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5月1日)
丛书名: 文化与文学论丛
平装: 298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32
ISBN: 9787807404385, 7807404388
内容简介
《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运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从宏观论、流派论、创作论、上篇小说论、短篇小说论、文学批评论、文学现象论等多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后的“后新时期文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与文化思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呈现出精英色彩,文学创作以域外文化为模本,在模仿借鉴中解构传统,以探索创新为目的,在求新求变中超越世俗;以形式的实验为主,在走向世界中追求个性。九十年代大众文化具有很大覆盖面,文学创作关注普通百姓的庸常生态,忽视时代英雄业绩的描写;关注当下日常的琐碎生活,忽视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关注语言的生活化世俗化,忽视典雅诗性语言的运用。
《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与《文化的冲突与心灵的震撼》可视为姊妹篇,作者以二十纪八十年代末期为界限,将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分为“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两部著作分别编入了这两个时期文学的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中国文化历来充满着英雄色彩与隐士意味的双重情结,或以铁肩担道义式的崇高使命感规范自我的责任,或用隐匿山林放纵自我的绝对自由寻找人生的独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众文化回避抽象的崇高、使命等深刻高尚的职责,也不崇尚天人合一式的隐士风范,而转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体现出对于当下生活的迷恋,对于物质生活、世俗人生的追求,甚至表现出一种“去理存欲”及时享乐的生活态度,虽然其中透露出浓重的拜物情绪,但大众文化的现实性,及时性使它洋溢着一种生存的愉悦与生动。
作者简介杨剑龙,博士,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中国怍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小说学会理事。著有《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实悲歌: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等著作多部,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文学的绿洲: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著作。发表长篇小说《汤汤金牛河》和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多篇。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曾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后新时期小说宏观论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创作之概观
第二节 90年代小说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90年代小说的价值失衡
第四节 后新时期的反贪小说创作
第五节 后新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
第六节 文学应该如何跨入新的世纪
第七节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世俗化
第二章 后新时期小说流派论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取向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的审美风格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取向
第四节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风格
第五节 新生代小说的创作抉择
第六节 新生代小说的艺术追求
第七节 新市民小说论
第八节 新体验小说论
第三章 后新时期小说创作论
第一节 王安忆在当代文坛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王晓玉小说创作论
第三节 青年小说家创作之一瞥
第四节 朱晓琳的留学生小说创作
第五节 潘向黎的小说创作
第六节 走出“房间”的女性文学
第四章 后新时期长篇小说论
第一节 “为小镇写一部风俗史”——评陈世旭的长篇小说《将军镇》
第二节 写出凡尘中凡人的坎坷人生——评王晓玉的长篇小说《凡尘——赛金花》
第三节 回溯荒唐年代的弥天大谎——读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弥天》
第四节 生活的体验与生命的感悟——评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祭》
第五节 深入探究腐败产生的人性复杂与多样——评刘平的长篇小说《走私档案》
第六节 物化社会中的焦虑与迷惘——评张炜的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
第七节 写出畸形环境下的不幸遭遇和命运——读董立勃的长篇小说《白豆》
第八节 执著于青春小说创作中的崇高美——读竹林的长篇小说《今日出门昨夜归》
第九节 真情的追慕与抒写——读白桦的长篇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
第十节 拳拳的乡土之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第十一节 用激情演绎满族古老的历史与文化——读白玉芳的长篇小说《神妻》
第五章 后新时期短篇小说论
第一节 平淡质朴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读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日子》
第二节 生命的思考与终极的关怀——读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
第三节 揭示老同学聚会中不同的心理心态——读莫言的短篇小说《倒立》
第四节 在猫与鼠的缠绵中揭示反腐败的重要性——读陈忠实的短篇小说《猫与鼠,也缠绵》
第六章 后新时期文学批评论
第一节 青年批评家及其文学批评
第二节 关于学术研究的对话
第三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女性诗学”
第四节 当代文坛文学批评中的几种偏向
第七章 后新时期文学现象论
第一节 想象力的匮乏与浪漫主义的呼唤
第二节 独立人格的追求与文学创作的个性
第三节 生态危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
第四节 小说:塑造我们时代的人物形象
第五节 都市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拓展
后记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事文学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种现象,这尤其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所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国门,国外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潮纷至沓来,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不仅是~种经济的转型,更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思考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研究文学便成为一种倾向,这可用更为开阔的视野观照研究文学,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究文学背后的文化现象与原委。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借鉴西方新批评方法的囫囵吞枣不同,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比较清醒与深入的境况,在深入研究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以比较贴切深入的方式展开文学研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这辑“文化与文学丛书”共为四本,(文化的震撼和心灵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论》(杨剑龙)、《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杨剑龙)、《新文学运动方式的转变》(钱文亮)、《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刘忠)。杨剑龙的著作将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分为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两部著作分别编入了这两个时期文学的研究成果。钱文亮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博士,其著作努力从“新文学运动方式”的转变这一角度,彰显其丰富的文学史意蕴,取得对20世纪中国文学更充分的观察与理解。后记
我在农村插队当过六年农民,农村生活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期望不劳而获嗟来之食。虽然从大学、硕士、博士逐渐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但是我将在文苑里耕耘看作农民在田野里耕作一般,脚踏实地耕耘栽培。一年一年,冬去春来,头发日渐稀少,文章日渐增多,生命也就逐渐幻化为一行行的文字,人生也就逐渐成熟了起来。
在我走上学术道路后,得到了诸多关爱与帮助,导师、师长、亲戚、朋友,让我在学术之路上得到了诸多走下去的勇气与力量,虽然寂寞、虽然辛苦,但却常常能够自得其乐。在我走上学术道路后,也得到了不少报刊、杂志编辑们的厚爱,使我的文章能够一篇一篇地在报刊杂志刊载,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学界的关注。事业和家庭是不可分的,倘若说文学研究也可以算作一种事业的话(农民种地同样是一种事业),我的事业是与妻子的支持分不开的,她在我的学术道路上予以支持、给予鼓励,她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考虑家庭里大部分的事务,让我可以比较超脱安心地阅读与研究。
在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上,结识了不少学界的朋友,我总是真诚热情地待人,与学界的朋友们讨论问题、切磋学问,本著中收入的一些对话录就是与朋友们友谊的结晶。文摘
长篇小说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要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贪小说中刻画出了诸多颇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不少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正面人物反贪斗士的形象是反贪小说中着力刻画的:张平的《抉择》中浩然正气、坚定执著的市长李向高,在亲情与道义之间、窘困疾苦的民众与寡廉鲜耻的腐败者之间作出痛苦而决然的抉择;周梅森的《至高利益》中正直精干、忍辱负重的市委书记李东方,为前两任领导的“政绩”所累,一次次陷入政治窘境和险境之中;刘平的《走私档案》中的伸张正义、精明干练的反贪局长袁可,誓与丁吾法的走私集团作殊死的斗争;张欣的《浮华背后》中的年轻正派、坚持原则的海关调查处处长霍朗民,执意查办走私案,遭到走私分子的威胁追杀,他揭开了海关走私大案的盖子;张宏森的《大法官》中的大法官杨铁如,因宣判贪污受贿的市财政局长死刑而被调离法院,他以民办律师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与不法分子作坚决的斗争。这类人物形象,代表了社会惩治腐败的正义呼声。贪官污吏的形象是反贪小说中刻画得较为生动的:张平的《抉择》里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郭中姚,肆无忌惮侵吞国家资产,腐化堕落为所欲为;周梅森的《至高利益》中常务副省长赵启功,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与腐败分子沆瀣一气,成为腐败分子的保护伞;张欣的《浮华背后》中海关关长杜党生,身居要职出污泥而不染,却因子女被走私分子收买而被迫就范;刘平的《走私档案》中的海关关长严宏星,企图借助走私分子的力量实现其官运腾达的美梦,终究成为走私分子利用的走私工具;陆天明的《大雪无痕》中的常务副市长周密,在任市府秘书长时,为获得副市长的职位,向省市有关官员用内部职工股票行贿。在这类形象的刻画中,作家们努力写出他们走向腐败堕落的过程,以期探析腐败的种种原因。在反贪小说中,腐蚀拉拢政府官员的民营企业家是当代小说中出现的全新形象:刘平的《走私档案》中的万利集团总经理丁吾法,是一个表面温文儒雅、内里却心狠手辣善玩权术的民营企业家,他利用一切手段拉拢腐蚀诸多官员,使市长、公安局长、海关关长等都成为保护其大肆走私的关系网,甚至构想成为全国首富,并左右国家的政治事务。丁吾法这个表里不一、野心勃勃的走私巨头,成为小说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