场”,至于其他所有的东西,包括艺术、政治、教育、商业,都是为了让“社会戏剧更具有影响,精心设计的舞台能够尽可能地突出演员们的表演和演出效果”。这一观点启迪我们城市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也涉及到城市的精气神、城市的生命、城市的魂魄。下面分四个观点向大家做交流。
一、让城市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塑造中,为城市发展提供深刻而独特的精神资源。
拿上海来讲,有人说上海只有150年的历史,这一观点可以从老城厢谈起。有人说上海建城史是700年,也对,这是上海县的建县。有人说上海的历史1200年,也对,这是我们的松江府的建县。根据上海考古的最新发现,上海的历史距今是6000年前。6000年上海地区有马家浜文化,3700年以前有马桥文化。这个都是上海的历史,是古文化的依存发展。同时在当代上海都市中,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是整体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城市文化品格、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径。这方面例子很多,我们遵循16字的文物保护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16字方针的指导下,上海的豫园、外滩建筑群是近年来这方面的成功个案。
豫园建于明嘉靖38年,占地两万平方米。通过保护,恢复了明清时期的老街风情,还逐渐恢复了豫园内的剪纸、糖人等传统工艺,展现了民族精华和风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外滩建筑是由26栋万国建筑,各种风格的建筑组成,上海市通过功能置换与保护修缮相结合,将恢复精神形态功能与促进物质形态保护相结合,基本上恢复了金融业态的功能,整体空间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可以这样说,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上海慢慢在原来华洋杂居、西学东渐的基础上,这座城市更注重自己精神的养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轨迹。
二、让工业老厂房在创意产业的保存、运用中重生,迸发出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去年国家文物局单局长、童局长都到上海来了,召开了现场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们也有机会回顾了上海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当中的几十年的工作,可以说这方面在全国来讲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记得那次我们来到杨树浦水厂,什么叫工厂花园、花园工厂,这是非常好的样板。当年的宰牲厂是远东最大的宰牲厂。我们理解了在几十年以前其实有了在生态意义上的建筑。当时天气很热,我们去参观,一进去就有凉爽感。前面我们参观了提篮桥监狱博物馆,单局长问一句,人不老实会关禁闭,牛不老实怎么办?事实上,几十年前宰牲厂也有关牛的禁闭室。我们提到的理念,在城市的发展中几十年前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应对。
三、让博物馆的角色从记录者和展现者走向参与者和推动者。博物馆绝不仅仅为今天的城市记录过去,也为未来的城市留存今天,联系和展示历史和现实间的关系,展示未来的发展方向,博物馆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将是城市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文物收藏、文物研究和文物陈列上,还表现在引领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等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这一方面从两方面展开,一,近年来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举办一系列的展览,也养育了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比较有影响的是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艺术珍品展,两个月参观人数63万1千人。墨西哥玛雅艺术精品展也轰动了上海。另外还推出了中外文物精品展和西藏文物精华展等边远省份、文物大省的展览,在文化推进过程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个城市来讲不仅是博物馆,文博事业还包括在整个事业的发展上,在十一五,包括十二五,上海整体文博发展是一个中心三圈环璧。这对于促进上海文博事业的发展起了规划、指导、引领的作用。
最后落脚在让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上海城市留下美好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上,给大家做一个非常简短的交流。
这次整个园区5.28平方公里,就是浦西以江南造船厂为主,浦东以浦东钢铁厂为主。其实一座城市的发展应该有生命、有记忆,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有血脉、有文脉,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有风情,还应该有亲情。从这次园区的设计来讲,应该说有40万平方米的老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另外以江南造船厂为例,讲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江南造船厂140多年历史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很多宝钢的工程师来到上海,说江南是中国冶金量钢的老大的话,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但是翻出史料,恰恰如此。在这里开出第一艘万吨轮,在40年代已经能够造万吨级,而且在美国军队中服役。也是在江南造船厂造出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等。
我们的世博园区就设计在有文脉、有代表城市记忆的一些老厂房当中。我已住在园区好几个月了,每天晚上到深夜,在黄浦江边、在江南厂的老厂房上简短逗留,看着满天的繁星,会想到中国的悠长历史,想到中国的近现代史,想到上海的文脉亲情。所以今天的主题可以讲得很深沉,讲得很动情。
另外我觉得这次世博会本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遗产的一次大聚会,唐代的十件文物来自敦煌,罗丹的七件雕塑来自罗丹博物馆。在很多的场馆中都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精彩文物。
城市走向成熟与经典,城市在成长中积淀了智慧与文化。我们把认识路径再往前推,今天杜维明先生讲得很深刻,一战之后西方开始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文化。但是很可惜,二战以后西方中心主义还十分盛行。可以通俗地讲,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前者胜于后者。所以今天论坛上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其中有一点,中国应该也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来源:世博网2010年06月13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