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与城市文明的对话

发布日期: 2006-10-08      浏览次数: 3563  


 

1 儒学与都市文明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儒学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同现代的都市文明没有什么关系,但从文化的层面看实际上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代都市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严重忽视,导致城市建设或风格千人一面,克隆出一个一个“象似”纽约、香港和东京的“城市”,这已经成为现代都市建设难以克服的顽症。儒学,或者从广义上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关系,我想从两个层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一,从深层的城市文化建设的层面来看,可以说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渗透于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表现为一个城市的外在风貌与内在精神。例如,加拿大与美国都是北美国家,但因为两国文化传统有差异,因而城市风貌也有差异。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市仅与美国西雅图一山之隔,但维市所保存的英国特有文化传统则极为鲜明,古朴的建筑,悠闲的情调,飘香的咖啡与幽雅的绅士,都与美国城市的节次邻比的高楼大厦、紧张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城市文化应该渗透着特有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特征。在城市文化理念上应该贯彻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天人合一”、“仁爱中和”的文化精神,而在具体文化建设上也应体现儒家文化精髓。在伦理上对传统的儒家“亲亲”、“仁爱”、“孝悌”要结合新的时代有着某种认同;在心理上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典籍与精神应有某种认同;在习俗上应有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与风俗的认同与遵循;在文艺上应有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倡导与爱好。凡此种种都将铸造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的城市文化,恰是一个城市的特点与灵魂之所在。

其二,从浅层的建筑与器物层面,也是一个城市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中国因其特有的经济文化特点不必都向西方式的大都会看齐,而要建设出自己的城市特色,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城市,而不会误会是否到了西方某个都市。而且一个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与古代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与光荣,甚至一、二百年历史的有价值的建筑也不应随意拆除。目前,我们对这些古代建筑与文物不是随意拆除就是从经济效益考虑无度开发,造成另人痛心的破坏。而且更有甚者拆除了真的文物而建造了许多假的古董,真的不伦不类,叫人哭笑不得。应该立即改变这种情形。

 

2儒学与都市文明的地方经验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的代表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各地的文化差异与地方经验还是存在的,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还是要承认并适当保留发展的地方文化特色。我是南方人,曾在上海生活了五年,此后一直在山东读书和工作,深感沪鲁两地文化方面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有的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改造,有的则应予以保留发展。

*非常明显,山东的城市是几千年的古城,保留更多的齐鲁文化遗韵,文物与古代遗迹到处皆是,很多家族已经延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更多地讲究礼仪传统,重视亲属血缘关系,更多地重视仕学阶层等等。当然山东的城市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山东的济南与青岛差异就十分明显,这就是所谓齐鲁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上海则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其文化传统上承吴越之楚文化,下接中国近代文化,相对比较开放,讲究效益,重视工商。但上海毕竟作为中国的城市中的龙头,还是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保留着明显的中国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将上海与纽约、东京,甚至香港相比其中国文化的特点就非常明显。例如我们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唐人街大家说就很像过去上海。当然这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从内里的层面说无论是语言、文化、风俗,上海还是真正的中国的上海,尽管上海现代的东西更多,但传统的东西仍然占据优势。

*总之,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之上,各个城市还应发展自己的传统特点,使自己更有个性。现在存在一种忽视城市个性的趋势,按照一个模式建设城市,趋大趋同,脱离实际,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要从文化的层面很好地研究城市的建设发展。

 

3  儒学与现代大众文化

*当前,在信息化与市场经济的时代,以影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为其特点的大众文化不断勃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不可离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在一个对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如何加以引导的问题。由此,就存在一个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认为在对当前大众文化的引导之中应当适当借鉴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有价值的文学艺术思想。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将以诗乐舞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看的非常重要的,提到安邦定国的高度来认识。首先,儒家提出“大乐同和”的重要思想。《礼记 乐记》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里所说的“和”,是天人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也是一种万物共生的生命之和,所谓“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生生之为易”等等。以这种“大乐同和”的思想指导当代大众文化建设,意义深远,可以使其发挥沟通天人、人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儒家还提出著名的“礼乐教化”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古代“君子”的培养时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需要借助诗歌的启发,礼节的规范,最后还是要依靠音乐使其成为真正的“君子”。在这里,音乐起到了最后“合其成”的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儒家认为音乐艺术是一种人性的培养、人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一点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学艺术的特殊作用是有帮助的,启发我们再重视娱乐功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大众文化的育人功能。

*儒家提出非常重要的“乐本论”思想,值得借鉴。《乐记》指出“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又说“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音乐已经深入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这就是儒家的“乐本论”,将音乐艺术看作人的审美的生存方式。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与价值,使我们将营造人的审美的生存作为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此指导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建设,我们就会确立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作为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建设的旨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