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遗产对城市文化力的承载作用,以及文化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积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发展曾经走过的弯路,在对城市文化遗产的认识上还存在着理论上的先天的不足。城市文化元素属性结构图描述了城市元素在文化上的联系,把文化元素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进行分析,城市文化遗产是文化力与经济力交互作用的产物,城市文化力与经济力协同作用,进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遗产;外部性;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郑大伟,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22;阮平南,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22
一、引 言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更要建设城市的和谐与宜居,因此,人们对城市中文化力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开始对过去对待城市文化遗产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开始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实在具体的法律与行动上。然而,我们今天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么是出于保护本身,要么是为了背后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实现由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力与经济力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源于对城市文化遗产的认识在理论上的先天不足。
单霁翔虽然提出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困难,并以理想主义的逻辑方式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然而并没有认识到文化遗产与城市化的二元对立关系。张祖群谈到“文化遗产不仅有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还表现了社会文化进步、与社会文化进步有关的事物”。胡兆量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具有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然而,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往往还是局限在具体的文化领域内,并没有将这种价值整合在城市经济的框架中。陈天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基础性、所有权个体性,但没有看到文化遗产的文化与经济价值间的系统关系与作用。徐红罡提出对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最终又不免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假说,从侧面论证了人们没有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化遗产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协同发展的基础。
本文站在经济学的统一框架下分析文化遗产的演化过程,从而归纳其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构建城市文化元素属性结构图,为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城市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文化遗产的概念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遗产有如下解释:死者留下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及债权。遗产的出现意味着原财富拥有者的死亡。如果可以认为遗产作为客体在转移的过程中没有本质变化的话,那么,财富的拥有者作为财产拥有的主体则完全不同,遗产对两个拥有者的意义也就不同。
文化遗产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定义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只包含了物质文化遗产:(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作为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补充。在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第2条“定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如下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二)城市文化遗产的演化过程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注意其共性:第一,历史性。这意味我们自诩为现代人,以一种不同于古人的视角来看待这种财富。文化遗产在古代是作为社会生活运作的有机部分,而在今天只是我们联系历史的一种媒介,即如果没有文化遗产并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现在的正常生活。第二,财富性。文化遗产在古代,凭借自身的功能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成为古代人生活中的财富。而现在的文化遗产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已经同它满足人们某种生活需求的能力相脱节。我们现在对文化遗产财富性的概念是基于其历史性所产生的稀缺与独特。
基于对文化遗产的定义,文化遗产的演化过程有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今日的文化遗产必然是在曾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文化元素。如:长城有戍守的功能,天坛有祭天的功能。如果,某种文化要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尚不能发展、推广,就决不可能存留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掩埋。其次,今日的文化遗产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推演,由于技术、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它原本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功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再满足人们的那种需求。如:现在的长城不再御敌,天坛也不再祭天。假设该文化仍旧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它还应是社会生活中活跃的元素,而不会成为遗产同现实生活相脱离。
文化遗产身份的关键在于,它把前后两个财富拥有者(社会生活的主体)对立起来。只有在当今不能再继续发挥昔日功能的文化才是文化遗产。由于文化遗产已经同现代的社会生活相脱离,所以文化遗产只有被保护才可能流传下来。
从文化遗产的演化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遗产有这样的属性,文化遗产原本是有使用价值的,而后没有了原使用价值,如今所谓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基于历史意义的价值。文化遗产原本是有市场的,而后没有了市场,现在所谓的文化遗产的市场主要开发它作为旅游资源的市场。文化遗产原本是凭借自身的功能,可以自给自足存活的文化,而后没有了生命力,如今在国家的投资与扶植下,看似有了生命。然而,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作为古人社会生活的遗留,随着古人的消逝,也将随之消逝,文化遗产中所包涵的不再是可持续的文化。
三、城市文化元素的双重属性
由于文化遗产原社会功能同它所承载的文化力相脱离,所以我们认为文化遗产只有文化属性而没有经济属性。而一般商品是只有经济属性而没有文化属性的元素。相反,城市文化元素要求是经济力与文化力相结合的元素,既有经济属性同时又有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是两个矢量,用经济力和文化力表示。经济力大,市场竞争能力强;文化力大,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深远。城市文化元素是城市文化力与经济力协同统一的载体,为城市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支持。
(一)城市文化元素的经济属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文化的经济属性往往是文化作为商品的属性。在某种文化元素产生的初期,它的经济属性远大于文化属性。形成文化以后,文化元素的文化力与经济力一同增长,而后随着环境的变迁,经济力萎缩,文化力脱离经济力作用于社会生活,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文化遗产。
对于文化的经济属性原则上可以用价格去衡量。若文化以产品形式表示,有其对应的成本以及收益;若文化以生产要素形式表示,有其对应的市场价格。文化的经济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对其形成足够大的反作用力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但是在这一层面上,不考虑文化力作用于元素上所形成的特殊竞争力。某种文化元素的经济力,或称为市场存量为:
E=E(P,Q)=P×Q
(1)
其中E是经济力,为某种文化元素的市场存量;P为文化元素的市场单价;Q为市场所支持的总量。
(二)城市文化元素的文化属性
文化元素的文化属性是使文化元素作为一个个体,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根本属性。文化元素的文化属性源于文化元素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其表现形式是文化力。
在文化元素产生初期,文化力远小于经济力,文化属性强烈地依附于文化所具有的经济属性,与经济属性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文化元素经济力的增强,其文化力也随之增长;某种文化元素越是在社会生活中能体现出强大的经济力,就越能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力。而后文化元素的文化力超过经济力,成为文化元素的第一性质。
所以,对于文化遗产而言,文化元素的文化力为其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经济力的函数;对当今文化元素而言,它的文化力为它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力的函数。 文化遗产的经济力为:E*=E(P*,Q*)=P*×Q*
(2)
其中E*是文化遗产历史上的经济力,P*、Q*是当时对应的价格与产量。
根据其历史上最辉煌的经济力,它当今的文化力为:
s=s1(E*)=s1(E(P*,Q*))=s1(P*×Q*)
(3)
其中s是文化力,s1是文化力关于历史上经济力的函数。对于文化遗产可以直接使用上面的关系。即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经济力越大,而今的文化力也越大。对于当代文化则应采用当今的经济力去分析,以S2表示对应函数。
对于当今的某种文化元素而言,其经济力(或称为市场存量)为:
E=E(P,Q)=P×Q
(1)
根据该文化元素当今的经济力,可知其文化力:
s=S2(E)=s2(E(P,Q))=S2(P×Q) (4)
因为当今文化元素的文化力也可以按照文化遗产的确定方式(3)去表达,所以当今文化元素的文化力取两种表达方式中的最大值:
S=MAX(s*=1(E*),S2(E))
(5)
(三)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
文化元素的经济属性在城市经济力中体现,是文化元素的内在性,为文化元素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撑。文化元素的文化属性在城市文化力中体现,是文化元素的外部性,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文化元素的文化属性作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性,有如下三种表现形式:(A)依托文化的文化力本身发挥价值,即经营文化资本。如:文化遗产旅游。(B)直接作用于文化元素的经济力所发挥出的市场竞争力,即经营文化产品。如:北京烤鸭。(c)依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文化属性,即经营文化城市。如:古都北京。三种外部性价值的高低,由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作用的协同程度决定。A形式所产生的外部效应价值低,B形式价值较高,c形式价值最高。
A形式的外部性价值表现为文化力的函数,根据(3),(4)有:
A=VA(s)=VA(s3(E*))=VAS2(E)) (6)
其中VA是A形式所产生的外部性关于文化力的函数,也就是A形式产生的价值。(6)表示形式A的价值,随着文化元素经济力的增加而增加。
B形式的外部性价值表现为文化力与经济力的函数,根据(3),(4)有:
B=E×VB(S)=E×VB(S1(E*)):E×VB(S2(E))
(7)
在(7)中,VB是B形式所产生的外部性关于文化力的函数。E×VB(S)表示B形式外部性产生的价值。由于B形式的外部性是依托文化元素的经济力所发挥出的外部效应,所以文化力可以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所以,同文化元素的经济力之间是乘积的关系。
C形式的外部性价值表现为文化力的函数,根据(3),(4)
在(8)中,GDP代表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常数。Vc是c形式所产生的外部性关于文化力的函数。因为c形式的价值是依托整个城市竞争力发挥作用,所以,以(1+VC(s))的指数形式作用在GDP上。若是单独看c形式的价值,则要再减去GDP。
所以,文化元素的文化属性价值总和Ts是:
文化元素的全部价值在于文化的全部经济属性价值TE加上全部文化属性价值Ts:
其中由于文化的文化属性s又是关于文化的经济属性E的函数,所以(10)还可以根据(4)写成:
或根据(3)写成:
其中(11)针对当今的文化,其总价值等于其全部经济属性价值TE加全部文化属性价值TS。而TS对应外部性价值包括A、B、c三种形式。因A、B、c又是文化力s的函数,s是经济力E的函数,所以当今的文化的全部价值TCULTURE2为文化的经济力E的函数,表示为T(E)。
其中(12)适用于文化遗产,其总价值等于文化力所产生的价值。由于文化遗产没有经济力,所以也没有B形式的外部性,而只有A、c两种形式的价值。又因为A、c是文化力s的函数,s是历史上的经济力E*的函数,所以,文化遗产的全部价值TCULTURE1为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经济力E’的函数,表示为T(E*)。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的经济力,无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
四、城市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
(一)城市文化元素属性结构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明确了文化元素的两种属性。用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的概念我们还可以推而广之到城市文化的其他元素,分析其他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及演变。
这里给出城市文化元素属性结构图,我们以四个圆形分别代表四种属性组成整个图案,它们相互叠加部分构成不同的内容。其中,最下面的圆形E代表经济属性,即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其基本功能发挥价值的元素属于这一范围。圆形A、B、c分别代表文化属性的三种形式:(A)依托文化的文化力本身发挥价值。(B)直接作用于文化元素的经济力所发挥出的市场竞争力。(C)依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文化属性。在A、B、C范围中的元素都具有文化属性,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城市文化元素。而真正意义上最有活力的文化,是位于城市文化元素属性结构图中间的内容,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三种形式的文化属性,是文化力、经济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协同作用的体现。
表1北京市城市文化元素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分类
表1的划分,对元素的社会形态没有严格的界定,需要弄清楚的是划分的准则是依据该元素所具有的属性。以上划分是按照各种元素定性的特征进行列举,所以这会导致两种可能:第一,所列出的内容不全;第二,有些项目可能也隶属于其他集合,这里只是定性,简单判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
在图1中,越是处于核心位置的内容,就越是具有活力的社会元素,相反处在边缘的就是缺乏活力的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分析图的C区边缘,只有一种形式的文化力支撑。按照分析图阐述的理论,我们应该为其寻找到一条可以凝聚多种力量的发展路径,在基于自身属性的前提条件下,使其发展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元素。
在第一个层次的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选择路线C→A+C成为物质文化遗产,或路线C→C+E成为城市的某种公共品。
在第二个层次的发展中,可以选择路线A+C→A+B+C,由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为结合学术研究与技术研发的客体。也可以选择路线A+C→A+C+E,由某种公共品上升为城市建设重点打造的形象工程。如果上一步为基础设施(公共品),也可以选择道路C+E→A+C+E,上升为形象工程。或者选择路径C+E→B+C+E,由基础设施(公共品)发展成为文化产业。
在第三个层次的发展中,可以分别从A+B+C、A+C+E、B+C+E三个不同的阶段发展成为A+B+C+E的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三种形式的元素。在这样的形式下,文化力、经济力,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中协同作用。以上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的发展路径。
城市文化元素发展路径,只是城市文化元素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很多路径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背离文化元素发展路径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现实的。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发展网络以实现通向最有活力文化的路径,然而经过分析,比较各个路径的可行性,认为从C→A+C→A+C+E→A+B+C+E比较可行。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形象工程,最后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五、结论
本文从文化遗产的定义与演化过程人手阐述了文化元素具有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文化元素的文化属性又是以三种形式的外部性发挥文化力与经济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协同作用。就现实而言,城市管理者迫于社会压力,全面贯彻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却由于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城市文化元素的性质,而使之永远地成为遗产而失去了文化的活力。对城市文化性质的全面认识,驱使城市管理者寻找一条城市文化遗产回归自己经济属性的道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自我发展、自我健全,使城市文化遗产成为最具活力的文化,将文化力、经济力协同作用,共同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竞争力。